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ategory Archives: 普通書信

以民為本

八福山的日出,提醒我們天國公民的身份及使命。以天國公民的價值觀,看今日社會的需要。

八福山的日出,提醒我們天國公民的身份及使命。以天國公民的價值觀,看今日社會的需要。

民11:4-29、雅5:13-20

這是兩年前國家主日的講章,講理想從來不難,堅持實踐,在臨近絕望之時仍不放棄,真難……
把當日處境的例子除去,以此文原則互勉。

今日講愛好難。以前講愛國,那個國家是以君主為代表,愛就等如完全順服。

今日講愛國就複雜多。稍為有腦的都知道,愛國不等如愛黨。那愛國等如甚麼?較理想的政治制度,是全民可以參與選舉帶領者。我們選出來的,我們可以下次不選他,這種監察與替換,是基於愛這個政權下的人民,這人民是誰?就是你和我所認識和不認識的鄰舍。所以當我連鄰舍也不愛,愛甚麼人民、愛甚麼國?

教會不是指導你政治立場的地方,教會是講述天國的群體,我們看到的是主耶穌對天國價值的堅持,以天國價值來面對社會及生活,並以此來鼓勵或評論時人的言行。

從民數記記載關於摩西如何帶領以色列民的數個片段,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以民為本的領導原則。換句話說,體現天國價值觀,應用在對國家或政治領袖的期望,就是一個以民為本的領導。這也是孟子的民本治國理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領袖需要積極面對民眾

跟隨者的反應,有時是很「討厭」的(民11:4-6),反反覆覆,好難服侍。作為領袖的摩西,也向耶和華「呻」(民11:10-15)。其中,更這樣表達:

我不能獨自帶領這眾百姓,這對我太沉重了。如果你這樣待我,倒不如立刻把我殺了吧!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讓我再受這樣的苦。(民11:14-15)

面對群眾,真的很難。摩西雖然想放棄,也發出怨言,但神一方面沒有否定他摩西的說話,另方面也沒有支持他放棄。其實,一群有限的人,或說一群罪人走在一起,有好事發生確實值得慶賀!人群的本質就是敗壞,作帶領的,你假設了有問題有困難會好過一些,因為這是必然的。

作為領袖,以民為本就要先預算不會一帆風順;作為領由,就是要以僕人心態,去服侍這些不可理喻,顛三倒四的人。作領袖真的不容易,不論是國家領導、特區首長,甚至一間小小機構、公司、教會,甚至小組的領導,面對光怪陸離的人,不易應付。

耶穌說:凡使這些信我的小子中的一個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在海裏。(可9:42)

雅各說:我的弟兄們,你們中間若有人迷失了真理而有人使他回轉,這人該知道,使一個罪人從迷途中回轉,會從死亡中把他的靈魂救回來,而且遮蓋許多的罪。(雅5:19-20)

這裡教導我們甚麼?不要絆倒人、不要傷害人。不管你有甚麼政治立場,教會只會按聖經真理發聲,高舉以民為本、尊重生命與自由的價值,來量度、監察政府施政。

不要絆倒人,不要傷害人。以民為本,就是以人民的最大需要為大前提。人的需要,最大的當然是靈魂的歸宿,因此,教會首要的任務就是福音。其次,就是就是天國倫理實的實踐,包括追求社會公義,社會公義就是其中保障及防範罪透過社會制度蔓延。

以民為本的領導,就是在面對民眾不同需要,仍積極地堅持愛他們、用僕人的心態服侍他們,不會因為他們在守秩序下表達不同意見時開坦克車輾過他們。

建立團隊協作

第二方面,以民為本的領導,是不會建立個人王國,也不會唯我獨專,反而是建立團隊協作的領導。當摩西面對沮喪,想放棄時,神如何回應?不是你獨自一人去面對,選立團隊一齊去面對: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要從以色列的長老中為我召集七十個人,就是你所認識,作百姓的長老和官長的,領他們到會幕,使他們和你一同站在那裏。我要在那裏降臨,與你說話,把降給你的靈分給他們。他們就和你分擔帶領百姓的擔子,免得你獨自承擔。(民11:16-17)

面對壓力,不能一人獨自承擔,需要團隊。神不願人獨自承擔,包括你平日面對的工作、家庭、朋友間的問題,神必與你同在,同時神又有其他人在你身邊幫助你。只是你有沒有留意,有沒有回應。那七十長老不是當天才出生,神一早已預備他們,只是摩西沒有留意有七十毎可用的人,可這樣參與的人。

有人因為面子、自我形象、驕傲等原因而不接受幫助。也有人因為自卑而不接受其他人幫助。但也許,這提供幫助的人,是神回應你的禱告,來幫助你的天使。除了團隊可以幫助領袖外,還可以互相監督,互相保護。特別在今日的社會,別以為很有魅力的領袖就可以矇騙跟隨者,使他們成你謀取私利的工具,縱或有人甘於成為權與利的奴隸,民主制度就是把這一類的人掃走!

作領導面對的困難,很容易令人沮喪、氣餒,也因此容易軟弱,面對強權會屈服、面對利誘會跌倒。他需要幫助者,也需要諫友,彼此支持、彼此提醒和保護。以民為本的領導是一個樂意建立團隊,與人分憂的領袖。

胸襟廣闊的領袖

第三方面,以民為本的領袖,不濫權,願意凡事以民為先,以有效服侍民眾的方法為最優先,甚至到一個地步是願意放下個人利益。

當聖靈降臨到摩西那些幫手時,有兩在不在營中的長老也同樣受感說話,約書亞不以為然,想禁止他們,但摩西卻說:

摩西對他(約書亞)說:「你為我的緣故嫉妒嗎?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是先知,願耶和華把他的靈降在他們身上!」(民11:29)

胸襟廣闊就是以民為本的領袖所具備的特徵。他不為私利,不為自已的名聲,因此也樂與人分享權力。前南非總統曼德拉,當選總統後在國會留下一些議席給白人,不逼害白人,不報復。得到權力後他提出:饒恕與復和,成為了今日南非的政治金句。

給跟隨者的忠告:胸懷普世的禱告

你們中間若有人受苦,他該禱告;有人喜樂,他該歌頌。你們中間若有人病了,他該請教會的長老們來為他禱告,奉主的名為他抹油。出於信心的祈禱必能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3-18)

教會不是獨立於社會及世界的,我們要進入世界、服侍世界,見證基督。郭乃宏牧師曾說:教會沒有自己的使命,只有上主的使命。

你若認為自己甚麼也不能做,禱告你一定能。

今日是沒有權威的年代,人人都可以是專家,是時事評論員,似是而非的歪理隨處可見,要慎思明辨。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論我在中國跑過多少個城市,我所見的都只是一角,不能代表全局。不論看到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只是一角,不是全部,不能以偏盖全。

今日是國家主日,提醒我們作為地上的公民,神給我們生於斯長於斯,要承擔此時此地的公民責任。這責任並不是甚麼,而是愛我們此時此地的鄰舍。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4/09/08 英吋 雅各書, 領袖, 講章, 公義, 利未記民數記

 

標籤: , , , , , , ,

基督教=愛(二)

sacrifice-quote約壹4:17-21

神等待我們去使祂對人的愛成為完滿。完滿是否等同完美,要視乎如何定義完美,但可以肯定的是,完滿就是完成。延續上一篇關於愛的教導,約翰進一步說:

由此,愛在我們裏面得以完滿:我們可以在審判的日子坦然無懼,因為基督如何,我們在這世上也如何。 (約壹4:17)

第四,基督的救贖給我們原因及能力去愛,也留下榜樣給我們去學習。我們本來就不懂得愛,以為是愛的行為,卻為對方帶來傷害的例子多不勝數,但基督卻留給我們明確的目標。基督為人犧牲,我們也要為不值得我們愛的人犧牲,這是祂的教導與要求。

在愛裏沒有懼怕;完滿的愛把懼怕驅逐出去,因為懼怕裏含着懲罰,懼怕的人在愛裏尚未得到完滿。 (約壹4:18)

第五,愛裡沒有對懲罰的恐懼,因為愛是犧牲、包容與接納。公義由愛出發,就是面對的刑罰與審判,內裡也有平安,沒有懼怕。擁有愛,就擁有安全感,這點我們從孩子的成長過程早已知道,也有不少心理學家和教育學者認同,但終極的安全感,就是回到創造主的愛中。被基督的愛所充滿,就能坦然無懼面對不義的社會。

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人若說「我愛上帝」,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了;不愛他看得見的弟兄,就不能愛看不見的上帝。愛上帝的,也要愛弟兄;這是我們從上帝所受的命令。 (約壹4:19-21)

第六,也是總結,一句話:看見愛,看見上帝。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8/23 英吋 神學, 約翰書信, 公義, , 教會

 

標籤: , , , ,

基督教=愛(一)

god-is-love-ipad-wallpaper約壹4:7-12

基督教以愛來定義,所有教義、倫理教導、靈命操練都圍繞一個中心﹣﹣愛。

基督教也是以關係為中心的宗教:神與人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物的關係。而這些關係的核心﹣﹣愛。只是,因為罪把這關係破壞了,汚染了,以實利取代了單約的愛。

老約翰說得最清楚明白:

親愛的,我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上帝來的。凡有愛的都是由上帝而生,並且認識上帝。沒有愛的就不認識上帝,因為上帝就是愛。 (約壹4:7-8)

第一,愛的源頭是神,我們自稱為基督徒,與神接近,就是與愛親近,彼此的相處就要以愛來作標記。沒有愛,我們不能說自己是屬祂的人。

上帝差他獨一的兒子到世上來,使我們藉着他得生命;由此,上帝對我們的愛就顯明了。不是我們愛上帝,而是上帝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贖罪祭;這就是愛。 (約壹4:9-10)

第二,所說的愛,不是理論而是實踐,且由基督親自實踐。經文說「顯明」,是主親自來到世界,以具體行動揭示甚麼是愛,就是當我們還是罪人,最不值得愛時,祂以自己的生命來救贖我們。這是神與人關係重建的突破性一步,也是人與人關係出現問題時,必須回到的基礎。

親愛的,既然上帝這樣愛我們,我們也要彼此相愛。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住在我們裏面,他的愛在我們裏面得以完滿了。 (約壹4:11-12)

第三,人的回應就是實踐愛,像基督一樣,愛那些不可愛的。回看今日的教會生活、團契生活,我們是否忘了?或是早已把這教導從我們的聖經中撕去? 基督顯明了甚麼是愛,但在這崩壞的世代,不認識神也不去愛的世代,所需要的就是屬神的兒女實踐愛。世人不認識神,但透過愛的標記,因著屬神群體而認識神。神留下這一部份工作,用我們的生命與生活去完成這使命,使神的救世計劃得以完滿。

我們與神的關係,是否已淪為利益輸送的關係?神對我好,我感恩。遇上困難,我埋怨。求而不得,我控訴。禱告的內容,全是申訴與要求,像到餐廳落單一樣,逐樣點神去做。那裡顯示我們是愛神的人?那裡顯示我們的愛的群體?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8/20 英吋 神學, 約翰書信, , 教會

 

標籤: , , ,

屬神的標記

DSCF1532約壹3:9-10

公開宣認自已是基督徒,從來都不容易。初期教會及一些反基督教的地區會有生命危險,家人朋友未信主會遇上嘲笑譏諷,對基督教友善的社群也帶著特高期望可量度你的行為是否如你所信的一致。

但無論別人怎看,最重要的還是我們知道自己今日的言行,為的是甚麼。受苦有因,但這些原因是否真的有價值,那就是你的信念。

今日一些基督徒被評為「講一套,做一套」,就是拿了對基督教口中所宣講的道德標準來量度基督徒的行為是否相稱。信主後是否就能行為完美,無可指責?這正是基督徒在世生活的一大難題,你和我所見的成功例子不多,但又不斷受著最高標準的教育,要我們以這最高的標準,即道德完美人的樣式去生活。

最大的問題不是做不到,而是對別人便拿這套標準來評價,對自己就說是有充份理由可被體諒的軟弱。 雙重標準其實也是不誠實的一種。雙重標準是否也代表內在的我與生活的我二者不能共融?思想的世界可以很完美,也因此以完美的標準來量度別人,但生活中的現實世界,就是自己身處的世界卻難以把完美人格實現。於是,關上房門便自責,面對別人便合理化自己的不足。慢慢,內在的世界便與生活的世界割離,二者脫鈎,再進一步,便是信仰與生活行為脫鈎。

老約𨌺的教會,也面對類似問題,因此,他強調:

凡從上帝生的,不犯罪,因上帝的道存在他裏面,他也不能犯罪,因為他是由上帝所生的。這就顯明誰是上帝的兒女,誰是魔鬼的兒女了。凡不行義的,不是出於上帝,不愛他弟兄的,也是如此。(3:9-10)

當我們認信之後,我們便是新造的人,那就成了上帝的兒女,神的道在我們裡面,我們要過著新的生活。若我們真正是屬神的兒女,新生活也就以新的道德觀成為我們生活行為的守則。

約𨌺所提的生活守則,不是說出來,或是心裡相信,而是行動。行公義與愛鄰舍便是屬神之人的明證。因此,我們認信並不止流於內裡相信的層面,而包括行為。

我們得認清,生命的真相是有一理想我們要進發,而這是對自己作為認信群體一份子的要求。而在這共同的標準下,我們要以行動實踐所信, 一步一步邁向這理想。發表道德理想的言論是需要的,但卻要以行動來自「詮釋」這道德理想。行動,才是屬神之人的標記。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8/17 英吋 生命更新, 約翰書信, 公義,

 

標籤: , , ,

你的責任

約壹2:12-14

9865761-old-and-young-hand-isolated-on-white

人生不同階段,屬靈生命成長也有不同的焦點。由初信到成長,再到成熟。又或在生理上由孩童到青年,再到老年。基於不同的生理,心智及環境條件,成長的焦點有所不同。

年老的約翰寫信給教會的弟兄姊妹,就分別給孩童、長者及青年說話:

孩子們哪,我寫信給你們,

因為你們的罪藉着基督的名得了赦免。

父老們啊,我寫信給你們,

因為你們認識從起初就有的那一位。

青年們哪,我寫信給你們,

因為你們勝過了那惡者。

孩子們哪,我曾寫信給你們,

因為你們認識父。

父老們啊,我曾寫信給你們,

因為你們認識從起初就有的那一位。

青年們哪,我曾寫信給你們,

因為你們剛強,

上帝的道常存在你們心裏,

你們也勝過了那惡者。(2:12-14)

不管這孩子是年齡上的幼童,還是靈命上的幼嫩,這段給孩子的信息,就是認識神、認識救恩。Eugene Peterson強調這認識不是頭腦上的知識,而是從個人經歷上認識神。當我們在教會內進行靈命培育的工戶時,我們如何𨍭助或預備初信主或年輕信徒的信仰經歷上?

而給長者的兩段重覆信息,都強調認識那位創造主。不少人只活在此時此刻,過去經歷的快樂日子會很快淡忘,但悲傷與仇恨卻銘記於心。當面對錯敗時會忘掉過往得以成功的屢敗屢戰精神;當遇上孤寂無助時會無視曾同歷生死的戰友;當遇到疾病困擾時忽視掌管生命的主。時刻記起那位創造主,就是到老也要記著,若沒有神,世界不再一樣。沒有生命之主,我可沒不到今天!

最後一段信息是給青年人,「勝過了那惡者」是給他們重覆的信息。約翰不是寫信教他們未來要學甚麼,時式是過去或完成式,意思就是他們已知道,已認識,已勝過。因著主耶穌,都做到了。留下來的問題就是意願的問題,你可以做到,做不做?

屬靈生命成長是一個過程,這過程的起。點是接受救恩,之後成聖便成為可能。是一個過程因為人的生命不是一個單按一鍵便可啟動及自動完成的程式,而是一個旅途,途中有些步驟程度,也有意料之外的突發事件需要克服。對青年人,也許就是情慾與自我的問題,約翰歸納為–那惡者。

如果青年人代表了成長中的你,你的責任是操練,面對那惡者。因為神已給你可勝過那惡者的能力。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8/14 英吋 約翰書信, 訓練

 

標籤: ,

是誰欺騙誰?

2013-05-23 04.38.28約壹1:5-10

今日是非黑白已變得模糊,各人容易按自己定義的標準去批判別人,這是上世紀哲學家所描述的後現代文化特徵?不相信絕對真理,我就是標準!

是聲稱擁有絕對真理的是騙子?還是否定絕對真理的在自欺?

基督教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真理,是人只要來到神的面前認罪,便能得到赦免。但世人不是否定罪,便是否定憑信得恩。而關於認罪的經文,我們讀得最多就是約翰一書。這段經文,可以用「神是信實的」作標題。不少譯本定這題目為「神就是光」,其他稍有不同的意思,包括:「活在光中」(NLT)和「行在光中」(Msg)。經文開始時已點題:

上帝就是光,在他毫無黑暗;這是我們從主所聽見,又報給你們的信息。我們若說,我們與上帝有團契,卻仍在黑暗裏行走,就是說謊話,不實行真理了。(1:5-6)

世界有真光也有黑暗,本來就是黑白分明的。神就是光,透過祂、認識祂、相信祂、進入祂,如此,就不會在黑暗裡行。信耶穌,生命已更新,而我們得了選擇的自由,可以捨棄從前的生活,學習做光明的子女。因此,這裡提到第一個不誠實,就是口裡說信主,行為依舊的人,他們不是真心悔改者。

我們若在光明中行走,如同上帝在光明中,就彼此有團契,他兒子耶穌的血就洗淨我們一切的罪。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罪,就是欺騙自己,真理就不在我們裏面了。(1:7-8)

這裡再次提到自欺,就是那些否定罪,不承認自己原來是個罪人的人,因為他們在生活行為上,沒有反映這信仰改變生命的奇蹟。真正在光明中,就是每日靠著主的恩典而活,每日都帶著主的死、祂的血,經歷不斷的更新,這叫活在光明中的團契。

而每日更新,可用這段經常背頌的赦罪禱文來宣告:

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犯過罪,就是把上帝當作說謊的,他的道就不在我們裏面了。(1:8-10)

第三次提到不誠實,是從神的赦罪大能出發。人就算不誠實不可靠,神都是誠實可靠的。祂說過是要赦免那些奉主名求赦免的人,罪就得赦。如果人否定自己有罪,也否定了主耶穌在十架上流血的意義與價值。

這裡,要強調的是,神沒有欺騙人,但人卻在自欺。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8/12 英吋 生命更新, 神學, 約翰書信, 救恩

 

標籤: ,

再思人的墮落

創3:1-7;約壹2:16

早前《盛女大作戰》這節目引起了一時的話題,原因不外乎鏡頭中所展現的臉相與人生觀,有人共鳴,但更多人反感。從製作到評論,「盛女」這節目所反映的價值觀正正就是老約翰眼中人罪性的反照。

因為凡世界上的東西,好比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而是從世界來的。(約壹2:16)

不是嗎?追求肉體的滿足,或透過肉體來吸引異性;追求外表的美,儀容與儀態為主要的著眼點;所謂的自我形象,不也就是在別人讚許下建立起來的虛榮!審美的標準,若共建基於外在而忽略內在的品格行為,所謂美便只流於表面。

今日我們看到,在這城市視為美與成功的標準,似乎與基督教的信仰不相乎,甚至相反。這其實也不是甚麼新的觀點,因為這是人罪性的反映,早在創世的故事,人的墮落早已反映這肉體的情慾、 眼目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傲。

蛇對女人的引誘之所以有威力,是因為蛇所提的也是女人心中所想的。女人欠了行動的決心,蛇的花言巧語,是引誘,引誘就是引出一些人原有的素質或特質。

於是女人見那棵樹好作食物,又悅人的眼目,那樹令人喜愛,能使人有智慧,她就摘下果子吃了,又給了與她一起的丈夫,他也吃了。(創3:6)

女人見到這棵樹應已有一段時間,此時看的其實跟過往的一樣,是同一棵分別善惡樹。分別不在這棵樹而在於看這棵樹的人跟從前不再一樣。從前所看的是神的吩咐,聽命而又順服。經蛇的引誘後,由想法變成行動,由可能性變成事實。

好作食物就是肉體的情慾。園中所有果子他們都可以作食物,為何選了這一棵明言不可吃的?這是由懷疑神的話語開始,把神的標準放下,便以肉體的需要作唯一的標準作判斷。

今日我們所作的決定,有多少來自肉體的情慾,即以自我,尤其身體的需要作出發點,而不是以神的標準作出發點?

悅人的眼目,就是愛美,即眼目的情慾。事實上,愛美不是罪,神所造的世界也很美,而作為神的祭司,在衣著與獻祭的程序上都力求華美,而末後的新天新地更是滿佈黄金與碧玉。但是,為了悅己眼目而無視神,這就是罪。追求美,追過了頭就是罪。

能使人有智慧,甚至像神一樣有智慧,這樣的追求本來並不是一種虛榮,但追求的方法不對便是罪。若懂得「神是神」,祂有的是人所沒有的,以謙卑恭敬的心來的心來到神的面前,順服神的帶領便不會被今生的驕傲成功進關。今生的驕傲是因為人想成為神,而不是只想追求神的智慧。學像神本來就是神的命令,在追求的過程中以自己的方法,加上不良的動機便是罪。

看今日人對物質、美及自我表現的追求到了一個地步自視為神,就是這世代的敗壞。

太複雜?不要自視過高便是了。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5/28 英吋 約翰書信, 創世記

 

標籤: , , ,

古今一樣的試探

相信主耶穌就在這位於耶利哥的山上接受魔鬼的試探。

原來主耶穌面對的試探,早在創世記已出現,而後來老約翰也有相同的教導。我相信,我們今日面對的試探也一樣。

主耶穌投入三年全時間傳道之前,先到曠野禁食,又面對魔鬼的試探。耶穌面對試探的地方位於今日的耶利哥,屬巴勒斯坦人管轄的地區。地點其實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試探的內容,也就是主耶穌先示範自已靠甚麼來克勝試探。同時,祂所面對的試探也是我們面對的試探種類。

我們面對試探時,要知道主曾經歷,望向祂,從而得著出路。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分別都記載了主面對試探的情況,但次序有所不同。但得注意的是,這裡提到主曾面對三種試探,先後次序並不是重點。同時,各福音書的作者著墨有所不同,只有路加說是經過詳細考察,並按次序而寫的(路1:1)。因此,若要看次序,則按路加的次序會較為合理。

按路加的記載,主耶穌在出來傳道之前,受洗後來到曠野禁食,當祂感到肚餓時,魔鬼來試探祂:

魔鬼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叫這塊石頭變成食物吧。」(路4:3)

試探出現的場景,就是你感到有需要時。這試探明顯是針對肉體的需要,人在禁食期感到肚餓,還有甚麼比食物更吸引?食物只是身體需要的一種,其他的需要還可包括情慾、情緒等其他跟肉體相關的慾念,是律法或社會上共識不該做的事。約翰總結為「肉體的情慾」(約一2:16)。

同一個試探,魔鬼早在人類的始祖已開始了,當蛇引誘女人食樹上的果子時,「女人見那棵樹好作食物」(創3:6),便聽從了蛇的引誘,食了不可食的分辨善惡樹的果子。夏娃有沒有別的選擇?有!園中所有的果子都可以食,但她卻選擇了唯一不可吃的果子!

食物本不叫人跌倒,反而是神造人時賜給人生存可享用的資源。只是,一則當時主在禁食,二則,魔鬼同時在挑戰祂的權柄。試探的吸引力在於你有撰擇與機會,機會越少,試探的吸引力越少,我們如何控制肉體的情慾,也就是如何管理迎面而來的機會。

主耶穌面對的第二種試探,就是人世間的繁華:

魔鬼又領他上了高山,霎時間把天下萬國都指給他看, 對他說:「這一切權柄和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這原是交給我的,我願意給誰就給誰。 你若在我面前下拜,這一切都歸你。」(路4:5-7)

路加提到是「霎時間」,就是很短時間內,天下的繁華都出現在眼前。與創世紀中「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開了」(創3:5)一樣,是「眼目的情慾」(約一2:16)。
地上一切的榮華,主要是針對物質的吸引,神沒有給始祖「明亮」眼前,看不到物質世界有何吸引,眼目仍是單單仰望創造主,但看到了物質世界的吸引,不但「悅人眼目」,心更因此而隨著悅目的世界奔走了,最後更為了眼目的享受否定創造的主。

眼目的情慾是因為人心只追求眼前的美與利益,而忘記背後創造這美的主。

第三種試探,就是世俗的虛榮;

魔鬼又領他到耶路撒冷去,叫他站在聖殿頂上,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從這裏跳下去!因為經上記着:『主要為你命令他的使者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住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路4:9-11)

在殿頂跳下其實沒甚麼特別,但魔鬼的試探是要主耶穌在人流眾多的聖城範圍躍下,那又怎樣?就是在人前演出一幕「天使擁抱彌賽亞」,讓基督不需受苦而透過顯露身手來蠃得世人掌聲。

蠃取世人掌聲,夏娃的方法是偷食禁果來得到像神一樣的智慧,約翰的用詞是「今生的驕傲」。

這三種試探都在挑戰人的自我:肉慾、物慾與虛榮。主耶穌面對的方式,就是厶神的話語來回應:

耶穌回答:「經上記着:『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路4:4)

如果當日夏娃謹記神的話,不去懷疑也不去挑戰神所言非虛的屬性,她就會順服而不聽從蛇的建議。試探既來自敵人,回到神的話語,即深入認識、樂意順服便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近來多討論領袖的誠信問題,特首選舉反映了這些領袖個人品格的問題,我們只有從公眾認可的道德標準來吅評他們。但回到教會圈及信徒圈子,我們的要求就更高,以聖經作為我們唯一及最高的標準。面對引誘,還原根本,就是聽從還是不聽從,以及如何選擇的問題。外國有教牧也有感情缺失,面對引誘(不一定是對方引誘,也有自己立心犯罪的),一念之間選了跟從肉體的要求,忘卻來自聖靈的提醒及過去所積存的道德人格,一失足便成了一世的悔恨。

其實,最基本的教導在約翰一書已明言:

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東西,若有人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面了。(約一2:15)

不過,當我跟女兒分享這幾段經文時,她的反應跟許多做了多年基督徒一樣,認為又是回到同一方法,就是熟讀神的話語來面對試探,彷彿像一些說了等如沒說的話一樣。我說:的確這樣,我也不會改變這說法,因為我個人由少年時期開始讀經,經過多年不間斷地讀經,漸漸地,被神的話語及標準充滿了我的心思意念,成為了我的價值觀。不單是我,歷來不少基督徒也有同樣的見證,跟隨神的話語,的確是面對試探最有效的唯一方法。

 
1 則留言

發文者為 於 2012/03/09 英吋 約翰書信, 順服, 領袖, 路加福音, 創世記, 救恩

 

標籤: , , , ,

與眾不同的信

來11:1﹣2

若只能以一至兩隻字來歸納基督教的信仰,除了愛,另一個選擇是信。

信就是對所盼望之事有把握,對未見之事有確據。 古人因着這信獲得了讚許。(11:1﹣2)

教會除了是蒙恩罪人(愛)聚集的地方,也是信心群聚會之處。信心群體的意思,就是不憑自己去生活,隨時隨事相信神的應許、保護與帶領。

對於未可知的未來,我們可以選擇驚惶失措地渡日,可以選擇不聞不問只為今天而活,也可選擇求神問卜。不過,基督教與別不同之處,就是活在知與未知之間,仍可積極渡日。知與未知是我們面對未來的真實描述。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但也不能不想未來,若要在其中安然自處,信心是唯一的原素可以幫助我們面對不可知的未來。

因此,我們需要有一個可信的對象,幫助我們安然渡過今日。而Eugene Peterson便演釋了這一點,他說:人類存在的基本事實,是對神的信任,我們叫信心。人生於世之所以活得有價值,是因為這信。信心就是我們如何處理那未可知的未來。這也是我們的先聖先賢跟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因為也們的信,他們才會成為偉人,後人的模範。

我們不一定追求活得與別不同,也許只追求活得平靜安穏,若沒有信心,這些追求都只會落空。若要問我今日活得怎樣,我會先問自己,我今日對神的信靠怎樣?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10/15 英吋 希伯來書, 信心

 

標籤: ,

經歷支撐信心

來10:32﹣39

過去的經歴,不管是苦是甜,是我們走向未來的信心之源之一。回想過去不一定只有甜,也不一定只有苦,人生就是苦與甜的經歴交織而成,其中我們累積了甚麼功課,好叫我們能憑著這些經歴前行兼自助助人,才算真正活過。

面對困境,更要從過去的經歴出發,面對未來。

你們要追念往日;你們蒙了光照以後,忍受了許多痛苦的掙扎: 一面在眾人面前公然被毀謗,遭患難;一面陪伴那些受這樣苦難的人。(10:32﹣33)

說到底,希伯來書教我們如何面對苦難的人生,就是堅持所信。憑著信那創天造地的主,又真實地應許與人同在同行的神,人才有盼望。但單憑想像這是一位怎樣的神,無法叫我們堅持。透過實在的經歴,我們才感受到神保守的真實。與那些在患難中的友人分享經歴,既能鼓勵人,又能透過述說見證堅固自己的信心。

你們同情那些遭監禁的人,也欣然忍受你們的家業被人搶去,因為你們知道自己有更美好更長存的家業。 所以,不可丟棄你們無懼的心,存這樣的心必得大賞賜。(10:34﹣35)

說到底,甚麼叫信心?就是堅持,堅持所信、分享所信。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10/14 英吋 苦難, 希伯來書, 信心

 

標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