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ategory Archives: 苦難

父啊!赦免他們

父啊,赦免他們.jpeg

路廿三33-43 (2019年基督君王日)

今日是基督君王日,是的,今日的主題是基督作王!這個王,並不是世人月眼中政治上的君王,以愛與憐憫來管治的大君王。

在耶穌上方有一個牌子寫著:「這是猶太人的王。(路廿三38

宗教上的罪行,是用石頭打死的,要誣告耶穌的人似乎要對耶穌施是最殘酷的刑罰,殺一警百,要對其他反對這權貴集團(撒都該人所組成的祭司群、部份法利賽人組成的宗教學術派系、猶太教權力核心的公會,以及跟羅馬政府有共同利益的政商要人)的趕盡殺絕。宗教罪行不夠,要政治罪行才能滿足他們。

這政治罪行是甚麼?背叛羅馬帝國,要獨立,要自封為王。你可能說,耶穌只是一個出道三年的猶太拉比,他到處講道教訓人,行神蹟醫治人,所做的都很宗教的,就算跟政治拉上關係,都只是討論到交稅問題,很少直接挑戰羅馬政權,距離「猶獨」好遠!

謊言與誣捏都有人信?不過,近月我們深深明白,假消息的確有不少人相信。

而當時一個流行的觀點:彌賽亞是政治上的君王,有一個黨派叫奮銳黨,算是耶穌時代的激進派,以武力爭取成立猶大國,要趕走所有非猶太人。另一稱呼為「匕首黨」,可能是奮銳黨其中一個分支,成員隨身帶備小刀,隨時準備刺殺羅馬官員。就如今日的伊斯蘭國,是宗教與政治結合的排外組織,是羅馬時代的極端恐怖份子。他們久不久宣告彌賽亞已來,發動武力革命。最著名的是公元66年的起義,直接導至了羅馬軍隊在公元70年毁滅耶路撒冷。當耶穌承認自己是彌賽亞時,民眾對祂有政治上的期望也不足為奇。以此來控告祂,也是有根據的。

拉丁語中的「匕首黨」可譯做「暴徒」。今日不同陣營的人都稱對方為「暴徒」。而耶穌的門徒中,就有一個「暴徒」,就是奮銳黨的西門,和修版改為「激進黨」。

留意,到了使徒行傳(徒一13),作者仍稱他為「激進黨」的西門。他可能沒有退黨,也可能因為彼得原名是西門,為了分別兩個西門,又或習慣了這樣稱呼他所以沒有改。無論如何,耶穌接納「暴徒」做祂的門徒。其實彼得比這位「恐怖分子」更暴力,因為耶穌被捉拿時,在客西馬尼園拿刀削去大祭司僕人耳朵的是彼得,而不是這位西門(約十八10)。

耶穌接納不同政見的人做祂的門徒,包括恐怖分子,目的是要改變他。而代價,就是提供更多「証據」,証明耶穌的政治罪行,被當權者「老屈」。

耶穌的罪名:猶太人的王

表面証據:祂承認自己是「彌賽亞」,門徒中有一位「暴徒」

實際原因:當權的宗教領袖想除去這傳講真理的「眼中釘」

這時,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 (路廿三34)

主耶穌的十架七言,句句震撼人心。這一句:父啊,赦免他們,講出口,真的不易。我們今日講赦免,對一些人來說,很難聽。我們由腦到心都被仇恨及仇恨的言論影響。

不過,這一句,「赦免」,正是愛的終極實踐。今日講赦免那些沒有直接得罪我的人都好難,更何況主說赦免那些人?那些誣告祂、侮辱祂、傷害祂的人,到底是甚麼人?

他們分別是:曾受過祂的恩惠、曾受教於祂、曾高呼祂為王、曾與祂爭論的人。當中,也有曾信誓旦旦說跟隨主,不會出賣主的門徒。

主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不知道甚麼?

百姓站在那裏觀看。(路廿三35上)

百姓在觀看,他們是誰?旁觀者?今日稱為「花生友」?跟主流的人?被利用的人?在看甚麼?熱鬧?權鬥的結局篇?這一位不是自稱為求主的人嗎?又說祂是神的兒子,且看看他會怎樣!

時局就像電視劇情一樣,與你無關便不去關心、不去求真,人云亦云?古希臘時代稱這種人為「白痴」(idiots),今日本地稱作「港豬」。

百姓無知,是因為他們冷眼旁觀,不去求真。

官長也嘲笑他,說:「他救了別人,他若是基督,是上帝所揀選的,救救他自己吧!」(路廿三35下)

官長(原文是眾數)不是對著耶穌講,是彼此之間的高談闊論。他們視這位在十字架上的人只是一個談論的物件(object),並沒有看為一個活人。

當這個人不再是人,只是你討論的話題,在你心目中,這個人便成為物件,不再有價值,也不是你需要關心的人。你可以用極大的暴力對待,我們見到有人破壞死物,也看到有視人為死物般毒打至重傷!

若你不喜歡某些人到一個地步,不視他們為人,他們的生死與你無關。可怕的是,我聽到(曾是?)基督徒的人看到有人被毒打,說:抵死!大多數人都沒有參與直接的暴力,但是言語的暴力、對人生命的冷漠是把人「物化」的第一步。

原來愛仇敵之前,先要看人為人,是有價值的人,是神所造的人。

官長的無知,是因為他們對生命的冷漠。

士兵也戲弄他,上前拿醋送給他喝,說:「你若是猶太人的王,救救你自己吧!」(路廿三36-37

與官長們不同,士兵是對著耶穌講這番話的。其他福音書描述到是因為耶穌說「渴了」,於是士兵拿這種算是平價的酒給耶穌「濕下個口」。同時,與其他人的說話不同,官長同囚犯都說:你若是基督,就救自己吧。

而士兵的看法是我不信你是猶太人的王,因你自身難保。若你真是猶太人的王,你不會弄到如此下場。他們對彌賽亞的理解,與大眾一樣,全錯,但對這些士兵其實都沒有要求,因為他們本應只是執行任務的。他們本來可以選擇沉默,但卻做多了,因為他們一開始便只看或理解即時、現場官長及群眾所呼喊的口號。

他們談論的是「基督」的功能,而且是人眼中的成就。能解難才是神!他真的可以救人嗎?救一次自己來看看?在人眼中,要避開苦難,有痛苦就代表失敗。但真正的彌賽亞是必須走上苦路,苦難是成就救恩的必經之路。人以自己有限的知識與經驗來「理解」無限的神,當然會錯。

士兵的無知,因為他們跟大隊,沒有獨立思考。

同釘的犯人中有一個譏笑他,說:「你不是基督嗎?救救你自己和我們吧!」(路廿三39

這死期快到的犯人(今日的黑社會?),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講甚麼,同樣講若是基督,救自己吧!不過,還加上「我們」。他在想甚麼?他可能只是人云亦云,不知甚麼是基督。你救自己,順便救我?或許不是「順便」,而是你與我一樣,你救到自己,也可救我吧,他所講的話反映他死不悔改。他認為自己與身旁這位耶穌,眾人眼中的拉比,是一樣的。他不知道或不相信這位是義人,沒有犯罪記錄,被誣告,是冤獄,與自己作奸犯科是不同的。

這犯人的無知,因為沒有自知之明。

似乎,為官的、為兵的、犯罪的,水平都一樣,一樣的無知。

還有那些隱藏在北後的始作俑者:祭司、文士和法利賽人,路加沒有記載他們,但馬太有,他們與身旁這囚犯一樣嘲笑耶穌。這班擁有崇高社會地位,平時很清高,追求絕對潔淨的宗教領袖,與這沒有自知之明的強盗的思考能力與道德水平其實一樣,是可笑還是可悲?

雖然如此,在主耶穌眼中還是一樣,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

「知道」也可解作「看見」。這裡的意思便是「無知」、「看不見」、「不明白」。

百姓無知,是因為他們冷眼旁觀,不去求真。

官長的無知,是因為他們對生命的冷漠。

士兵的無知,是因為他們跟大隊,沒有獨立思考。

犯人的無知,是因為沒有自知之明。

當我們讀到這幾種人時,我想到自己都有不同程度的問題?如果你仍只想到其他人的無知,沒有想到自己;又或者你認為別人無知,感恩自己沒有犯他們的錯,可能是真的,你沒有犯他們的錯,但會否更像他們中一些人?

然而,今日的福音是,主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

這些現場目擊者不明白,人子耶穌必須受苦才能徹底除罪的道理,他們還在期待一位,在政治上解救他們,透過戰爭奪權的一位彌賽亞。

有期望,因此失望。但他們的期望,完全朝向相反的方向,與主的心意背道而馳。因此在早一個星期還在高呼和撒拿的人,這一日,一起與謀害者一齊高呼釘祂十字架。

主耶穌從我們的角度思考、體會、包容與接納。因為愛,祂接納人的無知,還為他們求情,求天父赦免他們。

另一個被釘的囚犯有何不同?

另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上帝嗎?」(路廿三40)

他敬畏神。是的,敬畏神的人也會犯罪,或者,他犯罪後才知道要敬畏神。甚麼都不怕的人會自以為神,視自己為一切的標準,不受約制可以無法無天。害怕,便使你停一停,想一想,是否應該繼續?繼續會否有問題?會從另一角度思想同一件事,甚至能理解事件背後的真相。

「我們是應得的,因為我們是自作自受,但這個人沒有做過一件不對的事。」(路廿三41)

他知罪。他承認「自作自受」,同時,他知道耶穌無罪。這是明辨是非,沒有人云亦云,沒有跟大隊,也不是冷眼旁觀,他的同情心便在此時表現出來。不知這囚犯是否早已聽過耶穌,但至少他願意「講人話」,與群眾主流意見不同的「人話」。他認真了解過耶穌這個人,知道他是被誣告的義人。

他對耶穌說:「耶穌啊,你進入你國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路廿三42)

他渴求改變。因他知罪,縱然他不明白耶穌所講的天國是個怎樣的國,但他懂得說:「耶穌啊,你進入你國的時候,求你記念我。」不論這個是甚麼國,他知道跟耶穌,即另一個死囚,最後會有好結果。在痛苦的路上,人渴求出路、渴求改變。在痛苦路上仍不思改變的話,這痛苦是白捱的。

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廿三43)

耶穌說,結果就在今日發生,不是未來。今日,這囚犯仍在十字架上,他仍然要受苦、仍然要死。明顯地,耶穌所講的「樂園」,不是身體免去受苦。這看似矛盾,今日仍在受苦,但主卻說今日就在樂園。

這樂園是心靈的。人最大的囚室,是心靈的囚室,被無知所囚禁。真正認識這位受苦的彌賽亞,真正認識改變人心的主,要如何用愛去改變我們,我們便進入天國。

心靈的釋放,帶來行為的改變。不再無知,我們對罪會更敏感,會更懂分辨真相,不隨波逐流。同樣身處亂世,我們不怕、我們不亂,因我們知道主的標準如何。因為基督已在我們的心靈掌權,祂是真正的王,是真正的自由。

父啊,赦免他們(我們),因為他們(我們)被無知所囚禁,以致犯下愚蠢的罪而不自知,還在自得其樂。這些無知的人被自己的無知的瞞騙,他們(我們)也需要被主的真道釋放,求主憐憫。

願人明白主你已掌權,是真正的王。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9/11/23 英吋 生命更新, 苦難, 講章, 路加福音, 公義,

 

標籤: , , ,

宿命與使命

位於以色列,該撒利亞的羅馬劇場

位於以色列,該撒利亞的羅馬劇場

徒21:7-14

預言,確實吸引。透過預言能知道未來,及早預備,多好啊!我想這是很多人的心聲。不過,說預言的人是否準確?如何驗證事件發生與這預言有關?所謂的預言是來自神的啟示?人的推測?人的願望?這些都是很自然會出現的問題。作為基督徒很多時候都會看聖經的預言,並以一種宿命的心態來對待,或等待所說的事成就。

其實預這除了「預知」未來所發生的事以外,還有「警告」與「應許」的作用。舊約先知的預言,多警告當時違背律法而招致的惡果,但同時也應許將來的救恩。

讀到使徒保羅面對準確預言的反應,也許給我們啟示如何看預言。使徒行傳21章提到保羅完成第三次宣教旅程,從歐洲回到亞洲,剛進入以色列地,在凱撒利亞就遇上先知亞迦布:

他到了我們這裏,就拿保羅的腰帶,捆上自己的手腳,說:「聖靈這樣說:『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綁這腰帶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裏。』」(徒21:11)

相信當時無人喜歡聽這預言,但教會中人卻深信不疑。於是,按人的想法,可避則避。就算明知這若是來自神的啟示,也不會明知有陷阱都會去,這是人之常情。但教會與保羅的反應卻有所不同:

我們聽見這些話,就跟當地的人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於是保羅回答:「你們為甚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徒21:12-13)

明顯地,保羅沒有趨吉避凶的想法,也沒有說這是宿命,無奈地接受。使命大於宿命,被捆綁受審判,保羅不是沒有經驗,只是他知道為何落得如此下場,也知道是否值得。這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態度。

今日我們是否太信權威的「預言」而變得被動、無奈,甚至怨恨心灰?不論當前的政治與社會民生問題,或是地球資源與環保問題,甚至一間公司機構、教會社企所面對的問題,按專家分析,可能都很負面,沒有出路。若所有「專家」都告訴你,堅持原則與理想,只會失敗,你會如何面對?

若你沒有個人使命,只是人云亦云,犯不著付上代價跟別人的心意走。但若你有清楚的目標則作別論。另外,也得一提保羅的團隊,其實是了不起的團隊:

既然保羅不聽勸,我們就住了口,只說:「願主的旨意成就。」(徒21:14)

本來與保羅持不同意見,但最終接納異議,並願意共同承擔,這正是我們今日所缺乏的團隊。不聽勸的人,若他們願意承擔後果而不是推卸責任,而所堅持的又不違反真理,我們是否可以考慮像路加這批教會同工一樣,尊重對方的選擇?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5/10/10 英吋 苦難, 順服, 宣教, 使徒行傳

 

標籤: , , ,

喜樂事奉的命令

DSCF1441申28:47-48

再說苦難。

我們無法完全理解苦難的意義,這是約伯的經歷。我們無從避免苦難來襲,這是世人的共有經驗。今日美國的炸彈襲擊、化肥廠爆炸、中國四川地震,非洲的戰爭與貧窮,又或我們個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難,都不一定有意義。

佛家說:苦難是人生常態,正常人的生活就有苦的存在,放下執著,就算苦的存在也不能影響你,因為你不再受環境的約制,苦與樂已變得無分別。

人生雖苦,但樂也是可以掌握與享受的。若為了否定苦,連樂也一拼否定,人的存在本身就變得無意義。基督教信仰沒有教人逃避苦難,更沒有教導如何「趨吉避兇」,只教你靠自己不能可勝過苦難。只有跨越苦難才能享受真正的快樂,而主耶穌在十架上已親自跨越了最大的苦難根源–罪。

原來,神的心意是要人享受祂的創造,享受地裡的出產,人倫的快樂。但看到今日四週的環境,可以享受甚麼?作為基督徒,活著的意義就是透過自己的生活讓別人認識基督,這就是事奉。

與其咒詛罪惡,心懷不平,不如歡喜事奉。

因為你富裕的時候,不以歡喜快樂的心事奉耶和華-你的上帝,所以你必在飢餓、乾渴、赤身、缺乏中事奉仇敵,那是耶和華派來攻擊你的。他必把鐵軛加在你的頸項上,直到把你除滅。(申28:48-48)

原來事奉神是快樂之源,而苦難的部份原因,是沒有好好事奉神。這段經文的背景是摩西在離世前給以色列人的最後叮嚀,前文提到遵行耶和華的律法,聽祂的話語有甚麼結果,而這裡就是不聽祂的教導所得的結果。

聽命與否你可以用權力架構來分析,這是極權。但從家長與孩子的關係來看,就是教悔。前人所經歷,或一個較有經驗的人跟你分享他所學的功課,請你跟隨,也把結果向你仔細分析,最後的選擇也是由你作主。這不是極權或父權,而是愛與尊重。因為愛,把最好與最壞的結果都放在你面前;因為尊重,最後的選擇權都在你手。

也許你看到,這段經文所提的苦難是神用來攻擊那些不跟隨的。的確,不歡喜快樂事奉神,以色列民的另一選擇是跟隨別樣宗教,那些淫亂的宗教派對所引來的是更大的墮落,神要攻擊那些墮落者,你跟他們一夥,自然也承受同樣的結果。

不說別人,今日若只向認信群體再次發出這呼喊,你怎選擇?用你的生活來榮耀神?還是繼續與哀傷苦纏?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4/24 英吋 生命更新, 申命記, 苦難, 順服

 

標籤: , , , ,

咒詛變祝福

曠野路上可能甚麼都看不到,但卻不是甚麼都沒有﹣﹣祝福與恩典就在其中。

曠野路上可能甚麼都看不到,但卻不是甚麼都沒有﹣﹣祝福與恩典就在其中。

民24:10-14

聖經中有些故事,讀起來好像跟主要信息不太直接相關,有點像額外插入的旁旁枝。不過,就算在文學作品的角度看是旁枝,這旁枝的故事,也是讓人知道神在人的苦難中,神仍沒有停下來保護及賜福給祂的子民。

一般人在風調雨順的日子,不一定會想到這順境並不是理所當然的。或許不少人在視順境為逆境,因為不滿足,只看不足,只看別人所擁有但自己沒有的,看不到自己已擁有的並為此感恩。就算我們看到眼前已得到的福氣,也不能忘記的是,要是沒有神,眼前可能有更多更大的災禍或咒詛。

讀到以色列人出埃及過程中,一段不在以色列族人之內發生的片段:摩押王巴勒聘用專業人仕咒詛以色列人,但怎料這巴蘭的口也為神的掌管,咒詛變為祝福:

巴勒向巴蘭怒氣發作,就緊握拳頭。 巴勒對巴蘭說:「我召你來詛咒我的仇敵,看哪,你竟然這三次為他們祝福。如今你趕快回本地去吧!我想使你大得尊榮,看哪,耶和華卻阻止你得尊榮。」巴蘭對 巴勒說:「我不是對你所差遣到我那裏的使者說:

『 巴勒就是把他滿屋的金銀給我,我也不能違背耶和華的指示,隨自己的心意做好做歹。耶和華說甚麼,我就說甚麼。』

現在,看哪,我要回到我的百姓那裏。來,讓我告訴你這百姓日後要怎樣對待你的百姓。」(民24:10-14)

神擁有絕對的主權,就算是多強大的敵人,他們都不能與耶和華對抗。因此,屬神的子民,永不會敗在敵人手裡。按照聖經,失敗,只是因為自己不忠於神的話,自己跌入敵人的陷阱。

換個角度看今日面對的人和事,逆境與否,也許只在於我們如何看神的恩典與保護。就算多大的苦,像約伯般週身傷,但神的話卻是不容許撒旦傷害他的生命,那不是更大的保護嗎?以色列人在約旦河邊安營,若沒有神的保守,摩押王的咒詛成真,結局可不一樣。同樣,在我們不知道的時候,神早已把咒詛變為祝福。我們眼前的遭遇,就算是艱艱的日子,都是順境。

不管你今日如何看自己所遭遇的,要確信在主裡只有祝福,全是恩典。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2/25 英吋 苦難, 利未記民數記

 

標籤: , , , ,

退出來,是為了更重要的事﹣﹣建立門徒

 

DSCF1391所以,耶穌不再公開在 猶太人中走動,卻離開那裏,往靠近曠野的鄉間去,到了一座城,名叫以法蓮,就在那裏和門徒住下來。(約11:54)

 

領導如何面對危機?硬闖過關?避重就輕?原路折返?

 

主耶穌醫好拉撒路之後,有人信祂是神的兒子,但只看權位的猶太領袖看到的卻是一個有能力起來挑戰他們地位與名聲的人。這位不是來自「名門正派」但卻能行蹟,說話能吸引群眾的民間或在野領袖成為這位猶太領袖的不安來源。

 

11:53節提到這一群領袖商議如何除去這眼中釘。54節一開始的連接詞是「所以」,表達了耶穌接下來的行動是回應這些猶太領袖的陰謀,祂選擇不硬闖,選了避風頭,這是勇者的行為嗎?還是智者?

 

勇者與愚者、弱者與智者如何界定,如何評價,還要回看你的目標是甚麼,你的使命是甚麼。犧牲,是有被動與主動之分。前者是逼於形勢無法選擇,後者卻是為了清晰目標甘願被謀害。二者最大的分別,在於後者在有選擇的情況下甘願受害,這就是主耶穌的榜樣。

 

不過,上十字架的時候還未到,祂沒必要硬闖,於是祂選了最重要的工作–建立門徒。祂與門徒避開大城市的峰煙,走到鄉下地方,與門徒一起生活。聖經沒有說這段時間多長,但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看到主如何對準目標,實踐使命的不同部份時的優次安排。

 

上十字架是一回事事,但上十字架前後要做甚麼?就是大使命中的門訓。主耶穌從受歡迎及受敵視的群眾中退出來,因為祂知道此時此刻的重點目標是甚麼。

 

我們工作也好,事奉也好,在一連串的機會、危機與困難之間,知道自己的重點目標是甚麼嗎?哪怕別人怎說怎評論,只要知道自己在做甚麼,一切都可泰然處之。在這信念下,別人喜歡或仇視你、支持或反對你、重視或輕看你其實都不太重要,甚至與其他競爭對手的朝夕之爭,也大可不必。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12/12 英吋 約翰福音, 苦難, 領袖, 訓練

 

標籤: , , , ,

是苦還是甜?


創47:7-10

你看你的生活是苦還是甜?視乎你拿甚麼標準,以甚麼態度來面對自己的過去與未來。雅各活到130歲,最疼愛的兒子已成為當時超級大國的宰相,且兒孫滿堂,但他如何評價自己?

雅各對法老說:「我在世寄居的年日是一百三十年,我一生的歲月又短又苦,比不上我祖先在世寄居的年日。」(創47:9)

130歲算是足享長壽吧!還算短?兒孫滿堂兼生活豐足,家人相處和諧,算是苦?

這類思考其實今日不算陌生:有車有樓的在呻沒錢去歐遊,有工作的在呻生活苦悶無意義。家長著眼於孩子未得到的成績,而不是已達的成就,不斷地催谷孩子而做成緊張的親子關係,還在怨孩子不努力,配偶不配合等等。物質生活永不能滿足人心靈的需要,但同時不懂感恩的人,只看到無窮未達成的夢並時刻在埋怨。這樣過活,生活不苦才奇怪呢!

而這裡的雅各,看自己生平的不快,原來在於比較。生命的苦或甜,原來不在於環境的好與壞,也不在於際遇如何,而在於態度。若我們清楚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往哪裡去,今日為何而活,著眼於今日已擁有的而不去比較,人生何苦之有?

比較、比較、比較….活水江河也會變死水溝渠!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7/15 英吋 苦難, 創世記

 

標籤: ,

問題總不在我?


創42:25﹣38

始祖犯罪後,逃避責任似乎是人之常情。男人推給女人,女人推給蛇,就是始祖犯罪後第一個面對神的反應。到他們的兒子相殘,該隠也如此回應他殺弟的罪行:「我不知道!我豈是看守我弟弟的嗎?」(創4:9)

到了約瑟的哥哥也離不了逃避責任的「自然」傾向。他們多年前謀害約瑟,從此心裡的罪疚與不安從未離開,但表面看到的是他們如常生活,好像甚麼也沒有發生一樣。但內裡的不安使他們失去了安全感,事實上,沒有經過真正的饒恕,沒有認真處理以往的過錯,對是非與責任的判斷實在難言正確。

當他們到訪當時權傾埃及王朝的約瑟時,還未知識這位昔日被自己加害的弟弟真正身份時,他們被約瑟試驗。

約瑟吩咐人把他們的器皿裝滿糧食,把各人的銀子退還在各人的袋裏,又給他們路上需用的食物。人就為他們這樣做了。他們把糧食馱在驢上,離開那裏去了。到了住宿的地方,有一個人打開袋子,要拿飼料餵驢,就看見自己的銀子,看哪,仍在袋口上。他對兄弟們說:「我的銀子退回來了,看哪,還在我袋子裏!」他們戰戰兢兢,心都快跳出來了,彼此說:「上帝向我們做的是甚麼呢?」(創42:25-28)

他們害怕,但第一個問題卻是:回來了,看哪,還在我袋子裏!」他們戰戰兢兢,心都快跳出來了,彼此說:「上帝向我們做的是甚麼呢?」

不懂反躬自問就是不懂自我反省。雖說這一問,就如許多人會說:天呀,我前世做錯了甚麼,為何頭頭踫著黑!這類反應一樣,不問自己只問別人,沒有別人可以怪罪便責怪天責怪地責怪神,問題總不在自己身上。

就算暫時未發現問題是否真的不在自己身上,也可以問:到底出了甚麼問題,我有甚麼功課要學?

約瑟的兄長加害約瑟後,當然不知道多年後的今日要面對的,就是自己昔日所犯的結果。從人的角度看,他們應受罰,或說「報應」,但神的心意就是要他們經過這功課後與弟弟復和,獲得真正的饒恕與釋放。

問題不一定在我身上,懂得自省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人,他們比別人可快一步學會新功課甚至真自由,活得更輕省與快樂!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6/25 英吋 苦難, 靜思, 創世記

 

標籤: , , ,

等了又等,為何?

當以色列人離開埃及時,法老不甘心,乘戰車追趕以色列人,最後卻全部葬身紅海。


出11:1

信心需要空間成長,而這空間往往以等待的形式出現。尤其對於我這類比較心急的人,等是一種煎熬。

等也可分兩種情況,一是知道下一站在哪裡也知道如何到達,就像等實等飛機或巴士一樣,懷著期待或明確目的地來等。另一情況是在困苦之中等待出路,前面看來只有死巷沒有出路,但理性上知道這一關總會過去,甚麼可行的方案都做過了仍未有預期的結果,可以做的只有等。

前者是等待出發,帶著期望地等;後者是等待救緩,也許會有期望但更多的卻是無奈。前者也許像約書亞等待戰爭進入迦南,後者也許像約伯等待耶和華出手醫治。

我目前的心情較像後者,花了很多努力,預期效果未出現,等了又等,仍在等。

最近再讀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故事,摩西已經行了多次神蹟,埃及地也經歷過九種大大小小的天災,但法老仍心硬,反口覆舌不讓以色列人離去。到了第十招,神說:

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再降一個災禍給法老和埃及,然後他必讓你們離開這裏。他放你們走的時候,一定會趕你們全都離開這裏。

這一句話給我的啟發是,神做事會徹徹底底,沒有手尾。

埃及象徵以色列人靠自己雙手的努力過活,是奴隸式的生活。日子雖苦,但有生活保障,不用冒險。只要你不問人生意義,不問明日會否有所改變,也不要求自由自主,明日與昨日一樣穏定,埃及的日子雖苦,但可預計。

至於出埃及入迦南,在信仰的象徵意義來說,就是離開為奴之家,由靠雙手餬口到單單靠神過活。神會定時降下秋雨春雨滋潤大地,大地也會按時出產供應你生活所需。只是,明日跟昨日也許會有所不同,日子除了明確地知道神在掌管外,預計的不一定準確。你不一定喜歡追求冒險,但每日都可有精彩的日子。

神知道人離開舒適區(comfort zone)會有很大爭札,遇到困難就想回頭。也許因為這個原因,神要斷絕以色列人的回頭機會,降下十災,要法老定意把以色列人趕走,一個人不留,一個機會也不留,徹徹底底完全離開。

過了第一災以為可以走,但神卻認為仍未足夠。過了第二災以為法老會放心,但神認為法老和以色列人的決心仍是不足。到了第十災,長子也殺絕,全無退路可言,此時便是最成熟的時候,也是最決絕的時候。

我們面對目前的困境還要等多久?理論都知道,只是真相還未清晰,繼續等?是的,繼續等,等看好戲。

 
2 則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4/02 英吋 生命更新, 苦難, 順服, 出埃及記, 信心

 

標籤: , , , ,

瑪拉苦水變甜

位於今日埃及境內的西奈半島,井內有的只是廢水。


出15:22-26

以色列人過了紅海後,在情緒及靈命上理論上是一個高潮。誰知當他們在書珥的曠野走了一段路以後便遇上一個反高潮,就是三日沒有水。

摩西領以色列人從紅海起程,到了書珥的曠野,在曠野走了三天,找不到水。到了瑪拉,他們不能喝瑪拉的水,因為水是苦的;所以那地名叫瑪拉。(出15:22-23)

在沙漠之地缺水,可以是致命的。更大的諷刺是在瑪拉這綠洲找到了一個水泉,但水卻是苦的。若不能實現又何必給我希望呢?也許這正是以色列人當時的心情,也許你和我在不少時候也在得與失之間爭扎徘徊,不明白到底神是在賜予還是收回。

對以色列人來說,離開埃及是他們平生所遇的第一大神蹟,經歷神的保守後或許以為是一帆風順。但在沙漠曠野之地一段時間後便需要面對生存的問題–水源。原來神透過神蹟奇事讓我們認識祂,是建立信心的其中一步,信仰不是叫我們得著超自然力量去生活,而是帶著對神的信靠去過平當人的生活。同時,信仰也不是叫我們脫離現實去過超凡的生活,而是叫我們帶著超凡的態度在爭札中成長。

摩西呼求耶和華,耶和華指示他一棵樹。他把樹丟在水裏,水就變甜了。 耶和華在那裏為他們定了律例、典章,在那裏考驗他們。 他說:「你若留心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側耳聽我的誡令,遵守我一切的律例,我就不將所加於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你身上,因為我是醫治你的耶和華。」(出15:25-26)

原來神透過瑪拉的經歷提醒以色列人他們的雖然出了埃及,但要走的路還遠,仍需要緊緊依靠神來完成這段旅程。神一次過成就了救恩,但成聖的旅程是每天學習信靠神。

在瑪拉的經驗中,神為以色列人定了律法,不單定了律法,還要求他們留心聽,即用心去學習,並且是具體實踐出來。困境只是提醒,教我們知道隨時隨地依靠神的重要。

返教會多年,我們可以把這教導為老生常談,但事實卻是:看重神的話是我們一生都需要學習的功課。瑪拉的經驗是以色列人起步時神給他們的教導,提醒他們未來日子還遠,路不易行,但神能把苦水變甜。同樣,我們今日的苦水,也許是品嚐甜水的前奏。而神的要求也很明確:一生學習並遵行祂的話。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1/02 英吋 聖地團, 苦難, 僕人, 出埃及記

 

標籤: , , ,

苦難中的敬拜

相傳老約翰就在這位於拔摩島的山洞內得到啟示,寫成啟示錄。


啟4:1﹣11

年老的約翰被囚在拔摩島時,在人的眼中是絕望時刻。年老還被迫與世隔絕,還有重獲自由的指望嗎?也許一心只在等死。

不過,在人眼中的絕望時刻,在神眼中也許只是一個專注時刻。與世隔絕了,唯一可想望的就是神。很可惜也很可憐,擁有自由與各樣機會時,就遠離神,為人流血捨身的神卻成了人在生活中最後的選擇,別無他選時才來到神面前!

被囚在拔摩島的老約翰卻因此看到主耶穌親自啟示關於末後的異象。在人眼中無時可做、等死之時,卻是宇宙主宰啟示自己的精心時刻!

「我們的主,我們的神,
你配得榮耀、尊貴、權柄,
因為你創造了萬物,
萬物因你的旨意被創造而存在。」(啟4:11)

苦難中看見神,苦難中敬拜神。啟示錄中的敬拜時刻是日後教會崇拜時借鏡的模式,所選用的經文,甚至教會的擺設也有參考當中的描述。啟示錄一開始便是敬拜,給七教會的信後也是一個敬拜場面,而當揭開給末世災難啟示的封印時,也是一個敬拜場面。

敬拜是人單一仰望神,把神當得的榮耀與尊貴歸給祂的時刻。作為被造物,人隨時隨地也當敬拜神,透過敬拜,人看到神的榮耀與盼望。也許這是為何在苦難中更需要敬拜神,在這一刻,人一無可靠,除了神。

不過,更重要的是,人不要等到無盼望之時,一無所有之時才敬拜。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12/12 英吋 聖地團, 苦難, 啟示錄, 教會

 

標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