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ategory Archives: 宣教

宿命與使命

位於以色列,該撒利亞的羅馬劇場

位於以色列,該撒利亞的羅馬劇場

徒21:7-14

預言,確實吸引。透過預言能知道未來,及早預備,多好啊!我想這是很多人的心聲。不過,說預言的人是否準確?如何驗證事件發生與這預言有關?所謂的預言是來自神的啟示?人的推測?人的願望?這些都是很自然會出現的問題。作為基督徒很多時候都會看聖經的預言,並以一種宿命的心態來對待,或等待所說的事成就。

其實預這除了「預知」未來所發生的事以外,還有「警告」與「應許」的作用。舊約先知的預言,多警告當時違背律法而招致的惡果,但同時也應許將來的救恩。

讀到使徒保羅面對準確預言的反應,也許給我們啟示如何看預言。使徒行傳21章提到保羅完成第三次宣教旅程,從歐洲回到亞洲,剛進入以色列地,在凱撒利亞就遇上先知亞迦布:

他到了我們這裏,就拿保羅的腰帶,捆上自己的手腳,說:「聖靈這樣說:『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綁這腰帶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裏。』」(徒21:11)

相信當時無人喜歡聽這預言,但教會中人卻深信不疑。於是,按人的想法,可避則避。就算明知這若是來自神的啟示,也不會明知有陷阱都會去,這是人之常情。但教會與保羅的反應卻有所不同:

我們聽見這些話,就跟當地的人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於是保羅回答:「你們為甚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徒21:12-13)

明顯地,保羅沒有趨吉避凶的想法,也沒有說這是宿命,無奈地接受。使命大於宿命,被捆綁受審判,保羅不是沒有經驗,只是他知道為何落得如此下場,也知道是否值得。這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態度。

今日我們是否太信權威的「預言」而變得被動、無奈,甚至怨恨心灰?不論當前的政治與社會民生問題,或是地球資源與環保問題,甚至一間公司機構、教會社企所面對的問題,按專家分析,可能都很負面,沒有出路。若所有「專家」都告訴你,堅持原則與理想,只會失敗,你會如何面對?

若你沒有個人使命,只是人云亦云,犯不著付上代價跟別人的心意走。但若你有清楚的目標則作別論。另外,也得一提保羅的團隊,其實是了不起的團隊:

既然保羅不聽勸,我們就住了口,只說:「願主的旨意成就。」(徒21:14)

本來與保羅持不同意見,但最終接納異議,並願意共同承擔,這正是我們今日所缺乏的團隊。不聽勸的人,若他們願意承擔後果而不是推卸責任,而所堅持的又不違反真理,我們是否可以考慮像路加這批教會同工一樣,尊重對方的選擇?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5/10/10 英吋 苦難, 順服, 宣教, 使徒行傳

 

標籤: , , ,

「行道」的細節

阿貝爾山鳥瞰加利利

阿貝爾山鳥瞰加利利

太9:35-38

主耶穌在登山寶訓教導完畢,以「行道」作為整篇講論的總結。第8-9章就是祂具體地在加利利一帶,尤以迦伯農為祂的事工中心,行出所講論的道理,走遍各城各鄉醫治及教導人。9章總結的段落,強調的是主的憐憫,祂以愛來行出所講所信。進入第10章就是祂差遺門徒去「行道」。

這總結的段落,突出了「行道」的具體細節:

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他們的會堂裏教導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一大群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無助,如同羊沒有牧人一樣。於是他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要求莊稼的主差遣做工的人出去收他的莊稼。」( 太9:35-38)

馬太強調主耶穌就是猶太人所期待的彌賽亞,這段記錄了祂在加利利一帶猶太人的會堂中服侍,當然,祂沒有忽略邦人的需要(太8:5-13、28-34)。相對今日不少教會強調先處理好自家需要才做外展或支持宣教,主耶穌沒有那麼介懷哪個族群先、哪個群體後的問題。

若看這段經文的動詞,我們看到主耶穌的工作包括:教導、宣講及醫治。祂進入人群,教導同時也是糾正,期望帶來由思想到行為的改變。正因為在會堂為主,聽眾都對猶太傳統略懂一二,因此,糾正他們對律法及神的心意的理解佔了會堂服侍的大部份。從這角度看,今日教會的教導職事又如何?若教導是糾正,那宣講天國的福音,就是傳遞較新的信息,要求聽眾聆聽及接受。叫人悔改的道理,不是隔靴搔癢,而不到肉不講,這也正是今日在教會參與宣講職事者的反思,我們講的,是否聽了有益,但不聽也無損的道理?至於醫治,直接的理解是肉體的病,但引伸之義可以是社會的病,我們可以理解為救濟、社會服務,甚至爭取社會公義,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工。

原來總結主耶穌所行的道,包括教導、宣講及醫治,而動機卻是因為憐憫,即愛。沒有愛,一切的行動,都算不上服侍,不算事奉,不算見證。

而最後,當主耶穌看到這麼多人的需要時,向門徒發出呼喊,「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要求莊稼的主差遣做工的人出去收他的莊稼。」有點奇怪,門徒的主,不就正在向他們說話嗎?原來參與事奉者也許對主的呼喊有所同感,但不是埋怨,而是繼續向主求更多工人來參與我們的服侍。我們已投身在服侍中,按道理較其他旁觀者更清楚使命與需要,更容易分享主的感動。因此,求主多打發工入,是門徒的職責。

從這角度看,為所負責的工作,尋打更多同路人及接班人,是事奉者理所當然的責任。我們需要忠心的僕人,但若忠心的僕人只埋首自己做好自己「份工」,那仍未算完全忠於主所托。

「行道」是不分種族,並以教導、宣講及醫治為己任,在靈魂、精神與肉體上全面地幫助有需要的人。並且要忠心完成使命,並不是做好自己份工,還需要吸引同行者,建立接班人!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4/12/31 英吋 領袖, 馬太福音, 僕人, 宣教, 事奉

 

標籤: , , ,

微小但舉足輕重的行動

約1:40-42

表面看似微不足道,但原來小小的行動,或許只是一句說話、一個眼神、一聲問候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別人的影響力,不論正面或負面,有些時候是不經意地發出的影響力。

聽了約翰的話而跟從耶穌的那兩個人,其中一個是西門.彼得的弟弟安得烈。他先找到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翻出來就是基督。)於是安得烈領西門去見耶穌。耶穌看着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磯法」翻出來就是彼得。)(約1:40-42)

福音書提到安得烈的經文不多,算是耶穌門徒的一個,就如今日電視電影的三、四線演員。有人認識,但卻不出名,也沒甚麼特別。就算在人眼中不甚突出,但若願意被神使用,也能產生不一樣的影響力。

安德烈做了一件改變人類歷史的事,就帶領自己的哥哥西門,即彼得去認識主耶穌。彼得便蒙揀選,成為未來教會的領袖。

我們也許沒有想到自己一個小行動會帶來甚麼結果。葛培理和白立德的主日學老師沒有想到他的主日學課堂會教出兩立廿世紀出色的佈道家。戴德生的祖父也沒有想到自己為中國福音需要的禱告帶來的結果是由他的孫子所創立的內地會來實現,數以萬計的中國人因內地會的事工得到救恩。

還有不少人因著發出一句邀請,整個家庭歸主、一句安慰話停止了一個人的自殺念頭……

不要輕看自己一個微小的行動或說話,它的威力可能遠超你的想像。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9/24 英吋 生命更新, 約翰福音, 宣教, 新約人物

 

標籤: ,

一人一國的呼召

創12:1-4a

我們的信仰,既是個人的也是族群的。

我們理解呼召,很多時都很個人化、內在化。其實呼召是甚麼?就是提醒一個人的存在並不是為個人,而是活出使命造福社群。前者是個成邁向成熟的必走之路,後者卻是包括直接及間接傳福音的使命。 Chris Wright在他的鉅著The Mission of God(IVP: 2006)中重新定義神給人的使命,包括治理大地及活出神的形象等,範圍遠遠超出傳福音及建立教會。因此,神給人的呼召,有直接傳福音叫人悔改得生的,也有在全地上維護神的創造等。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12:1-4a)

神給亞伯蘭的呼召,本質上就是一人一國的呼召。一個人代表了一個國族,他個人領受的福氣並不是為個人,而是整個民族。再進一步看,神透過這以色列民族,賜福給全地所有人。神要讓亞伯蘭成為大國,就是把他的境界擴張到個人難以想像與計劃的地步,這個又大又可能的遠象,就是異象。

我們看呼召,是否都只看自己的需要?但神又如何看我們?

神給我們的使命是超呼想像的。神不是不看我們個人的需要,事實上,神比我們更清楚我們自己的真實需要。活著卻活得沒有意義與價值,人與禽獸的分別不會太大。活出使命人生,比起只為餬口營營役役來得更有意義。神給予亞伯蘭的就是活著的意義,並且是跨越不同世代的。

我們今日對這國族的理解卻又不是地上的國家民族,而是天國子民。 神最後是透過亞伯拉罕這個人影響近東一些民族,最後更是藉這個民族來祝福普世所有民族。他當日不會太明白神到底在說甚麼,但可以肯定的是,亞伯蘭回禮給神的,就是順服。今天,我又領受了甚麼呼召,又以甚麼作回禮?

當然,神最後是透過這個民族來祝福普世所有民族,這是無限光榮的宣教使命。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6/11 英吋 舊約人物, 順服, 創世記, 宣教

 

標籤: , , ,

理想的敬拜

約翰在孤島的山上看見異象,以單純的心看到古往今來的聖徒同來聚集敬拜,我們又可否以這心態每週投入敬拜?


啟4:4、8

敬拜在苦難發生,也在群體中發生。我沒有否定個人敬拜的重要,只是在啟示錄中的敬拜卻是古往今來聖賢的共同活動。

寶座的周圍又有二十四個座位,上面坐着二十四位長老,身穿白衣,頭上戴着金冠冕。(啟4:4)

二十四位長老,一般被解釋為舊約以色列的十二支派和十二使徒,分別代表舊約的選民和新約時代被差出去的使者,新全人類。舊約的選民先蒙揀選,基督也由他們而出。新約的十二使徒就是領受主基督使命而把救恩傳給萬邦的使者,他們同時選民又是使者。因此,二十四位長老便代表了古往今來全人類。

天上的敬拜是古往今來全人類的集體敬拜,也是理想的敬拜。不同種族、不同背景、不同年代的人走在一起,共同地以敬拜神為目的,別無私心。

今日我們的敬拜又怎樣?形式有多討神喜悅?主席的說話有多重要?詩歌種類有多關鍵?

還是,我們的心朝向誰最重要?在聖壇的十字架前,人的爭鬧又算是甚麼?

四個活物各有六個翅膀,遍體內外都長滿了眼睛。他們晝夜不住地說:
「聖哉!聖哉!聖哉!
主—全能的神;
昔在、今在、以後永在!」(啟4:8)

要記住,天上的眾天使和古往今來的眾聖徒在每次敬拜中都與我們一起,我們應放下自己,全身全心投入這跨越時空與世代的敬拜。當地上在唱頌歌時,天使同時也在頌讚這位獨一的真神。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12/15 英吋 聖地團, 啟示錄, 宣教, 教會

 

標籤: , ,

奉主的名…..做甚麼?

座落於以弗所聖約翰教堂及亞底米女神廟遺址之間的爾撒清真寺,爾撒即耶穌。看著這三個宗教建築,就只有這座清真寺不是遺址,認真諷刺。


太7:21-23

今日的以弗所位於土耳其境內,在聖約翰教堂的遺址旁邊建造了一座清真寺,這清真寺的名字是爾撒清真寺。爾撒是甚麼?就是穆斯林對耶穌的呼。這清真寺就是耶穌清真寺!

這一點也不奇怪,基督教是排他的,因為基督教只相信一位真神。但其他大部份的宗教都比較兼容,伊斯蘭教跟猶太教一樣信奉獨一真神,同樣都只接受耶穌是先知中的一位,在他們眼中,耶穌不是神,因此穆斯林可以接受以耶穌的名字建寺。

我不反對兼容,但兼容是有底線的。甚麼都兼容,最後便甚麼都不是,只像垃圾桶一樣甚麼都收集。信仰代表一種堅持,可以是信念的堅持,也可以是對神明的堅持。堅持所信便是有所執著,執著便不會妥協。這裡關鍵的是底線和原則是甚麼,甚麼不必堅持,甚麼必不放棄。

這裡沒有肩幅談宗教對話,只談主耶穌的提醒:

「不是每一個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都能進天國;惟有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進去。 在那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 我要向他們宣告:『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給我走開!』」(太7:21-23)

奉主的名,誰都可以。認識及接受耶穌這個人物,別的宗教信仰也接受。我們基督徒所不同的,是相信祂是神的兒子,除祂以外別無拯救。同時,我們的生活要按祂的教導而活,就是遵行天父旨意地生活。

我們是奉主的名去生活、去愛、去事奉,並不是奉主的名去混飯吃。歷來,不少人奉主的名聚會,但生活卻一團糟,沒有活出主的樣式而只有敗壞基督的名聲,今日我們見到不少人縱然相信有神存在,甚至相信基督是唯一拯救,但卻礙於基督徒的反見證而不去教會。

為此,我們都當悔改!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11/17 英吋 聖地團, 馬太福音, 宣教, 教會

 

標籤: , , ,

以生命作教導

曾是世界第三大的以弗所圖書館,內裹竟有一通往紅燈區的地道。


徒20:29-35

作教導的,不止在傳授知識,還得投入百分百的感情,甚至以生命作為最有力教導的媒介。

保羅在以弗所三年之久,在他完成為二次宣教旅程之際,特地請以弗所教會的領袖來到米利都,跟他們話別。在使徒行傳中,就這一段記載了保羅離開宣教工場期間的交託與吩咐。

我知道,在我離開以後必有兇暴的豺狼進入你們中間,不顧惜羊羣。 就是你們中間也必有人起來,說悖謬的話,要引誘門徒跟從他們。 所以你們要警醒,記念我三年之久,晝夜不斷地流淚勸戒你們各人。(徒20:29-31)

歷來教會最大的困擾多是內部的。外在的逼迫並不會破壞教會的屬靈成長,只有內部的問題才會讓教會失去為主作見證的能力。初期教會面對逼迫不斷,但教會卻越加興旺。但當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教會便開始腐敗。

到底以弗所教會面對甚麼處境?保羅有沒有跨張教會面對的危機?保羅真的晝夜不斷地為教會流淚嗎?

當我們了解多一點保羅時代的以弗所,我們便知道他沒有跨張。當時的以弗所是個經濟繁榮的港口,是小亞細亞來往歐洲商旅的必經港口之一,當時的經濟繁榮,加上希臘的宗教文化,以弗所可被稱為淫亂之城。

以弗所的圖書館可說是當時世上第三大的圖書館,藏書量謹次於埃及亞歷山大的圖書館。另一方面,考古學家發現的眾多雕塑,其中以女性的乳房佔了很大的比例,這跟當地敬拜亞底米女神有關,因為他們相信亞底米女神會保守土地的出產,女性的乳房就代表了生產力的旺盛。除此以外,不少當時流行的慶節,也跟異教及淫亂行為相關。

由此可見,當時以弗所教會面對的,除了傳福音的責任外,還要面對防止異教與文化入侵的危險。三年之久,保羅不斷教導,也不斷與教會長老一同反思如何面對異文化的入侵,可以想像,保羅所言非虛。

現在我把你們交託給神和他恩惠的道;這道能建立你們,使你們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徒20:32)

我凡事給你們作榜樣,叫你們知道應當這樣勞苦,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徒20:325)

保羅為教會奠定良好的基礎,又以身作側成為榜樣,這便是以生命作教導的示範。今日教會,更需要這種領導的榜樣。

 
 

標籤: , , ,

引起革命的信仰

這是以弗所人聚集的地方,也許當日騷亂集會的人就在這裡要求把基督徒趕走。


徒19:28-41

保羅在以弗所面對的是敬拜亞底米女神的群眾以及靠亞底米發財的商人。換句話說,傳福音與宣教工作,遇上既得利益者的反對及遇上困難也不足為怪。

保羅在以弗所傳道,就算不是空前成功,也顯然導至一定的群眾願意跟從主耶穌而不再「進貢」亞底米。那些既得利益者對著保羅及其他基督徒帶來的威協,也不手軟:

眾人聽見,就怒氣沖沖,喊着說:「大哉,以弗所人的亞底米!」 於是滿城都騷動起來。眾人抓住與保羅同行的馬其頓人該猶和亞里達古,齊心衝進劇場。(徒19:28-29)

滿城都騷動動起來,這可不簡單。從以弗所的劇場大小便可得知當時的人口有多少。以弗所這大劇場,一共有25,000個座位,是小亞細亞中最大的一個劇場,比香港的紅館還要大。但按考古的資料,這劇場由公元41年開始興建,至117年才完成,因此,保羅在以弗所時期,這裡還在興建中,並不像我們今日見到之大。

但不管怎樣,這次騷動引起的影響相當大。保羅同行的人要他不要出去與反對者對話,而最後要城中書記出來安撫群眾,經過數小時的騷動後他們才散去。那些既得利益者能引動這麼多人反對保羅及基督教,因為城裡大多數人信奉亞底米女神,顯然與反對偶像崇拜的基督教不協調。事實上,二者難以並存,信奉基督的就不拜偶像,連偶像的裝飾的不會購買。

今日我們的教會生活是否也太舒適?我不是說一定要經歴困難才算是屬靈或熱心,但面對今日這不信的世代,我們若真正活出信仰的價值,無理由仍能與社會的價值協調,和睦共處,對嗎?面對世俗的價值及流行文化,若「無所謂」即是妥協,妥協便帶來安逸的生活,那我們今日的安舒,是否也可以用這邏輯來理解?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11/14 英吋 聖地團, 宣教, 使徒行傳

 

標籤: , , ,

革命性的改變

曾被視為世界七大奇觀的亞底米神廟,如今只留下幾根柱子,昔日如何輝煌的日子,如今只殘餘廢墟亂石。我們若不堅持所信,最後也不會為下一代存留甚麼有價值的東西。

徒19:23-27

靠宗教養生的人,古往今來大不乏人。基督教之所以不受異地主流社會歡迎,除了帶來新的信仰與價值觀,以及直斥人非之外,同時也斷了別人的財路。換個角度看,若宣教工作做得好,當地引起的混亂也會隨著增加。

保羅在以弗所期間,天天向人傳福音,並且也有神蹟奇事隨著,信主的人自然不少。伴隨著這「成功」的,就是更大的挑戰。

有一個銀匠,名叫底米丟,是製造亞底米神銀龕的,他使從事這手藝的人生意發達。 他聚集他們和同行的工人,說:「諸位,你們知道我們是倚靠這生意發財的。 你們看到,也聽見這保羅不但在以弗所,也幾乎在亞細亞全地,引誘迷惑了許多人,說:『人手所做的不是神明。』 這樣,不僅我們這行業陷入被藐視的危險,就是大女神亞底米的廟也要被人輕看,連亞細亞全地和普天下所敬拜的女神的威望也受損害了。」(徒19:24-27)

亞底米女神是以弗所的守護神,在以弗所古城到處都可以找到這位希臘女神的踪影。她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孿生妹妹,若哥哥守護了哥林多城,妹妹就守護了對岸的以弗所。保羅的宣教越是成功,靠亞底米女神發財的人越受影響。這些商販對保羅及基督教的指控主要為兩方面:

一是行業受損,二是亞底米女神的地位受損。前者是真實利益所在,後者卻是扇動群眾的慣常說法。

福音為人帶來生命改變,除了聖靈的工作讓人知罪外,還帶來價值觀的改變。當一群人的共同價值被改變後,社會的道德水平也被提升了。若某個地區有大規模的悔改現像出現,即有大量的人信主,但同時卻沒有為社會文化帶來衝擊與改變,這信仰群體便要認真檢討,所信的到底是甚麼。

基督教信仰不但為信徒帶來革命性的心靈改變,也為他們的行為與價值觀注入新的原素。保羅在不少希臘城鎮都帶來騷動,我們又如何?信主的與不信主的如果完全沒有分別,基督徒若凡事不加思索地和應不信者所倡議的,如這些倡議跟我們的信仰有所衝突仍沒有反應,我很懷疑他們所信的到底是誰。

基督徒若在社會上只屬少數,在公共領域的發言也許會不被重視,然而,至少有兩件事可做,一是在教會內持守來自聖經的原則與立場,二是仍要找機會在社會上公開立場。這就是十字架的道路,明知有反對,要付上代價也得堅持。

曾是世界七大奇蹟的亞底米神廟,早已被拆遷到博物館內,現時的遺址只留下幾條石柱。而基督教卻不斷廣傳,這說明甚麼?

堅持所信,持守基督教信仰的價值觀,至終必然得勝!

 
1 則留言

發文者為 於 2011/11/10 英吋 生命更新, 聖地團, 宣教, 教會, 使徒行傳

 

標籤: , , ,

滿天神佛

這是希臘其中一個女神:Nike,是勝利之神,代表成功。我們所追求的,是成功,還是神自己?

徒19:11-17

保羅在以弗所的宣教事工算是很成功。不過,從另一面看,也看到這個希臘港口對宗教的渴望到了一個很胡鬧的地步,只可以再一次講,希臘文化滿天神佛,表面上著重理性的認知,實際上卻非常迷信。

那時,有幾個巡迴各處念咒趕鬼的猶太人,擅自利用主耶穌的名,向那些被邪靈所附的人說:「我奉保羅所傳的耶穌命令你們出來!」 做這事的是猶太祭司長士基瓦的七個兒子。(徒19:13-14)

看到保羅行神蹟,有些猶太人也學保羅行神蹟,不但不成功,反而鬧出了笑話。這是可笑又可悲,這些人竟是祭司的兒子!本來一個又敬虔又行律法的民族,在祭司家族中竟出了神棍!

但邪靈回答他們:「耶穌我知道,保羅我也認識,你們卻是誰呢?」 被邪靈所附的人就撲到他們身上,制伏他們,勝過他們,使他們赤着身子,受了傷,從那房子裏逃出去了。 凡住在以弗所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臘人,都知道這件事,也都懼怕;主耶穌的名從此就更被尊為大了。(徒19:15-17)

希臘人看到這些人的下場,同時也看到主耶穌的名帶來的「威力」,他們都崇敬主的名。話雖如此,希臘人敬畏鬼神,但不代表他們會忠心地相信獨一的神。到了老約翰寫啟示錄之時,教會已不及保羅時期的忠心與興旺。

事實上,因為神帶來「成功」才相信的人,所追求的是成功而不是神;因為神帶來「順境」才相信的人,所追求的是順境而不是神。同樣,因相信神會帶來生意順利的,所追求的是財富,也不是神。

我們的信仰,又在追求甚麼?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11/09 英吋 聖地團, 宣教, 使徒行傳, 信心

 

標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