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ategory Archives: 出埃及記

在世而不屬世

Image 出29:38-46

在世而不屬世,聽是聽了很久,但卻沒深思到底這句話的意義何在。也許你也聽過這樣的闡釋:基督徒在世上生活是寄居的客旅,我們所渴想的是永遠的天上的家鄉,況且,這世界日漸腐敗,終有一天會成為過去,我們不必眷戀。活在這世上卻不屬於這世界,凡事不用太著緊!

是這樣理解嗎?那不是很消極,我沒有必要在此時此刻為自己為鄰人爭取甚麼,因為終有一天會成為過去!

那還有愛鄰如己的必要嗎?

說實在的,看到這地球環境、人的罪惡及政治前景等等的負面信息,人怎能不悲?要不就是隠世,要不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對世事不聞不問,樂得清幽。不過,在世而不屬世又真的不是那麼消極,聖經一貫的信息雖說世界總有一天會過去,但積極地改變人心,讓人重回神的懷抱裡確是神的心意。

與其用消極一面看,不如從神在曠野中建立敬拜制度看在世而不屬世吧。

以色列人在曠野流浪時,神透過摩西為他們建立敬拜制度。曠野生活就是甚麼都沒有,而曠野只是以色列人入迦南地的中途站,終必過去的。但神卻在這暫時的、荒涼之地,在人眼中全沒可戀之地建立敬拜制度,為何?

出埃及記及利未記所載,神仔細地吩咐摩西和亞倫如何設立所有獻祭的儀文,其中衣飾講究,連祭牲的要求也十分明確。在一輪又一輪的精細吩咐後,神道出了建立這制度的原因:

這要在耶和華面前,在會幕的門口,作為你們世世代代經常獻的燔祭。我要在那裏與你們相會,和你說話。(出29:42)

神在人無望之時與人相會,在獻祭的過程中讓人體會神的實在。

我要在那裏與以色列人相會,會幕就要因我的榮耀成為聖。我要使會幕和祭壇分別為聖,也要使亞倫和他的兒子分別為聖,作事奉我的祭司。(出29:43-44)

會幕成了神與人相會的地方,人因著神的臨在,進入神分別為聖之境。在絕望中看到永恒,在荒漠中看到愛!不單是參與敬拜的可以進入神的聖潔,事奉的更成為在世而不屬世的聖潔子民,與不信之民分別出來。透過這敬拜群體,世人看到神。

我要住在以色列人中,作他們的神。他們必知道我是耶和華-他們的神,是將他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為要住在他們中間。我是耶和華-他們的神 。(出29:45-46)

用我們今日的說話再演繹一次這一句:神要在無望的民中,成為他們的神。他們必知道上帝就是他們的神,是將他們從無望之地領出來的,為要跟他們建立親密關係,與他們同住同吃,同甘共苦。

在世而不屬世,因為我們與天上的神直接聯繫,而透過地上的敬拜,敬拜群體成為見證的群體。世人因著這敬拜的群體而認識神,認識真正的盼望。

還有,華里克牧師提過,地上學習敬拜,是為未來永恒的敬拜作如預備,實習好以後回到天家,懂得怎樣敬拜神!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8/15 英吋 出埃及記, 事奉

 

標籤: , , , ,

同一手杖,不同功能

摩西被發現時只是一個嬰孩,但卻成了拯救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民族英雄,神能用任何人任何事來成就祂的計劃!


出17:5﹣6

領導面對的問題或困難,其實來來去去都是那些關於資源、人事及面對改變等等的課題。要好好帶領一隊出色的團隊,或好好管理一間公司、機構或教會,憑「常識」(Common sense)加上經驗已能做到。這說法可能另一些人失望,這豈不是說我連常識也沒有?領導與管理不用學嗎?

知識本來就是經驗累積而來,舉一反三是反思能力加創意而成。當然,作為基督徒更重要的是相信神的帶領與感動往往是超越人的常識。

正因世局變幻不定,我們既要相信經驗但又不能受制於經驗。縱然日光之下無新事,但個人的經驗始終有限,加上神參與在其中,我們更要仰望上主,隨時隨地迎接新事。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過程,我們看到的是一次又一次的既舊且新的經歷。以出埃及過程中缺水缺糧又遇追兵的情況看,這不是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時的經驗,也不是摩西做埃及王子或在曠野作牧人時的經驗,時刻都需要反思加創意,還加上聆聽上主的指引才能跨越。

這一次,又是因為缺水,以色列人到摩西面前抗議,而摩西也回到神面前求救,神的正面地回應,沒有責備群人的小信,也沒有痛斥摩西的無能: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帶着以色列的幾個長老,走在百姓前面,手裏拿着你先前擊打尼羅河的杖,去吧!看哪,我要在何烈的磐石那裏,站在你面前。你要擊打磐石,水就會從磐石流出來,給百姓喝。」摩西就在以色列的長老眼前這樣做了。(出17:5﹣6)

神這次出手固然解決了以色列民一次缺水的危機,但更重要的卻是再一次提升摩西領導力的機遇。

同一手杖,發出不同的神蹟,讓人知道這工具只是工具,本身沒有甚麼特別神秘之處,也不在於手杖的主人,而在於創造的主。擊打尼羅河使用變血,擊打磐石使水流出,重點在於神的話使世界不再一樣,而一枝平平無奇的手杖,也是摩西蒙召之前的手杖,可被神發揮到無限功能。

領袖面對困難,最重要的是站在身旁的神,能使不可能的事發生,沒有常識也能過關。

人、機遇、資源或任何工具,只要為神所用,功能可以是無限的,我們不要以既定的目光看扁任何一個人、 機遇、資源或工具。

面對危機或困難,最重要的是信心,這信心不獨是自信,更重要的是神與人同行的信心,神要建立的不是事工,而是人。

我們與摩西的杖也一樣,同一支手杖能發揮不同的功能,並不是我或這手杖有甚麼神奇,而是願意為神所用的人,都能發揮無限的功能。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8/06 英吋 管理, 順服, 領袖, 出埃及記

 

標籤: , , , ,

合理的質疑?

埃及人造磚建牆


出5:22-23

我們可以質疑上司和牧師嗎?

從前我們要絕對服從長輩,父母親固然不能「駁咀」,其他較自己年長及地位較高的也只有絕對聽從。

今日這都已成為絕響,這年代,服從被視為高壓、專制或操控。不過,聖經的確教導我們要順服,對領袖要服從,這是否代表我們今日對上司或牧師提出質疑就不對?

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的過程中,以色列人有懷疑,摩西同樣對神都有質疑。當摩西向法老要求放人,讓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法老不但不聽,還加倍的逼害以色列人,摩西怎樣跟上帝說?他提出合理的質疑。

摩西回到耶和華那裏,說:「主啊,你為甚麼苦待這百姓呢?為甚麼差派我呢?自從我到法老那裏,奉你的名說話,他就苦待這百姓,你卻一點也沒有拯救你的百姓。」(出5:22-23)

我說合理,有兩個原因,一是摩西按眼見的事實來陳述,二是耶和華沒有說摩西的不是,也沒有發怒。我們讀過這段經文的都知道,神有祂的計劃,這一代的以色列民從來都不認識耶和華,只知道埃及的神。耶和華透過十災把埃及的神在以色列人面對趕盡殺絕。神其實早已說明要借此機會在以色列民前顯榮,讓列國都知道保護以色列的神勝過任何神祗,只是以色列民不明白而已。

在這裡我們看到,神容許人向祂提出異議,領袖也應容納不同意見。但這些意見是要基於事實,按人可以理解的資料成為根據,向神發出質疑。同樣,作為跟隨者也可以對領袖發出合理的質疑。不過,今日不論作領袖的或跟隨的都欠缺耐性與深度,人云亦云,在沒有理據下提出質疑,也在沒有足夠聆聽與反思下指控別人不順服。

摩西按自己掌握的資料提出質疑,雖是不全面,但神也沒有怪他。也許這是今日為主為僕都要學的功課。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8/02 英吋 順服, 領袖, 僕人, 出埃及記

 

標籤: , , ,

等了又等,為何?

當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法老不甘心,乘戰車追趕以色列人,最後卻全部葬身紅海。


出11:1

信心需要空間成長,而這空間往往以等待的形式出現。尤其對於我這類比較心急的人,等是一種煎熬。

等也可分兩種情況,一是知道下一站在哪裡也知道如何到達,就像等實等飛機或巴士一樣,懷著期待或明確目的地來等。另一情況是在困苦之中等待出路,前面看來只有死巷沒有出路,但理性上知道這一關總會過去,甚麼可行的方案都做過了仍未有預期的結果,可以做的只有等。

前者是等待出發,帶著期望地等;後者是等待救緩,也許會有期望但更多的卻是無奈。前者也許像約書亞等待戰爭進入迦南,後者也許像約伯等待耶和華出手醫治。

我目前的心情較像後者,花了很多努力,預期效果未出現,等了又等,仍在等。

最近再讀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摩西已經行了多次神蹟,埃及地也經歷過九種大大小小的天災,但法老仍心硬,反口覆舌不讓以色列人離去。到了第十招,神說:

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再降一個災禍給法老和埃及,然後他必讓你們離開這裏。他放你們走的時候,一定會趕你們全都離開這裏。

這一句話給我的啟發是,神做事會徹徹底底,沒有手尾。

埃及象徵以色列人靠自己雙手的努力過活,是奴隸式的生活。日子雖苦,但有生活保障,不用冒險。只要你不問人生意義,不問明日會否有所改變,也不要求自由自主,明日與昨日一樣穏定,埃及的日子雖苦,但可預計。

至於出埃及入迦南,在信仰的象徵意義來說,就是離開為奴之家,由靠雙手餬口到單單靠神過活。神會定時降下秋雨春雨滋潤大地,大地也會按時出產供應你生活所需。只是,明日跟昨日也許會有所不同,日子除了明確地知道神在掌管外,預計的不一定準確。你不一定喜歡追求冒險,但每日都可有精彩的日子。

神知道人離開舒適區(comfort zone)會有很大爭札,遇到困難就想回頭。也許因為這個原因,神要斷絕以色列人的回頭機會,降下十災,要法老定意把以色列人趕走,一個人不留,一個機會也不留,徹徹底底完全離開。

過了第一災以為可以走,但神卻認為仍未足夠。過了第二災以為法老會放心,但神認為法老和以色列人的決心仍是不足。到了第十災,長子也殺絕,全無退路可言,此時便是最成熟的時候,也是最決絕的時候。

我們面對目前的困境還要等多久?理論都知道,只是真相還未清晰,繼續等?是的,繼續等,等看好戲。

 
2 則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4/02 英吋 生命更新, 苦難, 順服, 出埃及記, 信心

 

標籤: , , , ,

瑪拉苦水變甜

位於今日埃及境內的西奈半島,井內有的只是廢水。


出15:22-26

以色列人過了紅海後,在情緒及靈命上理論上是一個高潮。誰知當他們在書珥的曠野走了一段路以後便遇上一個反高潮,就是三日沒有水。

摩西領以色列人從紅海起程,到了書珥的曠野,在曠野走了三天,找不到水。到了瑪拉,他們不能喝瑪拉的水,因為水是苦的;所以那地名叫瑪拉。(出15:22-23)

在沙漠之地缺水,可以是致命的。更大的諷刺是在瑪拉這綠洲找到了一個水泉,但水卻是苦的。若不能實現又何必給我希望呢?也許這正是以色列人當時的心情,也許你和我在不少時候也在得與失之間爭扎徘徊,不明白到底神是在賜予還是收回。

對以色列人來說,離開埃及是他們平生所遇的第一大神蹟,經歷神的保守後或許以為是一帆風順。但在沙漠曠野之地一段時間後便需要面對生存的問題–水源。原來神透過神蹟奇事讓我們認識祂,是建立信心的其中一步,信仰不是叫我們得著超自然力量去生活,而是帶著對神的信靠去過平當人的生活。同時,信仰也不是叫我們脫離現實去過超凡的生活,而是叫我們帶著超凡的態度在爭札中成長。

摩西呼求耶和華,耶和華指示他一棵樹。他把樹丟在水裏,水就變甜了。 耶和華在那裏為他們定了律例、典章,在那裏考驗他們。 他說:「你若留心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側耳聽我的誡令,遵守我一切的律例,我就不將所加於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你身上,因為我是醫治你的耶和華。」(出15:25-26)

原來神透過瑪拉的經歷提醒以色列人他們的雖然出了埃及,但要走的路還遠,仍需要緊緊依靠神來完成這段旅程。神一次過成就了救恩,但成聖的旅程是每天學習信靠神。

在瑪拉的經驗中,神為以色列人定了律法,不單定了律法,還要求他們留心聽,即用心去學習,並且是具體實踐出來。困境只是提醒,教我們知道隨時隨地依靠神的重要。

返教會多年,我們可以把這教導為老生常談,但事實卻是:看重神的話是我們一生都需要學習的功課。瑪拉的經驗是以色列人起步時神給他們的教導,提醒他們未來日子還遠,路不易行,但神能把苦水變甜。同樣,我們今日的苦水,也許是品嚐甜水的前奏。而神的要求也很明確:一生學習並遵行祂的話。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1/02 英吋 聖地團, 苦難, 僕人, 出埃及記

 

標籤: , , ,

蒙召作見證

出3:1-15、太16:21-28、徒26:12-23

一個小組組長趁暑假到訪中國農村教會,參與查經組長的訓練工作。她所負責的的小組,有兩位文盲的弟兄,她遇上困難卻沒埋怨,禱告、重新檢視自己的教學方法。兩位文盲弟兄,過了第一日想走,但怕沒有第二次機會學習,留下,到最後一日含淚說獲益良多,感恩他堅持下來。

是甚麼原因這兩位弟兄有這樣的改變?是這位小組組長的堅持、仰望、突破,最後便帶來更新。

一個呼召:神主動呼召你

從出埃及記關於摩西被召一段,我們看到神是主動揀選及呼召人的神。

耶和華見摩西轉過去看,上帝就從荊棘裏呼叫他說:「摩西!摩西!」他說:「我在這裏。」(出3:4)

使徒行傳也有同樣關於呼召的片段:

王啊!我在路上,中午的時候,看見從天上有一道光,比太陽還亮,四面照射着我和跟我同行的人。 我們都仆倒在地,我就聽見有聲音用希伯來話對我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迫害我?你用腳踢刺棒是自找苦吃的!』(徒26:13﹣14)

神的呼召與揀選,許多時候是我們這些凡人難以理解的。祂說那些有心
祂會選擇合祂心意的人。 合祂心意的意思,不一定是有能力、有學識、有背景的人,祂選人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準則,甚至沒有一致的客觀標準。

有力能如保羅:當時是敵對份子
有學問如摩西:他是逃犯又不斷推搪神的揀選
有衝勁如彼得:同時又莽撞又無知

在馬可筆下,耶穌所選的門徒又無知又衝動!

今日香港不少教會都跟西差會有著深厚的淵源,就以循理會及循道公會為例,神早在十九世紀初呼召來華建立教會的,不是甚麼名牧與學者,而是一名平信徒,卑士,由英國自費來到中國開始傳道,並在香港創立了循道公會。

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他是基於一個誤會來華,卻成立了內地會,是昔日最大影響力的差會之一。

神主動呼召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崗位服侍祂。祂的揀選並不在於你有甚麼,而是你是誰!你是神所創造及救屬的人,只要你願意,神可以讓任何一個人為祂成就大事。昔日的一個平信徒所建立的循道公會。今日會否同樣會呼召在坐當中的你,為祂成就大事?

一個使命:神差遺你去釋放那被擄的

除了神主動外,祂還樂意給人機會認識祂。祂親自啟示自己,又把使命清晰地向祂的僕人陳明。不要以為神揀選我們只要求我們做這做那,而很願意透過與我們同工,讓我們能藉參與事奉,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大家都知道摩西不能進入迦南,在人眼中是功虧一簣,但在祂眼中的神卻是待他又公義又慈愛。因為在事奉的過程中,他更深入地認識神,又更深入地認識自己。

神呼召摩西時,把清晰的使命及藍圖給他:

現在,你去,我要差派你到法老那裏,把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出3:10)

而神給摩西的使命,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祂在摩西還未認識祂,以色例人還未開口向祂求告之時,己預備好這救恩計劃。祂在等待摩西預備好,把使命與職責給祂。

耶和華說:「我確實看見了我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也聽見了他們因受監工苦待所發的哀聲;我確實知道他們的痛苦。(出3:7)

神揀選人成為祂的使者,是因為祂要人去代表祂,又與祂同工,去幫助那些被擄的人。神同樣呼召保羅,給他使命:

起來,站着,我向你顯現的目的是要派你作僕役,為你所看見我的事,和我將要指示你的事作見證人。我也要救你脫離百姓和外邦人的手。我差你到他們那裏去, 要開他們的眼睛,使他們從黑暗中轉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上帝;使他們因信我而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徒26:16﹣18)

出埃及的故事,埃及代表了人在地上作為奴棣的日子,摩西代表了神的公義與慈愛。而到了保羉時代,甚至今日時代,我們有了雙重使命。一則面對社會上的不公義,人被不公義的社會制度所牢籠,我們的使命就是把那些被不義的制度牢籠的人拯救出來,這是我們參與爭取社會公義行動的原因。二則面對靈魂被牢籠的人,他們需要救恩,我們的使命就是幫助他們從罪的奴僕中被釋放出來。

地上的教會,不管推動甚麼事工,總體上總意就是要讓被擄的得釋放,不論是身體上的還是靈魂的。這也是主耶穌出來傳道之初,在聖殿翻開以賽亞的預言所講的內容。

作為傳好信息的人,你裝備了嗎?除了口傳,還有身體力行活出見證,你又活得怎樣?更根本的,就是你的心意如何?

一個應許:神同在的應許

或許你仍有許多問題,但作為基督徒,我們所信所靠的,是創造及大能之主,在祂可有難成的事?我讀到新舊約許多處神帶應許的說話,很多很多處都提到神同在的應許,摩西、約書亞、以利亞,還有與的門徒,在大使命中主耶穌應許與我們同行,直到世界的末了。

上帝說:「我必與你同在。這就是我差派你去,給你的憑據:你把百姓從埃及領出來之後,你們必在這山上事奉神。」(出3:12)

然而,我蒙上帝的幫助,直到今日還站立得穩,向尊貴的和卑微的作見證。我所講的,並不外乎眾先知和摩西所說將來必成的事,(徒26:22)

我甚至可以這樣斷言:除了救恩及主再來的應許,最寶貴的就是神同在的應許。

一山區教會,是宣教士所建立的,100年前,他如何來到這地方?若非神的同在,又怎能跨過眾多艱辛?今日再難,也難不過100年,甚至200年前來華的宣教士。前人付付出了生命與血汗來建立我們今日的教會,我們承受了這寶貴的信仰,如何令把宣教士的不致白流?如何讓主耶穌的血多救一些人?這是我們的責任!

蒙神呼召,是要體貼神的意思:

從那時起,耶穌才向門徒明說,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和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天復活。 彼得就拉着他,責備他說:「主啊,千萬不可如此!這事絕不可臨到你身上。」 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但,退到我後邊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不體會神的心意,而是體會人的意思。」(太16:21-23)

看生命,或許是一些視之為今日很重要的東西,都是神所賜的,我們要看到賜生命的神,賜我今日豐盛的神。履行使命不在於我們為神付出甚麼,而在於我們看甚麼比神更寶貴:

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要喪失生命;凡為我喪失生命的,要得着生命。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太16:24-26)

最後,神會看我們的行為表現。並不是說看我們的行為來判定我們得救與否。不,但卻會看我們為祂所行的來獎賞我們。信行合一是我們要堅持的信仰生活:

人子要在他父的榮耀裏與他的眾使者一起來臨,那時候,他要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 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經歷死亡以前,必定看見人子來到他的國裏。」(太16:27-28)

回想我們所信之時,我們的立志是怎樣?今日做基督徒,面對神對每一個基督徒的呼召,我們要:堅持、仰望、突破,完成使命!

開始時提到的小組組長又如何?她回過頭來,發現這個不可思議的經歴,對她來說是個學習跨文化宣教的體會。過往的經驗不能應付眼前的處境,但堅持、仰望、突破,卻能帶來身心靈及使命的更新。

你又如何?

 

標籤: , , , , , ,

順服與耶和華的榮光

出40:34-38

事奉的人會跟神爭光?不會吧!會,且每日都在發生。魔鬼因為這樣才墮落、始祖因這樣才犯罪。人的驕傲、人自視過高是千古以來的問題,作為領袖,首要學的就是謙卑順服。

出埃及記最後幾章提到各項關於祭禮的安排,特別是關於會幕這當時的「教堂」的每項細節。由第39章開始到40章,每一個關於祭司與聖殿的設置後,聖經作者都會加一句:是照耶和華所吩咐他(摩西)的,共15次。

明顯不過,作者要突出的,是領袖的順服,一切的祭禮皆出於順服。在主前的敬拜,若非順服祂,視祂為至高至大的君王,沒有順服便沒有真正的敬拜。作為屬靈領袖,不先示範順服神,便不會有人順服這位領袖。

在這一連串強調順服的信息之後,以色列看到的就是耶和華的榮光。

當時,雲彩遮蓋會幕,耶和華的榮光就充滿了帳幕。摩西不能進會幕;因為雲彩停在其上,並且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帳幕。(40:34-35)

神的榮光當然是來自神自己。但神要在人面前顯榮,祂不會硬來,而要求人順服及承認這是神的榮光。神喜悅祂的子民真正認識祂、知道祂、榮耀祂。

當我們讀到出埃及記及利未記的祭禮記述,以及六百多條可與不可的律法條例時,不可忘記這一切背後,是神要在祂子民面前顯出榮耀。事奉神的人,在這些規條背後,不要忘記事奉的目的,是要榮耀神,而不是強奪神的榮耀。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0/11/10 英吋 順服, 領袖, 出埃及記

 

從金牛犢看領袖的為與不為(三)

出32:30-35

作為領袖,下屬出了問題,他應如何回應?責備?視而不見?幫忙找藉口?正面面對之餘,還有甚麼可做?

摩西對這群叛逆子民,愛之深,責之切,同時也擁抱他們。

到了第二天,摩西對百姓說:「你們犯了大罪。我如今要上耶和華那裏去,或者可以為你們贖罪。」(32:30)

事發第一天,摩西把那些死不悔改的除掉,到了第二天他面對這群曾經犯錯,但又願意重新做人的以色列民發出安慰的話。他不止在言語上安慰,還有實際行動,為他們祈求赦免。

摩西回到耶和華那裏,說:「唉!這百姓犯了大罪,為自己做了金像。倘或你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你從你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32:31-32)

摩西沒有犯錯,但卻甘願與以色列民同受罪的苦果。這與主耶穌基督的救恩如出一徹,同時,也是領袖的道德表現。他沒有責任同承後果,可是,他也可理解為自己領導出了問題,以致他們犯大錯。但不管背後的理由如何,領袖一方面公正地處理犯罪者,另一方面甘心跟他們一起面對惡果,是相當藉得敬重的。

耶和華對摩西說:「誰得罪我,我就從我的冊上塗抹誰的名。現在你去領這百姓,往我所告訴你的地方去,我的使者必在你前面引路;只是到我追討的日子,我必追討他們的罪。」(32:33-34)

耶和華是公義的,不會責罰無辜者。因著摩西的勇於承擔,神免了進一步給以色列民的懲罰。我們說領袖要有勇氣承擔責任,其實不止為自己的過錯承擔,也要為下屬的錯誤承擔。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0/11/08 英吋 舊約人物, 領袖, 出埃及記

 

從金牛犢看領袖的為與不為(二)

出32:1-35

從製造金牛犢的事件中看到亞倫作為領袖的反面教材,而摩西的勇於承擔卻是明顯的對照。面對百姓犯錯,他從神的救贖計劃作出發點,考慮長遠的結果多於眼前的情緒反應,又與罪惡劃清界線,這都是領袖的典範。

耶和華對摩西說:「我看這百姓真是硬著頸項的百姓。你且由著我,我要向他們發烈怒,將他們滅絕,使你的後裔成為大國。」(32:9-10)

對一些人來說,別人犯錯便是上位良機。但是,真正屬神的領袖,事事以神以別人為念,不以自己的利益放在首要考慮。神的名聲為首,神的百姓為次,自己的需要放到最後。

摩西便懇求耶和華他的上帝說:「耶和華啊,你為甚麼向你的百姓發烈怒呢?這百姓是你用大力和大能的手從埃及地領出來的。為甚麼使埃及人議論說『他領他們出去,是要降禍與他們,把他們殺在山中,將他們從地上除滅』?求你轉意,不發你的烈怒,後悔,不降禍與你的百姓。求你記念你的僕人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你曾指著自己起誓說:『我必使你們的後裔像天上的星那樣多,並且我所應許的這全地,必給你們的後裔,他們要永遠承受為業。』」(32:11-13)

摩西為百姓的祈禱反影他以神的榮耀為念,以神的計劃為大前提。領袖需要有清晰,所為者,就是要排除萬難,朝向完成目標的使命進發。完成使命不是為保個人名聲,作為事奉神的人,要達成的是神的計劃,不是個人野心。

另一方面,要與罪惡劃清界線。

摩西見百姓放肆(亞倫縱容他們,使他們在仇敵中間被譏刺),就站在營門中,說:「凡屬耶和華的,都要到我這裏來!」於是利未的子孫都到他那裏聚集。(32:25-26)

與亞倫成了一個強烈對比:一個隨波逐流,一個逆境自強。摩西振臂一呼是要冒險的,在他眼前看到的是唱歌跳舞拜金牛犢的百姓,誰曉得還有多少人願意不跟隨大隊而說不?不過,事奉神的人是勇於冒險的。我們常以為前面是絕跟,以為再沒有別人像我一樣忠於使命,這是把自己看得過大過重要的以利亞病。事實上,神從來都有預備,包括當領袖為公義為真理而戰時,隱藏的忠僕便會站出來。

摩西說:「今天你們要自潔,歸耶和華為聖,各人攻擊他的兒子和弟兄,使耶和華賜福與你們。」(32:29)

除了劃清界線外,還要自潔除罪。自保是為了繼續事奉,而不是為了自己保存甚麼。跟罪劃清界線後,便要自潔。不潔的便不能事奉。這是作為屬靈領袖的金科玉律。

從摩西的行為看,作領袖的功課必要留意:

有所為:勇於承擔、敢於冒險、除罪自潔

有所不為:與罪為伍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0/11/06 英吋 舊約人物, 領袖, 出埃及記

 

從金牛犢看領袖的為與不為(一)

出32:1-35

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作為領袖也一樣,要分辨應作的事和不應作的事。作為基督徒領袖,更要以神的標準為首要考慮,不隨波逐流。亞倫就是其中一個不像樣的領袖。

百姓見摩西遲延不下山,就大家聚集到亞倫那裏,對他說:「起來!為我們做神像,可以在我們前面引路;因為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我們不知道他遭了甚麼事。」(32:1)

不錯,人是軟弱的,主耶穌也明言,沒有牧人的羊沒有方向。是的,這些以色列人看善忘,才頒布律法不久,便把十誡的第一及二誡忘掉。這些百姓所犯的錯,明顯得很:善忘、小信、不順服。這也是人性的真實一面,作領導的需要謹慎:時刻提醒、鼓舞信心,並且要「存在」。若領導不在,跟從者的軟弱更具破壞力。

亞倫對他們說:「你們去摘下你們妻子、兒女耳上的金環,拿來給我。」(32:2)

亞倫二話不說便聽從了百姓的要求,要知道有時民意不一定合乎神意。作為領袖有所為有所不為,眾人同心合意去犯罪,領袖需要知道是非之餘,也要有勇氣地說不。亞倫是一個反面教材。

百姓就都摘下他們耳上的金環,拿來給亞倫。亞倫從他們手裏接過來,鑄了一隻牛犢,用雕刻的器具做成。他們就說:「以色列啊,這是領你出埃及地的神。」亞倫看見,就在牛犢面前築壇,且宣告說:「明日要向耶和華守節。」次日清早,百姓起來獻燔祭和平安祭,就坐下喫喝,起來玩耍。(32:3-6)

領袖不但是即時制止跟從者行惡偏離正道,若沒法在開始時阻止便要及時指正。最惡劣的,就是為惡行蓋章,讓對方名正言順的敗壞基督的名聲。更要不得的,就是推卸責任。

摩西對亞倫說:「這百姓向你做了甚麼?你竟使他們陷在大罪裏!」亞倫說:「求我主不要發烈怒。這百姓專於作惡,是你知道的。」(32:21-22)

領袖是被委託照顧跟從者的,因此,跟從者所行的一切,要向領袖問責。跟從者所行所犯的,一概與領袖有關,而不能置身事外。

他們對我說:『你為我們做神像,可以在我們前面引路;因為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我們不知道他遭了甚麼事。』我對他們說:『凡有金環的可以摘下來』,他們就給了我。我把金環扔在火中,這牛犢便出來了。」(32:23-24)

推卸責任是領袖跌倒的第一步,第二步便已落入那惡者的陷阱──謊言。推卸責任是求自保,謊言也一樣。到了謊這這一步為時已晚,為了掩飾其過錯,謊言永不終止。

從亞倫的行為看,作領袖的功課必要留意:

有所為:留心及警剔跟從者的軟弱、紀律界線清楚、在跟隨者中間、向神負責

有所不為:隨波逐流、推卸責任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0/11/05 英吋 舊約人物, 領袖, 出埃及記, 事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