RSS

Category Archives: 書評

聖經翻譯,肅然起敬

讀到《道在神州:聖經在中國的翻譯與流傳》,對聖經翻譯的歷史多了認識之餘,又對聖經翻譯的工作肅然起敬。對和合本的形成過程增加了解後,更對此譯本加倍敬重,從此不敢貿然說這裡那裡翻譯不好,只能說我的理解力有限,並不明白當時翻譯的原意。

《道在神州:聖經在中國的翻譯與流傳》的原作者是Marshall Broomhall,是內地會的宣教士及作者,是戴德生的姨甥,他寫了大量關於內地會工作的見證及歷史。原書是在1934年出版,算是當年適時之作,也是第一本關於中文聖經翻譯歷史的作品。

我們都知道最早的中文聖經譯本分別來自馬禮遜(Robert Morrison)及馬殊曼(Joshua Marshman)二人,他們於十九世紀初都是以一人之力把整本聖經翻譯為中文。他們可以被肯定的是創了中文聖經翻譯的先河,但質素上當然遠遠不及後來經過集體努力及多年討論的中文和合本。

和合本的產生來自傳教士對一本全國共用譯本的渴求。和合本出現之前,不同差會選用不同版本的譯本,他們討論多年,期望共同選用一個譯本,但多年討論並沒有結果。直到1890年,他們終於達到一個共識,希望以English Revised Version作藍本,翻譯及出版三個版本:深文理、淺文理(文言文)及官話(官方語言)版本。差會間選出了一個委員會來執行這決議,但由決議到第一稿之間經過了17年,其中有些委員更早己離世。

翻譯及出版中文聖經之難是難以想像的。對於如何、應否採用儒家觀念極種的詞匯已可以爭論不休。期間又經歷了義和團,及後來的辛亥革命與文化革新運動等等,單就官話的定義已經有所改變了。同時,那些譯經委會可以分佈在中國的東北和西南,以二十世紀初的交通及通訊水平而言,傳遞一個信息可以需時數月!甚至有委員撰文數十頁,為的是要證明這個翻譯既合乎原文,也合乎中國文化的認知。還有,對於每字詞的選用也非常嚴謹,可以為選用一個詞語而辯論數小時,有時這類會議持續半年,就是為了兼顧原文意義及當時中國人可以理解的表達方法。最後出版的不是三個版本,而是兩個,一個是文言文,即文理版,另一個就是官話版,即我們所說的和合本。按當時的中文來說,和合本有不少新詞和句法,是非常大膽和創新的。(頁109-117)

當和合本在1919年正式出版時,由議決到出版已經接近30年。我們今日所讀的和合本,原來已經90多歲了。新的譯本不論花多少工夫,也不如這本和合本,暫時也未能超越它的水平。

另外,一個插曲讓我們看到聖經不單要流傳,還要教導: 與馬禮遜同期但來自德國信義宗的郭實臘(Karl F.A. Gützlaff),在短短的48年人生歲月中就有四份一世紀在中國,且影響不少差會的成立,他所翻譯的聖經是當時最廣泛流傳的。當太平天國成立後,他們便採用了郭實臘的譯本為官方版本的聖經。(頁89-94)不過,很可惜的是,洪秀全成立太平天國,是因為自己看了福音小冊子及聖經後,在沒有人指導下曲解聖經,成立了拜上帝會。十九世紀中業的中國,對基督教最廣泛的認識,竟是來自一個自認耶穌為天兄的洪秀全。聖經,是要教導的。

讀到這段歷史,彷彿印證了作者寫作這段歷史的原意:「深盼這本書所記載的小故事,能激勵讀者,為過去的歷史感恩謳歌,並為未來立志委身。」(頁3)More about 道在神州 - 聖經在中國的翻譯與流傳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0/05/15 英吋 書評

 

在人生不同階段經歷神

──讀《開啟人生季節的密碼》有感

這本書的精彩,在於作者范格恩(Thomas A. Vaughn)對人生不同階段變化的觀察入微,也在於他細膩的筆觸,把大衛生平的高低起落跟我們生活的處境變化,點滴而又透徹類比分析,讀下去看到大衛就象一面鏡子,反照我們所要經歷的路程。

也許正值我人生進到另一階段的轉折點吧,讀這不同的「人生季節」,可以不斷為我作個人事奉反省的素材。來美前,許多安排我都有自己的計劃與想法,到埗後,神一次又一次教導,要我定睛在祂的計劃上。讀到這本《開啟人生季節的密碼》,最大的提醒是,凡事向上仰望,祂有最美的安排在每一細節上。以下是點點的分享。

<一>被忽略,也可以是被訓練

作者提到大衛少年時期雖是家中幼子,但卻沒有被父親信任及寵愛,看到撒母耳來到耶西家要找尋下一任以列王時,耶西怎也沒想到這幼子。少年被忽略,獨個兒在曠野看羊,作者視為未來作王的奠基時期,這是個人與神建立關係的時期。沒有世務纏身,在曠野只有自己、危險和神,這是最好學習依靠神的時機。

回想自己少年時期也是一個人渡過,雖說是家中幼子,但要一個人住在飼養白鴿的農場內,那時沒有家人、沒有隣居、沒有電視,在我手上只有聖經與收音機。就在這時期我愛上讀經和屬靈書藉。再想到早年在的事奉中,許多時候是一個人在中國大陸四處奔走,只有自己、危險和神!這是最好學習建立信心基礎的階段。

<二>「微波爐」的禱告

作者提到今日信徒有「微波爐」心態,就是樣樣都要求即時的回應、即時的成功,沒有人接受自己需要接受長期的訓練才能成為神的器皿。大衛由撒母耳膏立到正式成為以色列王,共22年。少年時曠野的訓練相信也給他日後在這22年的戰爭與逃忙生涯中奠定了穩固的信仰基礎。多少時候,我們就是那樣的急不及待,「逼迫」我們的神,要祂提早「交功課」呢!

其實,大衛的故事並沒不是一個完美又遙不可及的模範,反之,他有軟弱的時候,在等待的過程中並不是事事順利。不過,作者強調大衛的特質──知錯能改,在沒有求問神時,就算是自己最強項也會失敗。等待的過程又可以是一個操練對神忠誠的機會,不論掃羅或大衛,在等候神的功課上有缺乏耐性的時候,更何況我們?像我們為女兒一早安排來美後入讀的學校,到後來,也是神預備了另一間更適合他們的學校。彷彿之前的預備好像白費了,但畢竟這是每日都發生、都在學習「等待」的功課,我們更需要互相守望與鼓勵呢!

<三>沒有盔甲的戰士

就是這曠野的操練,少年大衛打敗巨人哥利亞,不是靠掃羅的戰依及武器,是在曠野中教他打敗野狼與獅子的耶和華。他的經驗成就了他打敗巨人的信心!也給他不畏懼外在環境的惡劣、輕看旁人的冷嘲熱諷,靠著耶和華,勝了又勝。我們在事奉的困難、家庭問題的困擾,不也需要靠著過去的經驗來前行麼?神在過去如何幫助我們,如今也一樣與我們同行,過去的經驗,總不是一連串的偶然吧。我雖然面對許多不可知的明天,但可以知道的,就是那昔日與我同行的神,如今仍在我旁,過去得勝的,如今會繼續得勝。

不少時候,我們向神祈求清晰的指引,盼望祂今日就提供明年的yearly plan,甚至5 years plan。以前有一段時期,我常唱著:「我望著前路,是迷亂悵惘一片,幾多挫折打擊,未明白造物旨意。」其實,如作者所言,我們要因為看不到未來而感謝神,因為不用為明天憂慮,最大最清楚的,是神豐盛的慈愛與憐憫,明天就是經驗祂豐盛的慈愛與憐憫,還需要知道別的嗎?

作者問了一個問題:你手裏拿著甚麼東西?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都以為大衛沒有武器,誰知,他的武器是最利害的──耶和華的同在。我們事奉過程中,手裏又拿著甚麼甚麼?靠的是盔甲還是萬軍之耶和華?

<四>逼迫你的也在祝福你

饒恕的功課,也許要我們一生之久才學會。不過,大衛不但學會饒恕,還不斷從敵人身上學會神要他學的功課。作者強調大衛因著順服神的揀選,多次放過逼害他的掃羅,對輕視他的拿八、頂撞他的先知拿單,大衛也照樣從神的眼光去看他們。人生面對的每一個場境也可以是一個課室,每一個遇到的人,不論善待你與否,背後的神也可透過他們直接或間接賜福給你。

我事奉的成長過程,正是始於我遇到無數的師傅,他們不一定有意栽培我,但卻最終成為神的器皿,透過他們賜福於我。我相信這是最有效的領袖建立方法。帶著大衛這眼光去看身邊的每一個人,再問:神透過他告訴我甚麼?每一天都在學習、每一天都有成長機會。

***

作者的強項,是靈活地把大衛的生平與教訓細緻生活地描述,他同時又能把這些教導指向耶穌基督,應用於今日的教會處境。作者指出的問題及提醒,包羅了人生不同的階段,因此,不論你現時處於甚麼「季節」,你總會找到神要透過這本書向你說的話。我暫時只讀到第四季節,已在多處停下反思良久,而這裡提到的,只是其中很少的段落,還有很多值得細味的部份,恕未能一一盡錄。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7/09/19 英吋 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