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標籤文章彙整:信心

憑甚麼?

 

IMG_2238

試過敘事講道,不成功,我不是故事人,試過了,心息。不管怎樣,以斯拉的故事,值得多思想。

拉7-8

我一生都蒙恩

 

我名字的意思:神的幫助,我一生都蒙神幫助。相信我父母幫我改名的時候是帶著這樣的禱告,而神也信實地回應我家族向祂的禱求。 

 

我一生都蒙恩、蒙幫助,現在就告訴你我的故事。

 

我生為利未人,背景數起來也很顯赫,我的老祖宗,就是頂頂大名的首任大祭司亞倫。但是,如果你知道甚麼叫家道中落,你就知道這背景可能會帶給你更大的傷痛。

 

不是所有利未人或祭司都在這動盪的時局中持守本份。你讀過先知書,不論是以西結或是阿摩司,他們所指控的,就是領袖不行公義,只顧私利,當中,有我家族成員的大祭司。

 

如果你讀過被擄時期的詩篇,第137篇中所流露的,本來是事奉至高神耶和華時唱的詩歌,在巴比倫王宮卻被視為娛樂商品。

 

你們這時代有這荒謬的行徑嗎?事奉神本是認認真真,且是尊貴的機會,但卻淪為謀取私利的工具,娛樂大眾的商品。為了迎合市場大眾的口味,把我們的信仰隨意改動,又以人意凌駕神的律法與道德標準,把絶對真理相對化,處處只要求迎合人的胃口,而漠視神的心腸!

 

你可以想像下,在我家族歷史中,有如此不光彩的一頁,家勢顯赫,是光榮?還是負累?也許是這個原因,我的父母把我命名為以斯拉,心願就是神在我的一生中幫助我、引導我。我也相信,在我母腹之中,神已開始幫助我,造就我。

 

「這以斯拉從巴比倫上來,他是一個文士,精通耶和華-以色列上帝所賜摩西的律法。王允准他一切所求的,因為耶和華-他上帝的手幫助他。」(拉7:6)

先裝備,在等待

 

後人介紹我,一般稱我為文士以斯拉。之後,還加上一句描述──「精通耶和-以色列上帝所賜摩西的律法」。不錯,我從小喜愛耶和華的律法,這確實是神給我們這個家族的使命。不管先祖有好有壞,神的使命就是神的使命。我的家族雖曾有人放棄,但他們歸他們,別人怎樣堅持神的使命,可以成為我的榜樣,別人怎樣胡鬧可以成為我的警號,提醒我不要學他們。

 

我們生在外邦地,由我父母輩開始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國破家亡,被擄到外邦之地,但80年前的一道喻旨,部份同族兄弟已先蒙召回歸故土,我們的家庭不在這首批回歸之列。但我的祖父母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教我們積極裝備自己。80年表兩代,到我已是第三代,我很多謝我的父母,他們沒有放棄。祭司家族在沒有機會服侍下等待是痛苦的,別人有機會而自己沒有服侍的機會更是痛苦,神教我們不要比較,忠於神給我的託付,主權在神。我的父母雖沒有機會回來耶路撒冷事奉,但卻堅持要我學習神的律法,把這使命傳承下去。

 

神國使命是給予有裝備的人,這是我堅信不移的。也許因為這個原因,在亞達薛西王的喻旨中稱呼我為「精通天上之上帝律法的以斯拉祭司文士」。

 

我不敢說這是合宜的稱謂,但來自一個外邦君王的口,至少這是一種肯定,肯定我們的神,是那至高創造者,比他所相信的一切外邦神都要大。而我作為服侍這位至高神的奴僕,得到外人這種肯定,並且由他所開的綠燈,在耶路撒冷擁有的資源去重建屬靈群體,更叫我感到驚訝。

 

我相信這不是因為我有甚麼學問,老實說,外邦的王有多了解我們這民族的信仰?他只是神手中的工具,為要完成對祂子民的承諾,就是回歸故士,重建聖民,而我也是為此被召。

明確的人生使命

 

有機會事奉是否我的人生目標?當然是,而更重要的是,這不是一般的事奉,而是與我的召命,即你們今日所講的人生使命宣言相乎。作為利未家族成員,一生以守護神的律法為己任,守護的意思,包括抄寫、解釋、教導,甚至當發現有人不依律法而行時,我們要行使紀律,按摩西律法懲罰那些犯罪者。因此,王也賦予我這樣的權力,證明他認同摩西律法是猶太地的律法,可以高於波斯國的法律。

 

你,以斯拉啊,要照著你上帝賜你的智慧,指派所有明白你上帝律法的人作官長、審判官,治理河西所有的百姓,教導不明白上帝律法的人。凡不遵行你上帝律法和王命令的人,當速速定他的罪,或處死,或充軍,或抄家,或囚禁。(拉7:25-26)

 

作為文士,忠於使命並不代表我只需要按著本子辦事,研讀聖言、抄寫經文便足夠。當然,做足本份其實是基本。我經常提醒自己,我所事奉的,是至高神,在列邦中沒有神像祂。然而,列邦中,有無數雙眼睛在看著,等著機會把我們的民族,我們的信仰除掉。約60年前,我們的同胞但以理不是因為在家中每日三次禱告便被丟在獅子坑嗎?若不是耶和華的看顧,不單是但以理,連我的祖父母也會喪命。我們常以為今日的順境是理所當然,又或今日的逆境是不幸。若沒有神保守,比今日更遭的事會更多。

 

因著神的看顧,神改變外邦君王的心,給我更多的信任、更多的權力。權力大,責任也大,看:

 

我亞達薛西王又降旨達於河西所有的司庫:「精通天上之上帝律法的以斯拉祭司文士無論向你們要甚麼,你們要速速辦理,直至一百他連得銀子,一百柯珥麥子,一百罷特酒,一百罷特油,鹽不限其數。凡天上之上帝所吩咐的,當為天上之上帝的殿切實辦理。何必使憤怒臨到王和王眾子的國呢?我再吩咐你們:至於任何祭司、利未人、歌唱的、門口的守衛和殿役,以及在上帝的這殿事奉的人,不可要求他們進貢,納糧,繳稅。」(拉7:21-24)

旁人怎看?你這群在社會上的少數民族,要甚麼有甚麼。像你們今日的社會,基督教享有多年的順境,政府有許多的優惠政策給你們,你們早已成為建制派。失去一些原來是優厚的,但卻不一定合理的條件便彷彿世界末日一樣,也隨便說是甚麼苦難或逼害!

你的選擇

當然,神掌權,掌管君王的心,給我各種方便。我沒抗拒。不過,我要設定界線,那些來自王的幫助,我接受、我善用,這是管家的責任。但我沒有向王求更多的優惠:

那時,我在亞哈瓦河邊宣告禁食,為要在我們上帝面前刻苦己心,求他使我們和我們的孩子,以及一切所有的,都得平坦的道路。我以求王撥步兵騎兵幫助我們抵擋路上的仇敵為羞愧,因我們曾對王說:「我們上帝施恩的手必幫助凡尋求他的,但他的能力和憤怒必攻擊凡離棄他的。」我們為此禁食祈求我們的上帝,他就應允我們。(拉8:21-23)

我以靠人的勢力為恥!我們既相信萬軍之耶和華會出手幫助,我們何需靠地上的勢力?若神感動君王的心,他出動出手幫助,我們當然歡迎。但若地上君王不出手,我們還有萬軍之耶和華作後盾,有何可怕呢?

 

我沒有忘記,神的最終心意是要重建聖民,建聖殿只是其中一步,若聖殿沒有聖民,這聖殿只是古蹟遺址,存在的意義只是憑弔懷緬。只有聖民在這殿中進行敬拜,這殿才稱得上為殿。我們的大君王所羅門,當他獻殿時稱這殿為禱告的殿,沒有人在這裡禱告,這殿怎能稱為至高者的聖所?神和人在這裡不能得到復和,反而在這裡奉上主之名互相攻擊,這還配稱為神的殿?

 

你可以問問,你這個時代的人,如何看神的殿?教會架構?還是看重內裡的聖民,他們與神的關係怎樣!

 

這解釋了我為何在回到耶路撒冷途中,先尋找有沒有利未人來參與事奉,第二便是禁食禱告,回到耶路撒冷後就在殿中獻上贖罪祭。為我們整個民族曾經離棄耶和華禱告救赦。先處理與神的關係,才做神的事工!

 

不過,這只是故事的開始。改變一個民族文化,並不是一時三刻,一些由上而下的措施就可以做到。你今日聽到的,只是我,以斯拉的故事的第一部份。也許你也身處同樣的處境中,甚麼處境?

有預備,進入了事奉崗位,學習靠神而不看人,雖面對逆境但在努力實踐神給你的使命,但願你也經歷到像我名字一樣,神的幫助!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4/04/24 英吋 領袖, 講章, 事奉, 以斯拉記

 

標籤: , , , , , ,

神人皆愛

 

今日的拿撒勒

今日的拿撒勒

路2:41-52

少年的特徵是反叛?自我?主耶穌的少年日子又如何?

少年耶穌獨留在聖殿裡,累得父母在人叢中慌忙找他,想像一下,來自北部的農村的家庭,受教育不多,但年年單純又敬虔地一家前往聖城守節。家中的長子,今年突然失蹤,一對夫婦帶著幾個小孩找一個少年人,而這個少年人又是一個很獨特的孩子,心情倍加複雜。

找了三天,發現祂仍在殿中與人對論律法,並且得到許多人的稱讚。但是,在父母心中,孩子從來都不需要擔心,為何這次會獨自留下而不告訴父母?父母愛孩子的心情,讓他們甚麼也看不見,心裡只有驚訝。

祂父母看見就很驚奇。祂母親對他說:「我兒啊,為甚麼對我們這樣做呢?看哪,你父親和我很焦急,到處找你!」耶穌對他們說:「為甚麼找我呢?難道你們不知道我應當在我父的家裏嗎?」祂所說的這話,他們不明白。(路2:48-50)

但是,孩子的一句話,提醒二父母,祂是不一樣的。眼前這位十二歲的少年人,好像突然長大了,關於祂的出生及未來使命,好像露了一點端倪,只是,父母仍是不明白。也許,還得加上:陌生感。

祂就同他們下去,回到拿撒勒,並且順從他們。祂母親把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裏。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上帝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路2:51-52)

父母雖然不明白,但喜愛祂的心與日俱增。母親把一切都存在心裡,這是作為母親的天性,同時,也是我們應當學習,把主的言行,就算不明白,也記存在心。

這也是信心的表現,我們不一定明白眼前發生的事,但相信神若與我同行,一切在祂手裡,不明白,也可安心在祂手裡,繼續前行。

把不明白之事記存在心裡,這也是真信心的表現。迷信就是不明不問也不記,盲目跟隨。真信心,就是期待有一天會明白箇中原委,期待答案就在明天。今日帶著積極的盼望,在不太明白的情況下,繼續前行。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11/30 英吋 訓練, 路加福音, 家庭, 信心

 

標籤: , , ,

屬神的標記

DSCF1532約壹3:9-10

公開宣認自已是基督徒,從來都不容易。初期教會及一些反基督教的地區會有生命危險,家人朋友未信主會遇上嘲笑譏諷,對基督教友善的社群也帶著特高期望可量度你的行為是否如你所信的一致。

但無論別人怎看,最重要的還是我們知道自己今日的言行,為的是甚麼。受苦有因,但這些原因是否真的有價值,那就是你的信念。

今日一些基督徒被評為「講一套,做一套」,就是拿了對基督教口中所宣講的道德標準來量度基督徒的行為是否相稱。信主後是否就能行為完美,無可指責?這正是基督徒在世生活的一大難題,你和我所見的成功例子不多,但又不斷受著最高標準的教育,要我們以這最高的標準,即道德完美人的樣式去生活。

最大的問題不是做不到,而是對別人便拿這套標準來評價,對自己就說是有充份理由可被體諒的軟弱。 雙重標準其實也是不誠實的一種。雙重標準是否也代表內在的我與生活的我二者不能共融?思想的世界可以很完美,也因此以完美的標準來量度別人,但生活中的現實世界,就是自己身處的世界卻難以把完美人格實現。於是,關上房門便自責,面對別人便合理化自己的不足。慢慢,內在的世界便與生活的世界割離,二者脫鈎,再進一步,便是信仰與生活行為脫鈎。

老約𨌺的教會,也面對類似問題,因此,他強調:

凡從上帝生的,不犯罪,因上帝的道存在他裏面,他也不能犯罪,因為他是由上帝所生的。這就顯明誰是上帝的兒女,誰是魔鬼的兒女了。凡不行義的,不是出於上帝,不愛他弟兄的,也是如此。(3:9-10)

當我們認信之後,我們便是新造的人,那就成了上帝的兒女,神的道在我們裡面,我們要過著新的生活。若我們真正是屬神的兒女,新生活也就以新的道德觀成為我們生活行為的守則。

約𨌺所提的生活守則,不是說出來,或是心裡相信,而是行動。行公義與愛鄰舍便是屬神之人的明證。因此,我們認信並不止流於內裡相信的層面,而包括行為。

我們得認清,生命的真相是有一理想我們要進發,而這是對自己作為認信群體一份子的要求。而在這共同的標準下,我們要以行動實踐所信, 一步一步邁向這理想。發表道德理想的言論是需要的,但卻要以行動來自「詮釋」這道德理想。行動,才是屬神之人的標記。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8/17 英吋 生命更新, 約翰書信, 公義,

 

標籤: , , ,

是誰欺騙誰?

2013-05-23 04.38.28約壹1:5-10

今日是非黑白已變得模糊,各人容易按自己定義的標準去批判別人,這是上世紀哲學家所描述的後現代文化特徵?不相信絕對真理,我就是標準!

是聲稱擁有絕對真理的是騙子?還是否定絕對真理的在自欺?

基督教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真理,是人只要來到神的面前認罪,便能得到赦免。但世人不是否定罪,便是否定憑信得恩。而關於認罪的經文,我們讀得最多就是約翰一書。這段經文,可以用「神是信實的」作標題。不少譯本定這題目為「神就是光」,其他稍有不同的意思,包括:「活在光中」(NLT)和「行在光中」(Msg)。經文開始時已點題:

上帝就是光,在他毫無黑暗;這是我們從主所聽見,又報給你們的信息。我們若說,我們與上帝有團契,卻仍在黑暗裏行走,就是說謊話,不實行真理了。(1:5-6)

世界有真光也有黑暗,本來就是黑白分明的。神就是光,透過祂、認識祂、相信祂、進入祂,如此,就不會在黑暗裡行。信耶穌,生命已更新,而我們得了選擇的自由,可以捨棄從前的生活,學習做光明的子女。因此,這裡提到第一個不誠實,就是口裡說信主,行為依舊的人,他們不是真心悔改者。

我們若在光明中行走,如同上帝在光明中,就彼此有團契,他兒子耶穌的血就洗淨我們一切的罪。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罪,就是欺騙自己,真理就不在我們裏面了。(1:7-8)

這裡再次提到自欺,就是那些否定罪,不承認自己原來是個罪人的人,因為他們在生活行為上,沒有反映這信仰改變生命的奇蹟。真正在光明中,就是每日靠著主的恩典而活,每日都帶著主的死、祂的血,經歷不斷的更新,這叫活在光明中的團契。

而每日更新,可用這段經常背頌的赦罪禱文來宣告:

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犯過罪,就是把上帝當作說謊的,他的道就不在我們裏面了。(1:8-10)

第三次提到不誠實,是從神的赦罪大能出發。人就算不誠實不可靠,神都是誠實可靠的。祂說過是要赦免那些奉主名求赦免的人,罪就得赦。如果人否定自己有罪,也否定了主耶穌在十架上流血的意義與價值。

這裡,要強調的是,神沒有欺騙人,但人卻在自欺。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8/12 英吋 生命更新, 神學, 約翰書信, 救恩

 

標籤: ,

蒙揀選者的共同特徵

DSCF0471士6:12-16

我們很多時候都在爭扎徘徊,到底是自己力有不逮,還是懷才不遇?遇到反對意見,甚至不公平待遇時,更深感世界是黑暗的。在如此不公與黑暗,有志不能伸的世界,我的努力,不論是為自己或別人,還有甚麼意義?

事奉神的人遇到類似情況,除了一般可以自我安慰的屬靈用語外,心底或許會有疑問,我有否走錯路?這是否神的心意?

原來,聖經中的被召者都有一共同特徵,就是自覺能力不足,不能勝任。摩西、約書亞、掃羅、大衛等,開始時都知道自己能力不足,其實這樣才曉得緊靠神的重要。

有說:英雄莫問出處。可是,今天不論你是否英雄,你的出處都會被人掘出來,聖經中被稱為大能勇士的基甸,他的出生也不過如此:

耶和華的使者向 基甸顯現,對他說:「大能的勇士啊,耶和華與你同在!」基甸對他說:「主啊,請容許我說,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怎麼會遭遇這一切事呢?我們的列祖告訴我們:『耶和華領我們從 埃及上來』,他那奇妙的作為在哪裏呢?現在耶和華卻丟棄了我們,把我們交在 米甸人的手掌中。」耶和華轉向 基甸,說:「去,靠着你這能力拯救以色列脫離米甸人的手掌。我豈不是已經差遣了你嗎?」基甸對他說:「主啊,請容許我說,我怎能拯救以色列呢?看哪,我這一支在 瑪拿西支派中是最貧寒的,我在我父家又是最微小的。」 (士6:12-15)

這是自謙也好、自卑也好、合乎現實也好、推卸責任都好,基甸的目的,就是不想或不敢作領袖。情況就如今日,誰站起來誰負責,負責甚麼?負責被人指駡,背黑鑊!害怕作領袖有許多原因,但其中共通點,就是看自己能不能承受錯敗的風險。縱或心口掛個勇字上陣,遇到錯敗時便徘徊在自我懷疑與憤世嫉俗之間,也像彼得在黑夜中在海上走到耶穌前,忽然下墜一樣,全失方寸。

不過,彼得還懂得高呼:主啊,救我!

耶和華對他說:「我與你同在,你就必擊敗米甸,如擊打一個人。」(士6:16)

原來,在我們高呼主啊救我之前,神早已應許同在同行。這應許是給摩西、約書亞及所有回應神呼召的領袖。我們本不是甚麼英雄,也沒有甚麼本事,只是,願意履行使命,踏上回應呼召之路,神必同行。

當我懷疑自己能力時,也許需要想想,是否已遠離神,現只靠自己事奉,以為自己獨自在面對困難?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7/24 英吋 領袖, 士師記

 

標籤: , , ,

當仁不讓

Holy_Land_2012_Ein-Gedi_006士4:8-9

領袖完成使命並不是必然的,若影響團隊及跟隨者的安危,如何處理?若領導者的能力與膽量不足以處理當前困難,不能帶領團隊完成使命,怎算?

有能者當仁不讓,容讓那未預備好的領袖留下,從新再學習。士師時代的女性沒有社會地位,女先知也只是男先知背後的女人。但底波拉是少數可以站到前台的女先知,除了她被神㨂選作先知同時又作士師外,她還領軍打仗。

當時被㨂選的領袖是巴拉,可是,他的勇氣與佄口心都不足,底波拉唯有當仁不讓。

巴拉對她說:「你若同我去,我就去;你若不同我去,我就不去。」底波拉說:「我一定會與你同去,然而你在所行的路上必得不着榮耀,因為耶和華要把西西拉交給一個婦人的手裏。」於是底波拉起來,與巴拉一同往基低斯去了。(4:8-9)

事奉,為神爭戰原是一種光榮的職事。神留下一項又一項未完成的工作給人去「埋尾」,原不是神未完成祂的工作,也不是人有甚麼特別的能力,而是神留給人的恩典,這恩典就是人透過事奉發揮所長,活出人生意義與價值。最重要的,是分享神留給人的榮耀。神願意與複分享本來只屬於祂的榮耀。

因此,領袖不願去完成使命,就是放棄為他\她預留的榮耀。也許你認為個人榮辱並不重要,但像巴拉這情況,是整個民族(或群體)的安危,領袖不濟就不止是個人的得與失。從這角度思考,能否或應否繼續坐在領導崗位,要從整個團隊的需要來考慮。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7/20 英吋 領袖, 士師記

 

標籤: , ,

咒詛變祝福

曠野路上可能甚麼都看不到,但卻不是甚麼都沒有﹣﹣祝福與恩典就在其中。

曠野路上可能甚麼都看不到,但卻不是甚麼都沒有﹣﹣祝福與恩典就在其中。

民24:10-14

聖經中有些故事,讀起來好像跟主要信息不太直接相關,有點像額外插入的旁旁枝。不過,就算在文學作品的角度看是旁枝,這旁枝的故事,也是讓人知道神在人的苦難中,神仍沒有停下來保護及賜福給祂的子民。

一般人在風調雨順的日子,不一定會想到這順境並不是理所當然的。或許不少人在視順境為逆境,因為不滿足,只看不足,只看別人所擁有但自己沒有的,看不到自己已擁有的並為此感恩。就算我們看到眼前已得到的福氣,也不能忘記的是,要是沒有神,眼前可能有更多更大的災禍或咒詛。

讀到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程中,一段不在以色列族人之內發生的片段:摩押王巴勒聘用專業人仕咒詛以色列人,但怎料這巴蘭的口也為神的掌管,咒詛變為祝福:

巴勒向巴蘭怒氣發作,就緊握拳頭。 巴勒對巴蘭說:「我召你來詛咒我的仇敵,看哪,你竟然這三次為他們祝福。如今你趕快回本地去吧!我想使你大得尊榮,看哪,耶和華卻阻止你得尊榮。」巴蘭對 巴勒說:「我不是對你所差遣到我那裏的使者說:

『 巴勒就是把他滿屋的金銀給我,我也不能違背耶和華的指示,隨自己的心意做好做歹。耶和華說甚麼,我就說甚麼。』

現在,看哪,我要回到我的百姓那裏。來,讓我告訴你這百姓日後要怎樣對待你的百姓。」(民24:10-14)

神擁有絕對的主權,就算是多強大的敵人,他們都不能與耶和華對抗。因此,屬神的子民,永不會敗在敵人手裡。按照聖經,失敗,只是因為自己不忠於神的話,自己跌入敵人的陷阱。

換個角度看今日面對的人和事,逆境與否,也許只在於我們如何看神的恩典與保護。就算多大的苦,像約伯般週身傷,但神的話卻是不容許撒旦傷害他的生命,那不是更大的保護嗎?以色列人在約旦河邊安營,若沒有神的保守,摩押王的咒詛成真,結局可不一樣。同樣,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神早已把咒詛變為祝福。我們眼前的遭遇,就算是艱艱的日子,都是順境。

不管你今日如何看自己所遭遇的,要確信在主裡只有祝福,全是恩典。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2/25 英吋 苦難, 利未記民數記

 

標籤: , , , ,

在世而不屬世

Image 出29:38-46

在世而不屬世,聽是聽了很久,但卻沒深思到底這句話的意義何在。也許你也聽過這樣的闡釋:基督徒在世上生活是寄居的客旅,我們所渴想的是永遠的天上的家鄉,況且,這世界日漸腐敗,終有一天會成為過去,我們不必眷戀。活在這世上卻不屬於這世界,凡事不用太著緊!

是這樣理解嗎?那不是很消極,我沒有必要在此時此刻為自己為鄰人爭取甚麼,因為終有一天會成為過去!

那還有愛鄰如己的必要嗎?

說實在的,看到這地球環境、人的罪惡及政治前景等等的負面信息,人怎能不悲?要不就是隠世,要不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對世事不聞不問,樂得清幽。不過,在世而不屬世又真的不是那麼消極,聖經一貫的信息雖說世界總有一天會過去,但積極地改變人心,讓人重回神的懷抱裡確是神的心意。

與其用消極一面看,不如從神在曠野中建立敬拜制度看在世而不屬世吧。

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時,神透過摩西為他們建立敬拜制度。曠野生活就是甚麼都沒有,而曠野只是以色列人入迦南地的中途站,終必過去的。但神卻在這暫時的、荒涼之地,在人眼中全沒可戀之地建立敬拜制度,為何?

出埃及記及利未記所載,神仔細地吩咐摩西和亞倫如何設立所有獻祭的儀文,其中衣飾講究,連祭牲的要求也十分明確。在一輪又一輪的精細吩咐後,神道出了建立這制度的原因:

這要在耶和華面前,在會幕的門口,作為你們世世代代經常獻的燔祭。我要在那裏與你們相會,和你說話。(出29:42)

神在人無望之時與人相會,在獻祭的過程中讓人體會神的實在。

我要在那裏與以色列人相會,會幕就要因我的榮耀成為聖。我要使會幕和祭壇分別為聖,也要使亞倫和他的兒子分別為聖,作事奉我的祭司。(出29:43-44)

會幕成了神與人相會的地方,人因著神的臨在,進入神分別為聖之境。在絕望中看到永恒,在荒漠中看到愛!不單是參與敬拜的可以進入神的聖潔,事奉的更成為在世而不屬世的聖潔子民,與不信之民分別出來。透過這敬拜群體,世人看到神。

我要住在以色列人中,作他們的神。他們必知道我是耶和華-他們的神,是將他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為要住在他們中間。我是耶和華-他們的神 。(出29:45-46)

用我們今日的說話再演繹一次這一句:神要在無望的民中,成為他們的神。他們必知道上帝就是他們的神,是將他們從無望之地領出來的,為要跟他們建立親密關係,與他們同住同吃,同甘共苦。

在世而不屬世,因為我們與天上的神直接聯繫,而透過地上的敬拜,敬拜群體成為見證的群體。世人因著這敬拜的群體而認識神,認識真正的盼望。

還有,華里克牧師提過,地上學習敬拜,是為未來永恒的敬拜作如預備,實習好以後回到天家,懂得怎樣敬拜神!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8/15 英吋 出埃及記, 事奉

 

標籤: , , , ,

信心的眼睛


創48:9﹣11

祈禱需要信心,主耶穌說信心像芥菜種,能移山。如此,我們大部分的基督徒,信心都很少,很細。否則,整個世界只會更好──更多愛神又遵行神心意的人,世界肯定會更美。

作為受到時、空、知識限制的人,我們的判斷來自經驗與感受,試問我們又如何能確定自己的判斷正確?唯有相信這是目前受各樣限制下較好的判斷,而不是完美的決定。

只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這種謙卑,不是真心相信自己的判斷最好,便是為了面子而「死撐」。「死撐」與堅持是不同的,前者是明知有問題卻不肯面對,後者卻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也許是固執,但卻真心相信自己的目標是正確的。

雅各的一生,就只活在自己的視線中,憑自己的知識、經驗來作所有判斷。經歴了缺乏與豐盛,但受了眾多教訓後,依然未學會憑信心的眼睛看未來。

以色列對約瑟說:「我沒有想到能夠見你的面。看哪,神還讓我看見你的兒子。」(創48:11)

當約瑟把自己在埃及出生的兒子帶到雅各面前,他回看自己的前半生,想到曾經失去最愛的兒子,沒想到如今所見的場境,就是看到最愛的兒子連同孫兒。沒有想過的結果,還得加上意外驚喜,這不是雅各一生經歴無數次的恩典嗎?他逃離大哥的追捕後,沒想到最後得到妻妾兒女成群;重回舊地滿以為必死無疑,沒料到以掃卻既往不咎!如此種種經歴,還對未來毫無盼望?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雅各的影子,不管過去有多少經歴,還是對未來毫無信心,但神卻一次又一次給我們驚喜,一次又一次的意外收穫。

也許要窮我們一生才學會運用信心的眼睛看未來,學會了,喜樂無憂的人生便開始!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7/23 英吋 生命更新, 創世記, 信心

 

標籤: , ,

不要懼怕

創15:1

有宗教學者認為,信仰始於懼怕:對大自然的敬畏、對人生前死後的畏懼、對未知的恐懼等等。的確,懼怕可以是謙卑,人知道自己的「不能」,才會懂得尋求幫助。在人經歷生與死,或對於人生不可知的領域上產生畏懼,就是追求宗教的開始。

信仰的起步,不同的人或許有不同的起點

做一個自信的人,或做一個只信自己的人,界線非常糢糊。何時才叫有自信而不自大?聽取別人意見的同時又如何堅持自己的立場?這都是成長中必問的問題。

懼怕是謙卑的開始,因為人懂得放下自己,承認自己的不足或不能,才能仰望上主,接受祂的恩典。這不是軟弱的表現,反而是真智慧的表現,放下「人定勝天」的迷痴!

希伯來人信心之父亞伯蘭,領受偉大的異象,神也對他說,不要懼怕。

這事以後,耶和華在異象中有話對亞伯蘭說:「亞伯蘭,你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賞賜你。」(創15:1)

不要懼怕,神同樣對各位聖經中偉大的領袖重複:以撒、摩西、約書亞,以致主耶穌的門徒也同樣被安慰。

承認自己有所懼,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真正的勇者。尋求神,聽從別人的勸告,才有真正的出路。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6/18 英吋 申命記, 順服, 領袖

 

標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