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ategory Archives: 利未記民數記

以民為本

八福山的日出,提醒我們天國公民的身份及使命。以天國公民的價值觀,看今日社會的需要。

八福山的日出,提醒我們天國公民的身份及使命。以天國公民的價值觀,看今日社會的需要。

民11:4-29、雅5:13-20

這是兩年前國家主日的講章,講理想從來不難,堅持實踐,在臨近絕望之時仍不放棄,真難……
把當日處境的例子除去,以此文原則互勉。

今日講愛好難。以前講愛國,那個國家是以君主為代表,愛就等如完全順服。

今日講愛國就複雜多。稍為有腦的都知道,愛國不等如愛黨。那愛國等如甚麼?較理想的政治制度,是全民可以參與選舉帶領者。我們選出來的,我們可以下次不選他,這種監察與替換,是基於愛這個政權下的人民,這人民是誰?就是你和我所認識和不認識的鄰舍。所以當我連鄰舍也不愛,愛甚麼人民、愛甚麼國?

教會不是指導你政治立場的地方,教會是講述天國的群體,我們看到的是主耶穌對天國價值的堅持,以天國價值來面對社會及生活,並以此來鼓勵或評論時人的言行。

從民數記記載關於摩西如何帶領以色列民的數個片段,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以民為本的領導原則。換句話說,體現天國價值觀,應用在對國家或政治領袖的期望,就是一個以民為本的領導。這也是孟子的民本治國理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領袖需要積極面對民眾

跟隨者的反應,有時是很「討厭」的(民11:4-6),反反覆覆,好難服侍。作為領袖的摩西,也向耶和華「呻」(民11:10-15)。其中,更這樣表達:

我不能獨自帶領這眾百姓,這對我太沉重了。如果你這樣待我,倒不如立刻把我殺了吧!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讓我再受這樣的苦。(民11:14-15)

面對群眾,真的很難。摩西雖然想放棄,也發出怨言,但神一方面沒有否定他摩西的說話,另方面也沒有支持他放棄。其實,一群有限的人,或說一群罪人走在一起,有好事發生確實值得慶賀!人群的本質就是敗壞,作帶領的,你假設了有問題有困難會好過一些,因為這是必然的。

作為領袖,以民為本就要先預算不會一帆風順;作為領由,就是要以僕人心態,去服侍這些不可理喻,顛三倒四的人。作領袖真的不容易,不論是國家領導、特區首長,甚至一間小小機構、公司、教會,甚至小組的領導,面對光怪陸離的人,不易應付。

耶穌說:凡使這些信我的小子中的一個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在海裏。(可9:42)

雅各說:我的弟兄們,你們中間若有人迷失了真理而有人使他回轉,這人該知道,使一個罪人從迷途中回轉,會從死亡中把他的靈魂救回來,而且遮蓋許多的罪。(雅5:19-20)

這裡教導我們甚麼?不要絆倒人、不要傷害人。不管你有甚麼政治立場,教會只會按聖經真理發聲,高舉以民為本、尊重生命與自由的價值,來量度、監察政府施政。

不要絆倒人,不要傷害人。以民為本,就是以人民的最大需要為大前提。人的需要,最大的當然是靈魂的歸宿,因此,教會首要的任務就是福音。其次,就是就是天國倫理實的實踐,包括追求社會公義,社會公義就是其中保障及防範罪透過社會制度蔓延。

以民為本的領導,就是在面對民眾不同需要,仍積極地堅持愛他們、用僕人的心態服侍他們,不會因為他們在守秩序下表達不同意見時開坦克車輾過他們。

建立團隊協作

第二方面,以民為本的領導,是不會建立個人王國,也不會唯我獨專,反而是建立團隊協作的領導。當摩西面對沮喪,想放棄時,神如何回應?不是你獨自一人去面對,選立團隊一齊去面對: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要從以色列的長老中為我召集七十個人,就是你所認識,作百姓的長老和官長的,領他們到會幕,使他們和你一同站在那裏。我要在那裏降臨,與你說話,把降給你的靈分給他們。他們就和你分擔帶領百姓的擔子,免得你獨自承擔。(民11:16-17)

面對壓力,不能一人獨自承擔,需要團隊。神不願人獨自承擔,包括你平日面對的工作、家庭、朋友間的問題,神必與你同在,同時神又有其他人在你身邊幫助你。只是你有沒有留意,有沒有回應。那七十長老不是當天才出生,神一早已預備他們,只是摩西沒有留意有七十毎可用的人,可這樣參與的人。

有人因為面子、自我形象、驕傲等原因而不接受幫助。也有人因為自卑而不接受其他人幫助。但也許,這提供幫助的人,是神回應你的禱告,來幫助你的天使。除了團隊可以幫助領袖外,還可以互相監督,互相保護。特別在今日的社會,別以為很有魅力的領袖就可以矇騙跟隨者,使他們成你謀取私利的工具,縱或有人甘於成為權與利的奴隸,民主制度就是把這一類的人掃走!

作領導面對的困難,很容易令人沮喪、氣餒,也因此容易軟弱,面對強權會屈服、面對利誘會跌倒。他需要幫助者,也需要諫友,彼此支持、彼此提醒和保護。以民為本的領導是一個樂意建立團隊,與人分憂的領袖。

胸襟廣闊的領袖

第三方面,以民為本的領袖,不濫權,願意凡事以民為先,以有效服侍民眾的方法為最優先,甚至到一個地步是願意放下個人利益。

當聖靈降臨到摩西那些幫手時,有兩在不在營中的長老也同樣受感說話,約書亞不以為然,想禁止他們,但摩西卻說:

摩西對他(約書亞)說:「你為我的緣故嫉妒嗎?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是先知,願耶和華把他的靈降在他們身上!」(民11:29)

胸襟廣闊就是以民為本的領袖所具備的特徵。他不為私利,不為自已的名聲,因此也樂與人分享權力。前南非總統曼德拉,當選總統後在國會留下一些議席給白人,不逼害白人,不報復。得到權力後他提出:饒恕與復和,成為了今日南非的政治金句。

給跟隨者的忠告:胸懷普世的禱告

你們中間若有人受苦,他該禱告;有人喜樂,他該歌頌。你們中間若有人病了,他該請教會的長老們來為他禱告,奉主的名為他抹油。出於信心的祈禱必能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3-18)

教會不是獨立於社會及世界的,我們要進入世界、服侍世界,見證基督。郭乃宏牧師曾說:教會沒有自己的使命,只有上主的使命。

你若認為自己甚麼也不能做,禱告你一定能。

今日是沒有權威的年代,人人都可以是專家,是時事評論員,似是而非的歪理隨處可見,要慎思明辨。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論我在中國跑過多少個城市,我所見的都只是一角,不能代表全局。不論看到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只是一角,不是全部,不能以偏盖全。

今日是國家主日,提醒我們作為地上的公民,神給我們生於斯長於斯,要承擔此時此地的公民責任。這責任並不是甚麼,而是愛我們此時此地的鄰舍。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4/09/08 英吋 雅各書, 領袖, 講章, 公義, 利未記民數記

 

標籤: , , , , , , ,

咒詛變祝福

曠野路上可能甚麼都看不到,但卻不是甚麼都沒有﹣﹣祝福與恩典就在其中。

曠野路上可能甚麼都看不到,但卻不是甚麼都沒有﹣﹣祝福與恩典就在其中。

民24:10-14

聖經中有些故事,讀起來好像跟主要信息不太直接相關,有點像額外插入的旁旁枝。不過,就算在文學作品的角度看是旁枝,這旁枝的故事,也是讓人知道神在人的苦難中,神仍沒有停下來保護及賜福給祂的子民。

一般人在風調雨順的日子,不一定會想到這順境並不是理所當然的。或許不少人在視順境為逆境,因為不滿足,只看不足,只看別人所擁有但自己沒有的,看不到自己已擁有的並為此感恩。就算我們看到眼前已得到的福氣,也不能忘記的是,要是沒有神,眼前可能有更多更大的災禍或咒詛。

讀到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程中,一段不在以色列族人之內發生的片段:摩押王巴勒聘用專業人仕咒詛以色列人,但怎料這巴蘭的口也為神的掌管,咒詛變為祝福:

巴勒向巴蘭怒氣發作,就緊握拳頭。 巴勒對巴蘭說:「我召你來詛咒我的仇敵,看哪,你竟然這三次為他們祝福。如今你趕快回本地去吧!我想使你大得尊榮,看哪,耶和華卻阻止你得尊榮。」巴蘭對 巴勒說:「我不是對你所差遣到我那裏的使者說:

『 巴勒就是把他滿屋的金銀給我,我也不能違背耶和華的指示,隨自己的心意做好做歹。耶和華說甚麼,我就說甚麼。』

現在,看哪,我要回到我的百姓那裏。來,讓我告訴你這百姓日後要怎樣對待你的百姓。」(民24:10-14)

神擁有絕對的主權,就算是多強大的敵人,他們都不能與耶和華對抗。因此,屬神的子民,永不會敗在敵人手裡。按照聖經,失敗,只是因為自己不忠於神的話,自己跌入敵人的陷阱。

換個角度看今日面對的人和事,逆境與否,也許只在於我們如何看神的恩典與保護。就算多大的苦,像約伯般週身傷,但神的話卻是不容許撒旦傷害他的生命,那不是更大的保護嗎?以色列人在約旦河邊安營,若沒有神的保守,摩押王的咒詛成真,結局可不一樣。同樣,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神早已把咒詛變為祝福。我們眼前的遭遇,就算是艱艱的日子,都是順境。

不管你今日如何看自己所遭遇的,要確信在主裡只有祝福,全是恩典。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2/25 英吋 苦難, 利未記民數記

 

標籤: , , , ,

成聖歸主的道理

DSCF0897民15:37-41

印象中,舊約講的都是律法,那是硬生生的規條。神要求人去跟隨祂所定下的規矩,就像一個家教甚嚴的父親一樣,稍為不聽話便要受罰。看祂的要求:

耶和華對 摩西說:「你吩咐以色列人,對他們說,他們世世代代要在衣服邊上縫繸子,並在邊上的繸子釘一條藍色帶子。你們要佩帶這繸子,好叫你們看見它就記起耶和華一切的命令,並且遵行,不隨從自己內心和眼目的情慾而跟着行淫。這樣,你們就必記得並遵行我一切的命令,成為聖,歸你們的上帝。(民15:37-40)

從以色列學習回來的同工說,認識了一位猶太人,他說從小便背頌律法書,只要隨便從律法書中找出三個字,他就可以背下去。結果,當然是通過考驗。不少以色列人,世世代代直到如今,都依循摩西的吩咐,背頌律法。不過,背頌律法只是一個方法,並不是目的。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曾把你們從 埃及地領出來,要作你們的上帝。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民15:41)

把律法牢記,是甚麼意思?原來是靠祂的話來分辨是非,不只是硬背硬記,而是看透背後的目的,就是認識神。能明白神的心意,不斷反問自己今日面對的決擇,倒是是活出神的心意還是按著世俗的標準來作決定?能分辨二者間的距離,就能活出真正的聖潔生活,那就是成聖歸主的道理,聖潔生活,本來就是從俗世中分別出來的生活。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2/23 英吋 順服, 利未記民數記, 活道

 

標籤: , , ,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

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獻祭本質上就是群體認信,確認神與人的關係。

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獻祭本質上就是群體認信,確認神與人的關係。

利19:10

基督教強調神應許的實現,最大的應許當然是主的救恩,而救恩就是神與人重新結連,把神人之間的阻隔打破,重新宣告耶和華是我們的神。

可以這樣說,人承認這位創造主並與祂同行,這是神對人的最大期望。神的律法並不是要規管人這樣那樣,神不是一個嚴厲的家長,凡事要人百分百按著祂的計劃行。

利未記全書的重點,是人如何透過獻祭與神結連,讓人的罪不至成為人神間的阻隔。但這一句話:「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在利未記出現共42次,是甚麼意思?以19:10為例:

不可摘盡葡萄園的葡萄,也不可拾取葡萄園中掉落的葡萄,要把它們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

我們看到的是規例背後是要人活出神的心意,而神的心意就是要善待他人,讓祂的子民都得享地上的出產,而透過善待他們,讓人認識祂是神。對這位神的認識並不在於認知上,而是關係上的認識。

「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

這句宣稱,並不叫我們認識神有甚麼能力或屬性,而是關係。而這一關係又不是我個人與神的關係,我們的信仰是群體認信,令日把神私有化得嚴重,但神重來都叫我們在群體生活人認識祂、活出祂的樣式。

單是這一句宣稱,也可叫我們重新思考,我們如何活出所信,以至其他人透過我們的行為認識這一位是「我們」的上帝?我但平日對神的認知,是否只在我個人的需要是否得到回應?較為理性你,是否也只著重於知識上的追求而忽略這位是關係的神?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2/12 英吋 神學, 順服, 僕人, 利未記民數記

 

標籤: , ,

不同意見的處理

民36:1-13

從歷史中看到不少成功的領袖人物,都是虛心納諫的。作為領袖能接受不同意見甚至批評,是不斷自我完善的方法之一。可是,今日的中國人社會,不要說批評,甚至不同意見也不容易接納,這實在是有礙進步與發展的。

不同意見,可視為一種對權威挑戰,也可以是對盲點的覆蓋。在民數記最後一章,記錄了摩西如何接納不同意見。當以色列人完成分地後,有瑪拿西支派的其中一個家族提出他們的困難。

「耶和華曾吩咐我主拈鬮分地給以色列人為業,我主也受了耶和華的吩咐將我們兄弟西羅非哈的產業分給他的眾女兒。他們若嫁以色列別支派的人,就必將我們祖宗所遺留的產業加在他們丈夫支派的產業中。這樣,我們拈鬮所得的產業就要減少了。到了以色列人的禧年,這女兒的產業就必加在他們丈夫支派的產業上。這樣,我們祖宗支派的產業就減少了。」(36:2-4)

這事發生在分地以後。用今日的處境看,就是當一切都安頓下來時,突然發現其中有不完善之處,有一少群人的需要被忽略。為了效率,快速地完成整項工程,這少少的群體可以被置之不理。做大事不俱小節便是這樣思維,只是,作為負責任的領袖,只要是合理,小節也得注意。

摩西照耶和華的話吩咐以色列人說:約瑟支派的人說得有理。論到西羅非哈的眾女兒,耶和華這樣吩咐說:他們可以隨意嫁人,只是要嫁同宗支派的人。這樣,以色列人的產業就不從這支派歸到那支派,因為以色列人要各守各祖宗支派的產業。(36:5-7)

摩西積極聆聽,接納意見,並沒有把對事件安排的意見個人化,視為對個人權威與能力的挑戰。當我們客觀地讀這段經文時,也許不容易發現不接納意見的後果。但在職場實際的處境中,上司與下屬、同工之間在不少時候處理意見時過早的個人化,只至沒有真正聽到需要。

作為領袖,尤其屬靈領袖,要積極聆聽及客觀分析,好叫魔鬼不會利用小節做成破壞。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01/26 英吋 職場, 領袖, 利未記民數記

 

獻甚麼樣的祭(二)

民29:39-40

獻祭除了要獻上最好的,還是甘心。

「這些祭要在你們的節期獻給耶和華,都在所許的願並甘心所獻的以外,作為你們的燔祭、素祭、奠祭,和平安祭。」於是,摩西照耶和華所吩咐他的一切話告訴以色列人。(29:39-40)

我們奉獻與事奉,可能是因為看到需要受感而有所行動,也可能會因為別人的要求而參與。還有一些情況是因為無法推卻或無可選擇的情況下,受著壓力而參與事奉或奉獻金錢。這都不是神的心意。

也許有些人被神呼召之初,是心不甘情不願。但若明確是神的呼召,個人的心態便需要調整,就如摩西蒙召時一樣,最後還是甘心走上這事奉的道路。但摩西的經歷,並不是因為要面子、也不是因為利誘,而是神的呼召,可是,今日參與事奉的,不管是全職還是在某些崗位,有的是因為沒有其他選擇與出路、有的是在感情上受到傷害、有的是想追求別人的稱許,這些都不是神的心意。

奉獻也一樣。神要求人奉獻十分一,其實神看人對祂的信靠多於實際金額。或許有些教會給予壓力那些未能拿出十分一的,也許奉獻成了一種屬靈狀況的量度表。要知道能否做到神所要求的奉獻,可以被視為沒有足夠信心,他們需要多加鼓勵,但那些能有十一奉獻的也不見得一定有信心。最重要的是心態,在神面前甘心。

甘心的意思,在舊約的獻祭中與還願相關。就是向神求問後,得到神回應,之後以感恩的心獻祭還願。神看重人有這種報恩的精神,視我們今日所得的不是理所當然,而是神的恩典。若沒有這種感恩的心,奉獻也好,事奉也好,神都不悅納。要知道神要我們的心多於我們的物質或能力。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01/20 英吋 利未記民數記, 事奉

 

獻甚麼樣的祭(一)

民28:31

讀到舊約的獻祭儀式,或許對於我們這些活在現代都市的「外邦」信徒來說,感覺事不關己。那些數千前的猶太文化,今日在猶太人當中已不復見,更何況我們這些距離千里之外的異邦人!可是,認識猶太人的獻祭,從中明白神對奉者的要求卻是必要的。

這些,你們要獻在常獻的燔祭和同獻的素祭並同獻的奠祭以外,都要沒有殘疾的。(28:31)

或許我們會認為祭禮的條文太專業,我們不太懂得如何應用在今日的敬拜禮儀上,但神對獻祭者的要求卻是我們需要明白與跟從的。當神指示以色列人如何獻祭、獻甚麼祭、奉上甚麼祭物之後,總結時還得加上一句備忘:沒有殘疾的。

事奉與奉獻的原則:神要最好的。

獻祭也是奉獻,就是將最好的獻給神。而事奉也是奉獻,就是把我們的時間、精力、才智獻給神,表現在祂的聖工上。因此,不論奉獻還是事奉,我們都要奉上最好的,沒有殘疾的。

這要求認真的心態去預備及執行。獻祭的過程嚴謹,一絲不苟。而事奉的每一小節也要忠心。挑選祭物的過程要嚴謹按神的指示執行,事奉的過程也一樣。神是輕僈不得的,應用在今日的事奉上,我們也要小心,事奉不求自己的利益,而是神至終的榮耀,這才是完美的事奉。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01/19 英吋 利未記民數記, 事奉

 

不是說了算

民27:18-23

領袖培育與傳承是一門很專業的學問,涉及眼光與視野、品格與修養、形象與能力,還有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等等。摩西與約書亞的傳承,是聖經中一個領袖傳承的典範,要留意的是,摩西不單止把權力及責任交給約書亞,還不斷鼓勵及引導他,同時,摩西不是把約書亞複製另一個摩西。不同時代有不同需要,不同的領袖也因此有不同的風格與能力來帶領群眾。

在傳統的父權社會,領袖一句話說了算,就把責任及權力交給接棒人,在約書亞接棒前,約書亞已跟隨摩西多年,並把重要的責任交給他。因此,就算摩西不向神求問、不向以色列民宣佈,約書亞也理所當然地成為繼承人。只是,完美的領袖傳承就是不能單憑領袖一人說了算,也不能隱袐地把繼任人推出台前,必先作一番教育的功夫。

耶和華對摩西說:「嫩的兒子約書亞是心中有聖靈的;你將他領來,按手在他頭上,使他站在祭司以利亞撒和全會眾面前,囑咐他,又將你的尊榮給他幾分,使以色列全會眾都聽從他。(27:18-20)

摩西雖然心中有數,但也向神求問。得到神的認何(endorsement),屬靈群體的領導才能真正成為屬靈領袖。這認可,還得公開地進行,這是授權(empowerment)的過程。不是說了算,還得公開認可與授權,這是領袖傳承的成功要訣之一。而所達到的目的,就是要移交跟隨者。跟隨者有自己的自由意思,繼承者沒有公信力,他們大可另立新主。摩西與約書亞不是沒有這方面的經歷,從前可拉一黨便是這樣的例子。

他要站在祭司以利亞撒面前;以利亞撒要憑烏陵的判斷,在耶和華面前為他求問。他和以色列全會眾都要遵以利亞撒的命出入。」於是摩西照耶和華所吩咐的將約書亞領來,使他站在祭司以利亞撒和全會眾面前,按手在他頭上,囑咐他,是照耶和華藉摩西所說的話。(27:21-23)

整個任命的過程都是公開的。而委任約書亞作為接班人,他擁有的地位與尊榮跟摩西一樣,但權力則不同。摩西是律法的頒布者,約書亞是律法的遵從者。律法在約書亞的領導權力之上,因此,律法的執行者──祭司以利亞撒便在約書亞之上。不過,作為大祭司,以利亞撒也恰如其分,沒有逾越自己的角色,反而成為約書亞的忠誠顆伴。

今日若要考慮繼任人,除了民主選舉或協商外,更重要的就是屬靈的認可(spiritual endorsement)。不同宗派的制度略有出入,有的是以傳導人為執事會主席,有的則是以平信徒作領導。但最重要是屬靈前輩在神在人面前確認,這位領導人是合乎神心意的人。同時,在權力分配上,也得考慮監察與制衡,要知道約書亞作為軍事領袖,權力慾的試探比摩西還大,有了祭司的監察,政治強人也得順服神的律法。再者,繼任人也需要同行者。群眾的跟隨固然重要,但眾民的意見會變的,而領導團隊如何同心面對轉變,是領袖成功的要訣。

沒有安排同行者,領袖傳承並不會成功。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01/17 英吋 領袖, 利未記民數記, 團隊

 

祭司殺人事件

民25:1-15

祭司也會殺人?如果我們把這行為視為對信仰群體的保護與潔淨行動,目的是要讓人神關係復和,這也就是祭司應負的責任。

當以色列人到了什亭,部份人與摩押女子行淫,這一方面是道德上的罪,另一方面是宗教上的不潔,因為巴力崇拜就是以行淫為祭禮的儀式。神在以色列人出埃及入迦南期間千叮萬囑所禁止的。其實,這裡也給我們看到,不論一個人在宗教行為上表現多敬虔,在道德行為上不合格就是不合格,所以保羅提醒我們一個現實,就是世上一個靠自己努力成為義人的人,一個也沒有。

以色列人與巴力毗珥連合,耶和華的怒氣就向以色列人發作。耶和華吩咐摩西說:「將百姓中所有的族長在我面前對著日頭懸掛,使我向以色列人所發的怒氣可以消了。」(25:3-4)

若從宗教的聖潔角度看,神吩咐摩西把那些行淫,即拜巴力的人治死,並不是因為神小氣,而是要確保全群潔淨不致墮落,這顯然是對以色列人的保護。但當摩西按神的指示去領導百姓進行這潔淨的行動時,卻做得不夠,因此被瘟疫所害的人數不斷上升。

摩西和以色列全會眾正在會幕門前哭泣的時候,誰知,有以色列中的一個人,當他們眼前,帶著一個米甸女人到他弟兄那裏去。(25:6)

這不是一個很尷尬的場面嗎,當以色列人為到死去的兄弟傷心時,眼前就出現一幕公然拜巴力行淫的場面。可見當然以色列民無視耶和華的律法到了一個地步,眼見瘟疫蔓延,且死了數以萬計的人仍不知悔改。

不要奇怪,今日不也一樣嗎?對社會上的不義、道德的淪亡視而不見。對許多受天災人禍影響災民的苦況視若無睹。又看到環境被破壞的同時仍過著浪費奢華的生活而不知悔改,不也是一樣嗎?

作為祭司,即站在事奉者當中的最前線,應當機立斷,為神國潔淨子民:

祭司亞倫的孫子,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看見了,就從會中起來,手裏拿著槍,跟隨那以色列人進亭子裏去,便將以色列人和那女人由腹中刺透。這樣,在以色列人中瘟疫就止息了。(25:7-8)

原來就只差一個,只欠一人便把整個民族的信仰上的污染源除掉。我們有時抱著一些心態:其他人也這樣行,我也不是很特別,因此不用我負責;多我一個不多,少我一個不少。就是這些心態讓瘟疫蔓延,也就是這種心態讓教會內及社會中的不虔不義之事繼續蔓延。

那與米甸女人一同被殺的以色列人,名叫心利,是撒路的兒子,是西緬一個宗族的首領。(25:14)

不可忽略的,就是上樑不正下樑歪,作領袖的沒有好榜樣,被領導的全群也因此而腐敗。留意民數記26章在數點人數時,西緬在這次拜偶像事件死的人數最多,由第一次數點人數時的五萬到減少了一半。領袖理應帶頭行義,但卻傾倒是非,最後全族受害。而許多的錯誤是由少少的一個行動開始。

少少的貪心就不算貪?少少的是非就不是論斷?少少的冷漠就不是沒愛心?少少的沉默就不算助長不義?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祭司亞倫的孫子,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使我向以色列人所發的怒消了;因他在他們中間,以我的忌邪為心,使我不在忌邪中把他們除滅。因此,你要說:『我將我平安的約賜給他。這約要給他和他的後裔,作為永遠當祭司職任的約;因他為神有忌邪的心,為以色列人贖罪。』」(25:10-13)

但願我們除了保持自己信仰上的貞潔外,還得追求從神而來的稱讚。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01/15 英吋 舊約人物, 領袖, 利未記民數記

 

巴蘭這個人

民22:7-35

舊約聖經有不少故事則寫神的救贖恩典。除了直接描述神如何愛以色列人,如何保護及引導祂的選民外,更重外圍觀看神如何連外邦列國及其先知也掌管,化危為機。其中摩抽王禮聘巴蘭咒詛以色列民反倒成了祝福他們便是一例。當民數記的鏡頭影著以色列民如何叛逆,但另一邊廂卻帶出神如何把咒詛化為祝福。

巴蘭這個人,為錢出賣自己的專業。他是一個外邦先知,用今日的說話是風水師、靈媒、法師都可以,我說專業,因為他認識又知道大能的神耶和華。在摩押王第一次找他時,他知道耶和華不會容許他咒詛以色列人。但王第二次再來又帶著更多的金銀前來時,他便見利忘義。

作為事奉神的人,要引以為鑑:神的心意其實沒有議價的空間。不管是人情或是物質利誘,若早已明白是神的心意就不能三心二意。

他們到了巴蘭那裏,對他說:「西撥的兒子巴勒這樣說:『求你不容甚麼事攔阻你不到我這裏來,因為我必使你得極大的尊榮。你向我要甚麼,我就給你甚麼;只求你來為我咒詛這民。』」巴蘭回答巴勒的臣僕說:「巴勒就是將他滿屋的金銀給我,我行大事小事也不得越過耶和華我神的命。現在我請你們今夜在這裏住宿,等我得知耶和華還要對我說甚麼。」(22:16-19)

有時,我們心意是堅決的,只在思考過程中留有空間,讓別的主意有機會生根發芽。別的主意可以是我們的私欲,也可以是魔鬼的引誘。因此,要成為忠心的事奉者,寧可選擇被人認為是死板不變通,也不應為自己留有太多後路。

另一方面,當我們遇上阻滯時,除了埋怨神以外,有沒有想到神的難阻其實也是保護?

當時,耶和華使巴蘭的眼目明亮,他就看見耶和華的使者站在路上,手裏有拔出來的刀,巴蘭便低頭俯伏在地。耶和華的使者對他說:「你為何這三次打你的驢呢?我出來敵擋你,因你所行的,在我面前偏僻。驢看見我就三次從我面前偏過去;驢若沒有偏過去,我早把你殺了,留他存活。」(22:31-33)

當巴蘭遇上阻滯,他只懂怪責驢子不往前行,沒有看到也沒有想到神的使者就在前頭。不能前行其實是保護而不是難阻。只是,我們有太多時候只想著自己的方向,一味向前,沒想到原來方向有錯。再者,巴蘭若一開始便聽從,知道及接受神不喜悅他出發去咒詛以色列人,他便不會有此遭遇。同樣,在決定走哪一條路時,早早決定跟從神便不會有走錯路的情況出現,更不會因為有阻滯而帶來痛苦。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01/12 英吋 舊約人物, 利未記民數記, 事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