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ategory Archives: 馬太福音

守法?

迦伯農的猶太會堂遺址

迦伯農的猶太會堂遺址


太12:9-14

如果要數聖經中不守法的人,主耶穌肯定榜上有名,甚至位列三甲。

我得聲明,我不是鼓吹犯法或不守法,先不要非此即彼的兩極思考,這是一種疆化的,甚至可以說是懶惰不用腦的羊群心態。

耶穌如何不守法?

耶穌離開那地方,進了猶太人的會堂;那裏有個一隻手萎縮了的人。有人為了要控告耶穌,就問他:「安息日治病合不合法?」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有一隻羊在安息日掉在坑裏,不抓住牠,把牠拉上來呢?人比羊貴重得多了!所以,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合法的。」於是對那人說:「伸出手來!」他把手一伸,手就復原了,和另一隻一樣。法利賽人出去,商議怎樣除掉耶穌。(太12:9-14)

祂公然不守安息日,這是神創世秩序的一部份,聲稱是神的兒子,卻不守十誡中,愛神最高表現的一誡,這不是罪大惡極嗎?守護法制傳統的法利賽人理直氣壯的要除掉耶穌。

另一邊廂,支持耶穌的跟隨者,可以很快便得出結論,說這些法利賽人死守疆化教條,擁抱維穏思維,容不下一個以人的需要先行的耶穌。

安息日是神造大地一切之後所定的休息日,此日甚麼工都不可作,法利賽人甚至把條文立法,定下眾多關於安息日不可作的守則,要求以遵守這些規則為敬虔,安息日的規條變得神聖不可侵犯。漸漸,規條傳統取代了立法原意,執行規條者成為律法的代言人,也變得神聖不可侵犯,即成了神。

本來的制度是幫助人放下俗務,專心注目於創造的主。但當制度成為傳統,也成了建制與領導權威的一部份時,守法便成了他們口中必需堅持的行為。

如果守法是我們要遵守的最高道德法則,結果會怎樣?主耶穌親自打破這規條,在安息日治病,又問他們法大,還是善事大。其實,祂在其他地方也提過:「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可2:27-28)

而當耶穌在安息日行神蹟把人醫好時,身在建制,只想如何維護建制的只看到一個不守法的人,而看不到神蹟,更看不到患病者,甚至被壓迫者的需要得到滿足。他們看到的是現實,看不到的是超越現實的神。神蹟對他們來說是挑戰傳統、建制、權威的「把戲」。

於是,「安息日治病合不合法」的問題便出現,安息日原本為神及為人設立的目的不見了,「合法」與否成為唯一的目的。

看看自己,是否長久在同一位置,漸漸也成了建制的一部份而不自知,是否也成了只懂維護傳統是失去人性而不察?傳統與制度,有需要保留,也必需要保留。不過,當我們眼中只有守規矩、守傳統而看不見神,看不見神放在我們眼前的人,那便是警號了。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5/02/06 英吋 領袖, 馬太福音, 公義

 

標籤: , , ,

「行道」的細節

阿貝爾山鳥瞰加利利

阿貝爾山鳥瞰加利利

太9:35-38

主耶穌在登山寶訓教導完畢,以「行道」作為整篇講論的總結。第8-9章就是祂具體地在加利利一帶,尤以迦伯農為祂的事工中心,行出所講論的道理,走遍各城各鄉醫治及教導人。9章總結的段落,強調的是主的憐憫,祂以愛來行出所講所信。進入第10章就是祂差遺門徒去「行道」。

這總結的段落,突出了「行道」的具體細節:

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他們的會堂裏教導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一大群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無助,如同羊沒有牧人一樣。於是他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要求莊稼的主差遣做工的人出去收他的莊稼。」( 太9:35-38)

馬太強調主耶穌就是猶太人所期待的彌賽亞,這段記錄了祂在加利利一帶猶太人的會堂中服侍,當然,祂沒有忽略邦人的需要(太8:5-13、28-34)。相對今日不少教會強調先處理好自家需要才做外展或支持宣教,主耶穌沒有那麼介懷哪個族群先、哪個群體後的問題。

若看這段經文的動詞,我們看到主耶穌的工作包括:教導、宣講及醫治。祂進入人群,教導同時也是糾正,期望帶來由思想到行為的改變。正因為在會堂為主,聽眾都對猶太傳統略懂一二,因此,糾正他們對律法及神的心意的理解佔了會堂服侍的大部份。從這角度看,今日教會的教導職事又如何?若教導是糾正,那宣講天國的福音,就是傳遞較新的信息,要求聽眾聆聽及接受。叫人悔改的道理,不是隔靴搔癢,而不到肉不講,這也正是今日在教會參與宣講職事者的反思,我們講的,是否聽了有益,但不聽也無損的道理?至於醫治,直接的理解是肉體的病,但引伸之義可以是社會的病,我們可以理解為救濟、社會服務,甚至爭取社會公義,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工。

原來總結主耶穌所行的道,包括教導、宣講及醫治,而動機卻是因為憐憫,即愛。沒有愛,一切的行動,都算不上服侍,不算事奉,不算見證。

而最後,當主耶穌看到這麼多人的需要時,向門徒發出呼喊,「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要求莊稼的主差遣做工的人出去收他的莊稼。」有點奇怪,門徒的主,不就正在向他們說話嗎?原來參與事奉者也許對主的呼喊有所同感,但不是埋怨,而是繼續向主求更多工人來參與我們的服侍。我們已投身在服侍中,按道理較其他旁觀者更清楚使命與需要,更容易分享主的感動。因此,求主多打發工入,是門徒的職責。

從這角度看,為所負責的工作,尋打更多同路人及接班人,是事奉者理所當然的責任。我們需要忠心的僕人,但若忠心的僕人只埋首自己做好自己「份工」,那仍未算完全忠於主所托。

「行道」是不分種族,並以教導、宣講及醫治為己任,在靈魂、精神與肉體上全面地幫助有需要的人。並且要忠心完成使命,並不是做好自己份工,還需要吸引同行者,建立接班人!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4/12/31 英吋 領袖, 馬太福音, 僕人, 宣教, 事奉

 

標籤: , , ,

信仰的根基:行道

2014-08-15 17.57.39
太7:24-29

一口氣讀完登山寶訓(太5-7),你可能會感到好多很高很高的道德要求。是的,作為主的門徒、天國公民,拿了身份証就要履行公民義務。因此主耶穌也坦白告訴我們這些口裡說願意跟隨祂的人,我們要進窄門(太7:13-14)。

不錯,一次過讀到這些「唯心」的要求,我們的心需要大幅改變,才能成為合神心意的人。由心發出的改變,之後便是行為上的改變。這一切,不是叫我們聽了一些很偉大的理論便停下來,而是要行出來。

主耶穌在這段落的總結:

「所以,凡聽了我這些話又去做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風吹,雨打,水沖,撞擊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了我這些話而不去做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風吹,雨打,水沖,撞擊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厲害。」(太7:24-27)

聽了神的話又去做的,就是建立良好根基。有趣的是,聽了而不去做的是甚麼人?或在甚麼狀況?不是置若罔聞,便是只作理論探討,聽了、深入討論了便以為滿足了神的心意。可是,在主眼中,這才是無知!

信仰的根基,不是建立在偉大人物、偉大理論,也不是在善行或功德,而是領受了真理,以行為活出真理。「聽見又去做」是真實的自然反應。真信心,不單是內在的信念,也在於外顯的行為,如何讓人看出你的信心?

登山寶訓的意義,並不在於這些理論比猶太傳統更優勝,而在於深度。這深度表達了對行為改變的要求及其影響,試想,愛仇敵、不弄虛作假、不為明天憂慮、不胡亂批評別人,並且擁有天國的公義標準,關心被社會岐視與忽略的階層,社會會變得怎樣?實踐所信,並不止於個人感覺良好,因此,其他人聽到主的教訓,無不驚訝:

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眾人對他的教導都感到驚奇,因為他教導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太7:28-29)

驚奇,並不是因為主耶穌的教導只屬於獨到見解,我相信更重要的是祂要求人行道的深度。今日的教導者只甘於教導知識,學道者也只流於聽聽道理,說到行道,認為要求太高,望而生畏,也許這是教導真理的惡性循環。

不庸之惡,就是甘於只談談道理,對信眾沒有要求,他們便只是信眾而不是甘願付代價的門徒。真正改變,只有從行為表現才看出,這也是比只講理論更寶貴,但更困難的教導。

 
1 則留言

發文者為 於 2014/12/29 英吋 馬太福音

 

標籤: , ,

又到聖誕,再思以馬內利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太1:23

又到聖誕,又是時候反思以馬內利的意思。

「Immanuel,神與你同在……」這詩歌流行廿載,也許我們被這歌詞「倒灌」我們的思想,影響我們對經文原意的了解。

「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

首先,主耶穌雖為你和我降生,但以馬內利不單是指神與我個人同在,是「我們」。這「我們」包括了所有人。當日在猶太曠野地的牧羊人、山地與平原的農夫、海邊的漁夫、山寨的革命份子、城鎮中的貧窮與患病的、大城市的宗教領袖與高官,還有到處都有的小孩、婦女。主降生的意義,是普世性的,並不是「我」可以私有化的。

站在猶太人期望彌賽亞降臨的期望看,以馬內利是神應許的實現,就是那位為人帶來盼望的主,降生在人間,與祂的子民同在。這是盼望的信息,就是終日所望所想的來臨--雖然最終這位彌賽亞並不是他們所想的那位政治君王--但祂是真正的釋放者。祂選擇與所有人同在,並且徹底改革人類的命運,而不是猶太人復國的期望。這改革是人心徹底的改革,就是根治罪的綑綁,在十字架上成就永遠的救恩。

雖然天國要實現在人心,但祂沒有無視社會上的不公義。祂沒有選擇直接的軍事革命,但卻改變人心對公義的標準,提升他們以天國的倫理價值看世上的公平、公義、愛、饒恕。這位與人同在的神,不止同在,也同行,也帶領,也改變。

以馬內利,是天國實現在人間的第一步。以後的責任,便交給宣稱以馬內利的認信群體,即教會。我們今日如何真正把以馬內利的信息帶出?

個人層面,慎防把信仰私有化,把基督只收進我們內心,成為私人的空間,無視他人的需要。

社群層面,慎防把信徒群體私人會所化,只用我們自己的語言化文與世隔絕,無視主同樣與罪人同在。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4/12/22 英吋 馬太福音, 公義

 

標籤: , ,

這是甚麼組合

 

washing-feet-jesus太10:1-4(可3:13-19;路6:12-16)

道不同不相為謀,你認同嗎?當然,不同很難合作。

我認識兩個弟兄,一個快,一個慢;一個有紀律,一個從來都無計劃;一個cool,一個對人熱情熱誠;一個說五分鐘就到目的地,另一個講就五分鐘實際就半個鐘。這樣的兩個人,如何合作?你可能說,南轅北轍,好難合作。

如果這兩位,是一對夫婦又如何?我們會看為火星撞地球,還是一個凹一個凸?不同是好是壞,在乎你怎看,在乎你是否愛對方。

從主耶穌揀選門徒,看看神組合的事奉隊伍,有何特別之處。

神揀選了不太聰明的人

主耶穌在世上揀選了一支特別的隊伍,一支神奇隊伍。第一個特點,祂所選的人不像美軍的海軍陸戰隊,精英中的精英,一樣大隻、一樣髮型、一樣精明。不,他們都是不太聰明醒目的人。

奇怪?主耶穌呼召門徒有沒有考試?問心事?修學分?名牌神學院?碩士為最低要求?一定要性格開朗?十年經驗?

沒有。祂如何揀選門徒?

「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太10:1)

「在那些日子,耶穌出去,上山祈禱,整夜向上帝禱告。到了天亮,他叫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路6:12-13)

沒有特別說明原因,路加說耶穌上山通宵祈禱後按著神的心意來說的,不是能力、學歷或經歷。按福音書的記載,主耶穌對門徒要求只有兩個:忠心及計算代價。這都不是能力、學歷或經歷的要求。

「耶穌上了山,把自己所要的人召來」(可3:13)

這些主耶穌所要的人,其實都不甚聰明。耶穌講道之後,不明白祂話語的,都是這十二個被召的人。使徒行傳第一章又提到門徒的提問,顯然他們仍未明白主的心意。

看看他們的性格:衝動的彼得、暴躁的約翰、死不悔改的猶大、懷疑論者多馬,沒有一個可以被稱得上是出類拔萃的人。

今日,同樣,神揀選我們,都不一定是出類拔萃的人,以為自己有甚麼本事的人,他們是表現自己的本事,而不是被神所用。教會,或者任何一個團隊,各人都以為自己最有本事,就越難合作,更不要說合一。要知道,神凡事都能,祂用不著有本事的人,祂召你和我,召這些門徒,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給我們機會服侍祂,參與祂已開始的工作,讓我們有機會去活出人生目的,去榮耀祂。

我們會留心要做這要做哪,但可能要多問一個問題:為甚麼是我?祂要我學甚麼?保羅說:

弟兄們哪,想一想你們的蒙召,按着人的觀點,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地位的也不多。但是,上帝揀選了世上愚拙的,為了使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為了使強壯的羞愧。(林前1:26-27)

我不是說神不揀選有能力的人,但祂不會使用那些自以為有能力的人,那是驕傲的人。保羅反過來,那些看自己有所限制的人,保羅說視自己為軟弱的人,神會大大使用,因此: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耀自己的軟弱,好使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9)

被召的人,是甘心服侍上的人,因此,也理應樂見主的名顯為大,而不是自己。我們也許沒甚麼本事,但他日見主面時,祂會問我們用了祂給我們的恩賜做甚麼,如何對待祂賜給我們一起同工的人。

神揀選了不同的人

事實上,神所揀選的人,有時我們以為只揀選有能力的一個人,但其實很多時候都不止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他們不但是不太聰明的人,也是各有不同的人。除了漁夫彼得和他的兄弟外,還有:

腓力和巴多羅買(約翰),多馬和稅吏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 達太,激進黨的西門,還有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太10:3-4)

不同背景的人,可以組成一個奇妙的組合。有多奇妙?稅吏馬太就是今日的建制派,在政府內工作;激進黨或𡚒銳黨就是今日的激進派,反政府的,但主耶穌卻能使他們同枱食飯,一起履行使命。

因為不同, 我們容易有衝突 ,也因為不同,所以需要協調。如果說,一個理想的團隊是沒有衝突的,這是謊話。在教會生活也一樣,神組合我們這些不同的人,就是要建立基督的身體,不同的人做不同的服侍,教會才能面對廣大不同的受眾。

耶穌呼召十二使徒,他們是第一批領袖,他們的不同主要不在於能力上的不同,主要還是告訴我們,神用不同的人。下午我們會討論保羅給教會的書信,他的信不是只給領袖、教牧看,還有家長、老闆、工人。

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除了看自己過大,另一原因就是我們的不同。再進一步說,我們期望別人就算不與自己一樣,也與自己心裡面的模樣/期望相似。你看到一個人奇異的行為,若在你的預計之內,總比意料之外來得舒服。

合一,是在原則、遠象、方向,而不是方法、做法、習慣。做事方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你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別人跟你不一樣的方法可能更好。

神教導這些人彼此相愛

要知道衝突的出現,很多時候,是不接受別人的一套,堅持自己的一套。最大的難題,是沒有愛。而基督教與別不同的地方,或基督教之所以是基督教,是愛。

福音書強調的是主耶穌道成肉身走上十字架的愛,保羅書信強調教會以愛建立,又要彼此相愛。約翰書信更重點提出愛是教會的標記。

由於人犯了罪,把愛埋葬,因此主耶穌親自來到人間,示範何謂愛。因此主揀選門徒不是接受特種部隊的訓練,而是透過與他們同在同住,讓他們經驗愛。

「於是他設立十二個人,又稱他們為使徒,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可3:14)

為甚麼?同吃同喝同生活,會有甚麼事發生?夫妻生活也許是最明顯的例子,經過若干年的「摔交」才能活得和諧。主耶穌揀選門徒,不是請他們到班房一齊上課,也不是個別指導,而是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吵鬧與被鬧、爭論誰為大,然後示範為門徒洗腳–當時只有僕人為主人洗腳,沒有老師為學生洗腳。主示範後,要他們彼此洗腳。

建制派(稅吏馬太)與激進派(𡚒銳黨猶大)一起,彼此洗腳是何等美的見證!主耶穌示範了,教導了,祂的門徒實行了,我們又怎樣?

你可能會問,為何他們可以做到切實彼此相愛?這樣的一個組合,並不是為了自我感覺良好。當我們沒有目標時,當然彼此挑剔,有了目標,就能為了目標與使命,而彼此相愛。

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給他們權柄,能驅趕污靈和醫治各樣的疾病。(太10:1)

於是他設立十二個人,又稱他們為使徒,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可3:14-15)

也許今日我們要想想,教會內的紛爭,工作上的人事問題,是否因為我們太內聚,沒有目楆與使命感所致?

 

標籤: , , , , ,

奉主的名…..做甚麼?

座落於以弗所聖約翰教堂及亞底米女神廟遺址之間的爾撒清真寺,爾撒即耶穌。看著這三個宗教建築,就只有這座清真寺不是遺址,認真諷刺。


太7:21-23

今日的以弗所位於土耳其境內,在聖約翰教堂的遺址旁邊建造了一座清真寺,這清真寺的名字是爾撒清真寺。爾撒是甚麼?就是穆斯林對耶穌的呼。這清真寺就是耶穌清真寺!

這一點也不奇怪,基督教是排他的,因為基督教只相信一位真神。但其他大部份的宗教都比較兼容,伊斯蘭教跟猶太教一樣信奉獨一真神,同樣都只接受耶穌是先知中的一位,在他們眼中,耶穌不是神,因此穆斯林可以接受以耶穌的名字建寺。

我不反對兼容,但兼容是有底線的。甚麼都兼容,最後便甚麼都不是,只像垃圾桶一樣甚麼都收集。信仰代表一種堅持,可以是信念的堅持,也可以是對神明的堅持。堅持所信便是有所執著,執著便不會妥協。這裡關鍵的是底線和原則是甚麼,甚麼不必堅持,甚麼必不放棄。

這裡沒有肩幅談宗教對話,只談主耶穌的提醒:

「不是每一個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都能進天國;惟有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 在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 我要向他們宣告:『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給我走開!』」(太7:21-23)

奉主的名,誰都可以。認識及接受耶穌這個人物,別的宗教信仰也接受。我們基督徒所不同的,是相信祂是神的兒子,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同時,我們的生活要按祂的教導而活,就是遵行天父旨意地生活。

我們是奉主的名去生活、去愛、去事奉,並不是奉主的名去混飯吃。歷來,不少人奉主的名聚會,但生活卻一團糟,沒有活出主的樣式而只有敗壞基督的名聲,今日我們見到不少人縱然相信有神存在,甚至相信基督是唯一拯救,但卻礙於基督徒的反見證而不去教會。

為此,我們都當悔改!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11/17 英吋 聖地團, 馬太福音, 宣教, 教會

 

標籤: , , ,

蒙召作見證

出3:1-15、太16:21-28、徒26:12-23

一個小組組長趁暑假到訪中國農村教會,參與查經組長的訓練工作。她所負責的的小組,有兩位文盲的弟兄,她遇上困難卻沒埋怨,禱告、重新檢視自己的教學方法。兩位文盲弟兄,過了第一日想走,但怕沒有第二次機會學習,留下,到最後一日含淚說獲益良多,感恩他堅持下來。

是甚麼原因這兩位弟兄有這樣的改變?是這位小組組長的堅持、仰望、突破,最後便帶來更新。

一個呼召:神主動呼召你

從出埃及記關於摩西被召一段,我們看到神是主動揀選及呼召人的神。

耶和華見摩西轉過去看,上帝就從荊棘裏呼叫他說:「摩西!摩西!」他說:「我在這裏。」(出3:4)

使徒行傳也有同樣關於呼召的片段:

王啊!我在路上,中午的時候,看見從天上有一道光,比太陽還亮,四面照射着我和跟我同行的人。 我們都仆倒在地,我就聽見有聲音用希伯來話對我說:『掃羅!掃羅!你為甚麼迫害我?你用腳踢刺棒是自找苦吃的!』(徒26:13﹣14)

神的呼召與揀選,許多時候是我們這些凡人難以理解的。祂說那些有心
祂會選擇合祂心意的人。 合祂心意的意思,不一定是有能力、有學識、有背景的人,祂選人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準則,甚至沒有一致的客觀標準。

有力能如保羅:當時是敵對份子
有學問如摩西:他是逃犯又不斷推搪神的揀選
有衝勁如彼得:同時又莽撞又無知

在馬可筆下,耶穌所選的門徒又無知又衝動!

今日香港不少教會都跟西差會有著深厚的淵源,就以循理會及循道公會為例,神早在十九世紀初呼召來華建立教會的,不是甚麼名牧與學者,而是一名平信徒,卑士,由英國自費來到中國開始傳道,並在香港創立了循道公會。

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他是基於一個誤會來華,卻成立了內地會,是昔日最大影響力的差會之一。

神主動呼召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崗位服侍祂。祂的揀選並不在於你有甚麼,而是你是誰!你是神所創造及救屬的人,只要你願意,神可以讓任何一個人為祂成就大事。昔日的一個平信徒所建立的循道公會。今日會否同樣會呼召在坐當中的你,為祂成就大事?

一個使命:神差遺你去釋放那被擄的

除了神主動外,祂還樂意給人機會認識祂。祂親自啟示自己,又把使命清晰地向祂的僕人陳明。不要以為神揀選我們只要求我們做這做那,而很願意透過與我們同工,讓我們能藉參與事奉,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大家都知道摩西不能進入迦南,在人眼中是功虧一簣,但在祂眼中的神卻是待他又公義又慈愛。因為在事奉的過程中,他更深入地認識神,又更深入地認識自己。

神呼召摩西時,把清晰的使命及藍圖給他:

現在,你去,我要差派你到法老那裏,把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出3:10)

而神給摩西的使命,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祂在摩西還未認識祂,以色例人還未開口向祂求告之時,己預備好這救恩計劃。祂在等待摩西預備好,把使命與職責給祂。

耶和華說:「我確實看見了我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也聽見了他們因受監工苦待所發的哀聲;我確實知道他們的痛苦。(出3:7)

神揀選人成為祂的使者,是因為祂要人去代表祂,又與祂同工,去幫助那些被擄的人。神同樣呼召保羅,給他使命:

起來,站着,我向你顯現的目的是要派你作僕役,為你所看見我的事,和我將要指示你的事作見證人。我也要救你脫離百姓和外邦人的手。我差你到他們那裏去, 要開他們的眼睛,使他們從黑暗中轉向光明,從撒但權下歸向上帝;使他們因信我而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徒26:16﹣18)

出埃及的故事,埃及代表了人在地上作為奴棣的日子,摩西代表了神的公義與慈愛。而到了保羉時代,甚至今日時代,我們有了雙重使命。一則面對社會上的不公義,人被不公義的社會制度所牢籠,我們的使命就是把那些被不義的制度牢籠的人拯救出來,這是我們參與爭取社會公義行動的原因。二則面對靈魂被牢籠的人,他們需要救恩,我們的使命就是幫助他們從罪的奴僕中被釋放出來。

地上的教會,不管推動甚麼事工,總體上總意就是要讓被擄的得釋放,不論是身體上的還是靈魂的。這也是主耶穌出來傳道之初,在聖殿翻開以賽亞的預言所講的內容。

作為傳好信息的人,你裝備了嗎?除了口傳,還有身體力行活出見證,你又活得怎樣?更根本的,就是你的心意如何?

一個應許:神同在的應許

或許你仍有許多問題,但作為基督徒,我們所信所靠的,是創造及大能之主,在祂可有難成的事?我讀到新舊約許多處神帶應許的說話,很多很多處都提到神同在的應許,摩西、約書亞、以利亞,還有與的門徒,在大使命中主耶穌應許與我們同行,直到世界的末了。

上帝說:「我必與你同在。這就是我差派你去,給你的憑據:你把百姓從埃及領出來之後,你們必在這山上事奉神。」(出3:12)

然而,我蒙上帝的幫助,直到今日還站立得穩,向尊貴的和卑微的作見證。我所講的,並不外乎眾先知和摩西所說將來必成的事,(徒26:22)

我甚至可以這樣斷言:除了救恩及主再來的應許,最寶貴的就是神同在的應許。

一山區教會,是宣教士所建立的,100年前,他如何來到這地方?若非神的同在,又怎能跨過眾多艱辛?今日再難,也難不過100年,甚至200年前來華的宣教士。前人付付出了生命與血汗來建立我們今日的教會,我們承受了這寶貴的信仰,如何令把宣教士的不致白流?如何讓主耶穌的血多救一些人?這是我們的責任!

蒙神呼召,是要體貼神的意思:

從那時起,耶穌才向門徒明說,他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和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天復活。 彼得就拉着他,責備他說:「主啊,千萬不可如此!這事絕不可臨到你身上。」 耶穌轉過來,對彼得說:「撒但,退到我後邊去!你是我的絆腳石,因為你不體會神的心意,而是體會人的意思。」(太16:21-23)

看生命,或許是一些視之為今日很重要的東西,都是神所賜的,我們要看到賜生命的神,賜我今日豐盛的神。履行使命不在於我們為神付出甚麼,而在於我們看甚麼比神更寶貴:

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要喪失生命;凡為我喪失生命的,要得着生命。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太16:24-26)

最後,神會看我們的行為表現。並不是說看我們的行為來判定我們得救與否。不,但卻會看我們為祂所行的來獎賞我們。信行合一是我們要堅持的信仰生活:

人子要在他父的榮耀裏與他的眾使者一起來臨,那時候,他要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 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裏的,有人在沒經歷死亡以前,必定看見人子來到他的國裏。」(太16:27-28)

回想我們所信之時,我們的立志是怎樣?今日做基督徒,面對神對每一個基督徒的呼召,我們要:堅持、仰望、突破,完成使命!

開始時提到的小組組長又如何?她回過頭來,發現這個不可思議的經歴,對她來說是個學習跨文化宣教的體會。過往的經驗不能應付眼前的處境,但堅持、仰望、突破,卻能帶來身心靈及使命的更新。

你又如何?

 

標籤: , , , , , ,

承受地土

創13:14-18、太5:5

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太5:5)

八福之中,因著文化差異,我們不大明白神所賜的福到底在說甚麼。為甚麼溫柔和福氣有關?回到亞伯蘭的時代,多少會獲得新的啟示。

話說亞伯蘭與羅得兩叔姪因牲畜太多而引起土地之爭,謙讓及愛護子姪的亞伯蘭先讓姪兒羅得選最好的地方,之後他才選較為貧瘠的山地。因著亞伯蘭的謙讓,神大大地賜福給他:

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纔能數算你的後裔。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創13:14-17)

甘願付出,在神眼中永遠都受讚許,而所得的賞賜更是人難以想像的。承受地土,其實就是承受從神而來的莫大福氣,甚至過於人可以想像的豐富。

怕吃虧原來是很笨的。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0/08/21 英吋 馬太福音, 創世記

 

標籤:

客西馬尼的約翰

今晚,老師好像跟平日不一樣。逾越節晚餐期間,老師教導我們要合一、要彼此相愛、要彼此服侍,彷彿祂將要離開我們遠行一樣。他又再講述復活一事,我不太明白;說我們當中有人出賣祂,我不太相信;他更具體地指明彼得會三次不認祂,我們不明白為甚麼祂這麼說,但我們都認為自己既已決定跟從祂,就跟祂到底。

飯後祂沒有像往常一樣去休息,反而帶我們到客西馬尼園禱告。園主因為見有許多人從各城各鄉回來過節,就開放這個園給我們休息。跟往常一樣,老師只帶我約翰、我的兄弟雅各和彼得同去禱告,我明白祂要我們跟祂同工,祂似乎憂心忡忡,很需要我們支持。

耶穌同門徒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就對他們說:「你們坐在這裏,等我到那邊去禱告。」於是帶著彼得和西庇太的兩個兒子同去,就憂愁起來,極其難過,便對他們說:「我心裏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裏等候,和我一同警醒。」(太26:36-38)

我們憂傷困苦時祂總在我們身旁,可是我們萬萬沒有想到祂也需要我們站在祂旁。也許就是因為我們沒有警覺,沒有認真明白我們身處屬靈爭戰的世界中。祂為了愛,堅持走上這十字架的道路,不很悔、不回頭。

客西馬尼這個園主每年逾越節都放放給回來過節的旅人,我們選這個地方,就是因為夠安靜,可以讓老師在這裡禱告。就是因為安靜,加上連日為預備逾越節而忙碌,我們三個都因為太累而睡著了。

來到門徒那裏,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怎麼樣?你們不能同我警醒片時嗎?總要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 (太26:40-41)

是的,我們總是軟弱,很多時候都無法做好老師的要求。看到老師失望的樣子,我們確實輕忽了祂來到我們中間的使命是何等沉重。祂提過,祂來是要承擔萬民的罪責,就是以一人承擔我們所有人因著得罪神而來應有的懲罰。細心看祂的禱告,祂在跟魔鬼打扙!

老師雖然心痛,但也體恤我們的軟弱,他知道我們心靈願意,很願意跟祂走上這條路。這就是祂的愛!為了愛,祂接納我們的不稱職,接納我們的軟弱,仍孤身上路。

於是來到門徒那裏,對他們說:「現在你們仍然睡覺安歇吧!時候到了,人子被賣在罪人手裏了。起來!我們走吧。看哪,賣我的人近了。」說話之間,那十二個門徒裏的猶大來了,並有許多人帶著刀棒,從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那裏與他同來。(太26:45-47)

咦!為何猶大會帶著這麼多人來的?原來老師所講的,會出賣祂的人就是猶大!老師,你既為神的兒子,是彌賽亞,你應該可以求天父差派十二營的天使來保護你。你何解束手就擒?難道,這就是愛?甘願捨尊降卑?

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就拔出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馬勒古。耶穌就對彼得說:「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給我的那杯,我豈可不喝呢?」(約18:10-11)

你說要愛仇敵,我現在明白了。連奉命來捉拿你的人,你也愛他們,不想他們受到傷害。你知道世人的軟弱,你知道人被罪惡所勝而行惡。為甚麼,你們這些官兵竟然如此對待一個手無寸鐵的人?

當時,耶穌對眾人說:「你們帶著刀棒出來拿我,如同拿強盜嗎?我天天坐在殿裏教訓人,你們並沒有拿我。但這一切的事成就了,為要應驗先知書上的話。」當下,門徒都離開他逃走了。(太26:55-56)

我們都很害怕,我們逃走,但被這些不會跟我們講道理的羅馬兵拿去。唉!我們竟然在危險關頭,捨棄我們的主而去。我們說那些官兵逼害老師,我們離祂而去跟本等同逼害。我們不在人前認耶穌為主,我們其實跟這些官兵一樣,有份傷害祂!

以前講甚麼「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這番話……

是為了愛,主你來到世間經歷人間的苦難,還被那些你所造的人親手逼害。你為了愛,不單不反抗,還默默忍受你的門徒一個又一個離你而去。

上帝差他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著他得生,上帝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了。不是我們愛上帝,乃是上帝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約壹4:9-10)

當我太過體貼自己的需要,就是愛你不夠!

當我挑剔別人的不是,就是沒有從你身上學懂甚麼叫愛!

親愛的弟兄啊,上帝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約壹4:11)

 
 

始與終的使命

太22:34-40

這個禮拜同朋友傾談間,話題離不開香港的80後、海地的地震、患病的親友,還有加上我們大部份人會經歷的個人成長及工作中的困擾。一年的開始,如果我們眼中只有困難和災難,這一年都算是一個頗難過的開始。我們基督徒,不論你現在的靈命光景怎樣,說到底,只要你會祈禱,你就有依靠、就有出路。今日的題目是始與終的使命。其實,神給我們在世的使命,不論在甚麼時代、甚麼文化,其實都一樣,千代以來都擁有同一個使命。我要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活、教會在新一年要有甚麼目標,歸根究底,其實都在今日所讀這經文中啟示了。

今日選讀的經文是馬太福音22:34-40,這段是主耶穌事奉的一個轉折點。22章先後記述了耶穌時代的宗教上的當權者給祂的三個挑戰:一個是政治問題,就是可否向羅馬政府納稅;一個是關教義的問題,就是有沒有死人復活之事;一個是關於律法傳統的問題,就是遵行誡命的優先次序。你可以幻想這樣的一個論壇,有各方面的專家來挑戰你的學問,你只要答錯一條問題你就會失敗,少則身敗名裂、重則送官究治。如果說生活艱難,我們的主經常面對的困難總比我們每一個人都多。但主耶穌就藉這機會清楚地告訴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甚麼。

隨著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的挑戰失敗,如今輪到律法師,就像今日的法學專家,那些有權去釋法,所發表的言論就是法律權威的那些人。他們肯定不會不清楚律法中那些較重要,那些較次要,他們就是要丟難耶穌。要回應律法師的挑戰,主耶穌就引用他們所熟悉,甚至是最熟悉的律法條文回應他們。主耶穌用了三句話來回應,用現代的說話來表達是:

一.             愛神要去到盡

二.             愛人要扺得諗

三.             總結一個字:愛

我們讀舊約聖經,讀到好複雜、好難明,特別舊約的律法條文,我們都以為跟今天的生活沒有關係,好多時候讀到出埃及記,去到西乃山頒布十誡就支持不下去。我們常把簡單事情複雜化、簡單道理概念化、簡單行動糢糊化。主耶穌在這裡提出一個愛字,便能把舊約被法利賽人弄得非常繁複的律法還原成為簡單可行的人生使命。

一. 愛神:要盡一切的本事去愛祂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22:37-38)

不像回應其他問題,主耶穌這次直接地指出,以色列人最重視的一節經文,一條誡命,就是愛神,這是誡命中最重要的。時至今日,不要說2000年前主耶穌的時代,幾乎每一個猶太教的跟從者都會背誦這一節。這原是來自申命記的一句話:

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上帝。(6:5)

盡心heart, kardia; 猶太人相信心是人身體與心靈的中心,所以不論新約或舊約,都常出現一個教導:你要保守你心,的一生的果效都由心發出。意思就是要好好管理你的心,心所感,所敏銳的就是對你來說是最重要的。這又如孟子所說:當你看到一個小孩子掉入井中,你的惻隱之心便發揮作用,你會自然地去幫助、去救這孩子。又如我們看到今日海地的情況、又或兩年前四川大地震,很慘的景象,我們有同情心,想去幫助他們。這就是我們的心,中國人有時會叫這個做良心。

不過,有時我們每埋沒良心。因為今日世界都敗壞了,想捐款去救災,也許即時想到的除了災民以外,就是貪汚。有時,不是別人的問題,是我自己想得太多,想得太多就失去原有的感動。留意,要保守你心,容讓你的心跟隨神給你的感動,這才叫保守你心,能保守你心,你才能盡心去愛神。這是神的命令。

另一個一盡也頗為難解。盡性soul, psychē; 也可譯作生命,猶太人相信這是感受與慾望的居所。如果說盡心是跟隨神給你的感受與感動,盡性就是神給你的性情與慾望。留心我們現在用慾望都常都較為負面,但是過去,不論是中國或是希臘文化中,慾望本質上是不壞的。放縱個人的慾望,任意妄為才是壞。

有沒有聽過魚與熊掌?原文是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孟子都識食,要熊掌不要魚!他以魚比喻生命,以熊掌比喻道義,當二者不能兼得,孟子說:捨生取義。

追求真理原來都是人的本性。盡性,就是我們人性中的善良的性情。我們是按照神的形象被造的,因此,也擁有像神一樣善良的性情。如果說心是神給我們的感動,性就是神給我們的慾望,正面又善良的動機與心願。

盡意就是三者中最簡單的,mind, dianoia,就是理性思想。

盡心、盡性、盡意,而申命記的版本還有盡力,就是我們身心靈全人全情都投入去愛神,那不就是去到盡!愛神,要愛得好盡。意思是,你日思夜想如何去愛神,就算是食飯,都以愛神的態度來食。猶太人對這節經文的回應,是把這節經文掛在額上,縫在衣領袖,記著這經文。這最多只是盡意,即花了腦筋去提醒自己去愛神,這明顯是不夠的。

二. 愛人:要愛人過於愛自己,要抵得諗不怕蝕底

除了愛神,主耶穌還提醒我們要愛人: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22:39)。基督徒在世生活,以愛神為首要,但其中的具體表現,就是愛人。你說你愛神,但家也不回,家人又怎看到你所愛的神?你說你愛神,但對人冷酷無情,對人無幫助對社會無貢獻,人家又怎會看到你的神?你說你愛神,但別人眼中的你只會愛自己,神在哪裡?耶穌引這經文來自利未記的律法:

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19:18)

或者我們還記得,主耶穌教我們愛仇敵。祂先指出,以色列人奉行完全平等的對待,就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你放導彈來,我炸你的老家,禮尚往來。中國人更甚,止息干戈的方法是斬草除根。但主耶穌不這樣教導,祂教導愛仇離,有仇但不可報!如果那些面對主耶穌的猶太人以為主耶穌教他們愛仇敵是很新的教導,那他們便不熟律法了。今日讀到這段教他們:不可報仇,還要愛人如己。

或許不是不熟讀律法,而是選擇性失憶、慣性盲點。明明叫你關門不要那麼大聲,偏偏次次關門都好似打雷一樣;明明叫你去完廁所放下廁板,次次都好似無聽過一樣;明明話要我車你去買東西請早預約,次次都當我係全職司機…

你說:你的本性是愛自己還是愛別人多些?你的本性是聽話還是不聽話?不要說以色列人,我們都慣性不聽話。神叫我們愛人如己,我想不用解釋你也會明白,只是會不會有行動而已。弟兄姊妹,愛人如己並不是隨便說說的一句話,而是主的命令,是僅次於愛神的命令,不要輕看這看似簡單的教訓。

三. 總結:人生使命就是愛

主耶穌這樣總結祂面對這律法師的挑戰: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22:40)

不要輕看這愛神與愛人的教訓,也是主的命令。這句話就如:如果你離世前只可以講一樣最重要的教訓,這是這兩節。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我想也很清楚吧!為何主說這是總綱?讓我們看看十誡:出20:1-17

以色列人整個民族的中心就在於他們的律法。他們律法的中心就在於摩西五經。五經的中心就是十誡。換句話講,要知道明白猶太人的律法,不要定要認識他目勒或其他的經典,讀識五經就可以了。五經太難了吧,不要緊,背熟十誡就可以了!也太難?不會吧!……

你知道十誡的中心是甚麼嗎?

當記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出20:8)

當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出20:12)

我們要盡心盡性盡意去愛神,全部都是對我們內在心靈的要求,如果你忘了盡甚麼怎樣解釋不要緊,守安息日。這是愛神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在你忙碌的生活中、疲乏的日子中、困擾憂傷的年日裡,劃出一定的時間,專注在神身上,這就是安息。學會尊重神、重視神,這是愛神的最重要表現。其他的愛神的誡命包括不可拜偶像,及日後以色列人的敬拜祭祀禮儀,其實都要由守安息日,尊重神出發。甚至今日教會所有活動內容,最終的目的,就是要人認識神、尊重神。

第五誡:當孝敬父母,主耶穌說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凡是第一都是重要的,否則你不要追求考第一、排第一。有多重要?我想你不用問孝敬父母有多重要吧!不過,放在十誡的第五誡,又是所有行事為人的誡命中的第一條,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人在世生活最基本對愛的要求。若說愛人,連自己的父母也不懂去愛,對其他人的愛,也只是很膚淺的愛。若不懂得愛父母,又怎懂得愛由母腹所出的自己?不懂愛自己又如何愛人如己?

是的,今日有很多不負責任的父母,不少人也成長於破碎的家庭,那些父母不可愛又怎叫我去愛?基督的救恩正在這裡,就是當我們不可愛,還作罪人時祂已愛我們,甚至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這就是愛。因此,當主耶穌說要愛人如己時,你要知道,首先要去愛那生你的父母。我不說養你,供書教學。單是你由父母而出,沒有他們沒有你,你就應該去愛他們。

摩西的律法都圍繞著這兩條誡命,就是愛神:盡你一切所能去愛神,但由守安息日,尊重神開始。愛人如己:甘於蝕抵吃虧,愛那不可愛的,但要先從愛父母出發。做到這兩樣,我肯定你將來見主面時,在天上有個好大的獎座留給你。

總結

今日的題目是始與終的使命。其實,神給我們在世的使命,不論在甚麼時代、甚麼文化,都是以愛神和愛人為核心。我要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活:愛神和愛人。教會要履行甚麼使命嗎?愛神和愛人!

我只有這生可以為神作戰。在我永恆的生命中,只有這段在世的日子是處於作戰狀態。一旦離開世界,我便會以榮耀的身體,到一個極為不同的境況。現在是我僅有的機會,我要竭盡全力打美好的仗。」[艾鐘妮Joni Eareckson Tada,引自海波斯《卓越領導格言》(香港:證主,2009)267頁]

那美好的仗,就是你在餘下的日子,如何愛神、如何愛人。

充滿困擾與困難的日子,正是基督徒活出真盼望的日子,為主作見證,除了口講,還有生活的態度,反映在你多愛神、多愛人的生活中。今日海地有許多難民,你如何回應?有時我們想得太多,消滅了神的感動,但要記著,愛神和愛人是祂的命令,我們只管去跟從。審判別人,是祂的責任!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0/03/08 英吋 馬太福音, 講章, 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