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ategory Archives: 馬可福音

這是甚麼組合

 

washing-feet-jesus太10:1-4(可3:13-19;路6:12-16)

道不同不相為謀,你認同嗎?當然,不同很難合作。

我認識兩個弟兄,一個快,一個慢;一個有紀律,一個從來都無計劃;一個cool,一個對人熱情熱誠;一個說五分鐘就到目的地,另一個講就五分鐘實際就半個鐘。這樣的兩個人,如何合作?你可能說,南轅北轍,好難合作。

如果這兩位,是一對夫婦又如何?我們會看為火星撞地球,還是一個凹一個凸?不同是好是壞,在乎你怎看,在乎你是否愛對方。

從主耶穌揀選門徒,看看神組合的事奉隊伍,有何特別之處。

神揀選了不太聰明的人

主耶穌在世上揀選了一支特別的隊伍,一支神奇隊伍。第一個特點,祂所選的人不像美軍的海軍陸戰隊,精英中的精英,一樣大隻、一樣髮型、一樣精明。不,他們都是不太聰明醒目的人。

奇怪?主耶穌呼召門徒有沒有考試?問心事?修學分?名牌神學院?碩士為最低要求?一定要性格開朗?十年經驗?

沒有。祂如何揀選門徒?

「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太10:1)

「在那些日子,耶穌出去,上山祈禱,整夜向上帝禱告。到了天亮,他叫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路6:12-13)

沒有特別說明原因,路加說耶穌上山通宵祈禱後按著神的心意來說的,不是能力、學歷或經歷。按福音書的記載,主耶穌對門徒要求只有兩個:忠心及計算代價。這都不是能力、學歷或經歷的要求。

「耶穌上了山,把自己所要的人召來」(可3:13)

這些主耶穌所要的人,其實都不甚聰明。耶穌講道之後,不明白祂話語的,都是這十二個被召的人。使徒行傳第一章又提到門徒的提問,顯然他們仍未明白主的心意。

看看他們的性格:衝動的彼得、暴躁的約翰、死不悔改的猶大、懷疑論者多馬,沒有一個可以被稱得上是出類拔萃的人。

今日,同樣,神揀選我們,都不一定是出類拔萃的人,以為自己有甚麼本事的人,他們是表現自己的本事,而不是被神所用。教會,或者任何一個團隊,各人都以為自己最有本事,就越難合作,更不要說合一。要知道,神凡事都能,祂用不著有本事的人,祂召你和我,召這些門徒,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給我們機會服侍祂,參與祂已開始的工作,讓我們有機會去活出人生目的,去榮耀祂。

我們會留心要做這要做哪,但可能要多問一個問題:為甚麼是我?祂要我學甚麼?保羅說:

弟兄們哪,想一想你們的蒙召,按着人的觀點,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地位的也不多。但是,上帝揀選了世上愚拙的,為了使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為了使強壯的羞愧。(林前1:26-27)

我不是說神不揀選有能力的人,但祂不會使用那些自以為有能力的人,那是驕傲的人。保羅反過來,那些看自己有所限制的人,保羅說視自己為軟弱的人,神會大大使用,因此: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耀自己的軟弱,好使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9)

被召的人,是甘心服侍上的人,因此,也理應樂見主的名顯為大,而不是自己。我們也許沒甚麼本事,但他日見主面時,祂會問我們用了祂給我們的恩賜做甚麼,如何對待祂賜給我們一起同工的人。

神揀選了不同的人

事實上,神所揀選的人,有時我們以為只揀選有能力的一個人,但其實很多時候都不止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他們不但是不太聰明的人,也是各有不同的人。除了漁夫彼得和他的兄弟外,還有:

腓力和巴多羅買(約翰),多馬和稅吏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 達太,激進黨的西門,還有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太10:3-4)

不同背景的人,可以組成一個奇妙的組合。有多奇妙?稅吏馬太就是今日的建制派,在政府內工作;激進黨或𡚒銳黨就是今日的激進派,反政府的,但主耶穌卻能使他們同枱食飯,一起履行使命。

因為不同, 我們容易有衝突 ,也因為不同,所以需要協調。如果說,一個理想的團隊是沒有衝突的,這是謊話。在教會生活也一樣,神組合我們這些不同的人,就是要建立基督的身體,不同的人做不同的服侍,教會才能面對廣大不同的受眾。

耶穌呼召十二使徒,他們是第一批領袖,他們的不同主要不在於能力上的不同,主要還是告訴我們,神用不同的人。下午我們會討論保羅給教會的書信,他的信不是只給領袖、教牧看,還有家長、老闆、工人。

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除了看自己過大,另一原因就是我們的不同。再進一步說,我們期望別人就算不與自己一樣,也與自己心裡面的模樣/期望相似。你看到一個人奇異的行為,若在你的預計之內,總比意料之外來得舒服。

合一,是在原則、遠象、方向,而不是方法、做法、習慣。做事方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你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別人跟你不一樣的方法可能更好。

神教導這些人彼此相愛

要知道衝突的出現,很多時候,是不接受別人的一套,堅持自己的一套。最大的難題,是沒有愛。而基督教與別不同的地方,或基督教之所以是基督教,是愛。

福音書強調的是主耶穌道成肉身走上十字架的愛,保羅書信強調教會以愛建立,又要彼此相愛。約翰書信更重點提出愛是教會的標記。

由於人犯了罪,把愛埋葬,因此主耶穌親自來到人間,示範何謂愛。因此主揀選門徒不是接受特種部隊的訓練,而是透過與他們同在同住,讓他們經驗愛。

「於是他設立十二個人,又稱他們為使徒,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可3:14)

為甚麼?同吃同喝同生活,會有甚麼事發生?夫妻生活也許是最明顯的例子,經過若干年的「摔交」才能活得和諧。主耶穌揀選門徒,不是請他們到班房一齊上課,也不是個別指導,而是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吵鬧與被鬧、爭論誰為大,然後示範為門徒洗腳–當時只有僕人為主人洗腳,沒有老師為學生洗腳。主示範後,要他們彼此洗腳。

建制派(稅吏馬太)與激進派(𡚒銳黨猶大)一起,彼此洗腳是何等美的見證!主耶穌示範了,教導了,祂的門徒實行了,我們又怎樣?

你可能會問,為何他們可以做到切實彼此相愛?這樣的一個組合,並不是為了自我感覺良好。當我們沒有目標時,當然彼此挑剔,有了目標,就能為了目標與使命,而彼此相愛。

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給他們權柄,能驅趕污靈和醫治各樣的疾病。(太10:1)

於是他設立十二個人,又稱他們為使徒,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可3:14-15)

也許今日我們要想想,教會內的紛爭,工作上的人事問題,是否因為我們太內聚,沒有目楆與使命感所致?

 

標籤: , , , , ,

真門徒,有所為

以色列大屠殺紀念館的雕塑,左手面手拿著倒轉的燭台,代表神的聖殿已被染汚。

摩7:7-15、可6:14-29

耶穌時代的巴勒斯坦,是一個看似自由但卻沒有真自由的地區。羅馬政府透過主要人事任命來操控被統治的地區,今日我們會稱呼當時的羅馬政府為阿爺!而當時的巴勒斯坦特區政府在政治及宗教上充斥著一群真小人,以似是而非的道理管治這片土地。

可6:14-29提到耶穌行神蹟,名聲傳開了,傳到當時的特區首長希律安提帕的耳中。這個希律因為被外父打敗,於是休了他的妻,但卻取了他兄弟腓力的妻,這是不合摩西律法(利18:16)的。希律常自稱是猶太人,因此也受猶太人的律法約束,只是,他按自己的喜好多於神的律法。

其實今日也一樣,表面上講法律程序,但實際上卻是無法無天。今日我們需要具備誠信的領袖話,或許我們不可以放下或改變對誠信領袖的期望與要求。我們需要更多像施洗約翰一樣的先知。

我們在這裡看到一個很強列的對比,一個沒有誠信的領袖vs一個為公義而犧牲的領袖,後者就是我這裡所講的真門徒。有三個強烈的對比:

一.以私慾作決定vs以真理作決定

原來,希律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的緣故,派人去抓了約翰,把他綁了在監獄裏,因為希律已經娶了那婦人。約翰曾對希律說:「你佔有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法的。」(可6:17-18)

希律不守律法,道德上犯了罪,憑一己私慾而任意妄為。人以為有權就可以任意妄為,濫用公幣、講大話、亂作調查報告癲倒黑白。本來,約翰傳講天國的福音就算,大可不理會這荒淫的希律,但按著良心、按著律法、按著召命,他要為公義發聲,指出當權者的不義。這是以真理作決定!

一把道德的聲音在內裡呼換著,我想,你也常常聽到一些叫你做或不做的聲音,這是內裡的爭札,也叫聖靈的感動。愛自己便自然按私慾而行,愛真理便自然追求神的標準,並按祂的標準而作每個決定。

二.活在恐懼中vs活在使命中

以私慾作決定,最後必活在恐懼中,愛自己便容易怕失去已有的,這種怕便成為恐懼;相反,若以神的話,活在神的使命中,知道自己擁有的不再屬自己便不怕失去。聖靈時劇的提醒幫助我們作決定,就是活在神的召命中,一無所懼。

你轉工是按個人喜好,還是經禱告後作的決定?選科?選配偶?甚至去旅行都可以!你既相信神,又不斷向祂禱告,也應相信祂會為你預備最好。

恐懼可以使一個非常聰明的人變得愚笨!

希律聽見卻說:「是我所斬的約翰,他復活了。」(可6:16)

活在犯罪的陰影下,是最無安全感的。這一點,舉一個例便明白:若我生得後生,個子不高,且經常有人誤會我為學生,於是我請個中學生拿著學生証幫我買戲飛,入場的時候戰戰兢兢,遇有人行過就怕有人查飛。又或者,無買飛答輕鐵,一樣!這是必需品嗎?不是,是私慾驅動的結果!

給人查出家中有潛見便胡亂找借口開脫便越描越黑,不是活在恐懼中便是活在謊言中。

三.看人的面子vs看神的心意

再詳細看這故事,發現希律本來想保護約翰,也許他把約翰關起來也不是他的心意,而是他所愛的那個女人:

於是希羅底懷恨他,想要殺他,只是不能。因為希律怕約翰,知道他是義人,是聖人,所以就保護他,雖然聽了他的講論十分困惑,仍然樂意聽他。(可6:19-20)

但是,在希律的抉擇中,面子比真理更重要。愛自己,看重自己在人前的表現與地位,一切的關係其實都用來建立自己的王國。

21 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擺設宴席,請了大臣、千夫長和加利利的領袖。

22 他的女兒希羅底進來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很高興。王就對女孩說:「無論你要甚麼,向我求,我都會給你」;

23 又對她多次起誓說:「無論你向我求甚麼,就是我國家的一半,我也會給你。」

24 她就出去對她母親說:「我該求甚麼呢?」她母親說:「施洗約翰的頭。」

25 她就急忙進去見王,求他說:「我願王立刻把施洗約翰的頭放在盤子裏給我。」

26 王就很憂愁,然而因他所發的誓,又因同席的人,不願食言,

27 就立刻派一個衛兵,吩咐拿約翰的頭來。衛兵就去,在監獄裏斬了約翰,

28 把頭放在盤子裏,拿來給那女孩,她就給她母親。

簡言之,真門徒不為己而活。公義是其中一個真門徒的生活法則

你的抉擇又怎樣?看別人喜歡與否?還是看神?

其實,公義的法則,不只是像約翰這種指正權貴的不義,是平常的人像你和我一樣可以從生活中實踐公義的法則。

先知阿摩司是一個農民,被呼召去為公義發聲,他的觀點主要還是針對社會上經濟上的不公平。用今日香港的處境來說,就是反對地產霸權、反壟斷!

神呼召我們成為真門徒並不是提出一個我們達不到的要求,而是讓我們從生活實際處境中出發,孫中山起革命,不止是他一人可以做到,還有無數的跟隨者支持他。有捐錢的,有默默支持的。

去到以色列,有機會參觀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我得到一個啟示。

沉默帶來600萬無辜的犧牲、沉默帶來第二次世界大

今日,我不知道神感動你為甚麼發聲,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不要看到不義之事但仍選擇沉默。至少,我們知道今日的香港是個日漸成熟的公民社會,大家都懂得去爭取權益,而對領袖的要求也日漸提高。慢慢,透過傳媒的揭發,我們看到一個又一個醜陋的謊言被揭露。大家記著謊言是撒旦的特徵,不要沉默!

我不求我們每一個都成為施洗約翰,但至少學習成為主耶穌真正的門徒,不為自己而活才是真門徒,在談高言大志之前,先由我們的生活小節著眼!

 

標籤: , ,

受洗與得救

可16:16-18

到底洗禮才得救,還是信就得救?還是跟保羅所說:心裡相信口裡承認便稱得上是基督徒,便是得救?

不同宗派的教導有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但大前提卻不能錯,就是得救與否不是我們做了甚麼行動,包括洗禮與否,而是主百分百的工作。主成就救恩的意思,就是祂做了一切所需做的,來為我們預備救恩。包括受苦、受死與復活。而人的「工作」便只是接受,接受與否不是決定我們得救與否的關鍵,因為得救與否不在於我們意志與行動上的接受,而是祂的行動。我們接受救恩,不論是決志還是洗禮,首要是我們「知道」主所做的;接著便是「接受」這現實,就是主的作為與我有關,接受自己是罪人需要主的救恩。這「接受」便是「信」。

若要把「知道」、「接受」與「信」視作心志上的行動,也是可以的。但不論你有沒有這些心志上的行動,救恩已經預備好了,又成就了。你個人的回應,只是延續這已預備好了的救恩,把祂與工作與你的生命連繫上,產生關係。

看馬可怎麼說:

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可16:16)

信與受洗,一個是內在的決定(信),一個是外顯給別人看到的行為(洗)。即是同一件事的兩個角度。若真的相信主的救恩,受洗便是可見的行動,表現出你的信。沒有行動的信是假的,而信並不只是個人內在的思考問題,還是一個群體性的問題,因此需要以受洗的行動來完成。

信的人必有神蹟隨著他們,就是奉我的名趕鬼;說新方言;手能拿蛇;若喝了甚麼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16:17-18)

信的實質還有具體表現。這與馬可對神蹟奇事的理解相當一致,就是信的人才可得見神蹟異能。主行異能與否,今日看到聖靈的神蹟與否,全在於我們是否相信這是神主權的彰顯,是否預備好「觀看」神蹟奇事,以致成為見證祂的工具。

若我們認為生命的改變是一個神蹟,得救是一個神蹟,這便更充份印證得救不是基於我們的行動,全然是主的工作;但信心可開啟我們看到、經歷到神蹟發生的媒界。包括行為表現的信便是我們經歷救恩的金匙。

 
3 則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8/10/01 英吋 馬可福音, 信心

 

建立與傳承

可16:15-20

我們理解為大使命的經文,主要是引用馬太福音28章18-20節那一段,因為夠全面。這裡想分享的,是主如何透過差遣門徒履行大使命來建立他們。

他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16:15)

主耶穌和他們說完了話,後來被接到天上,坐在上帝的右邊。(16:19)

我相信由主呼召他們那一刻開始已預備了這一日,預備了他們有一日與主分離,並承擔這福音的使命。我相信,老師不離開,門徒是不能有效地成長,會長期倚賴老師為他們解決問題。

由終點開始去計劃如何訓練領袖,也是一個好的選擇。因為知道我們要成為一個怎樣的領袖、要知道面對一個怎樣的未來,那便更具體地擬定訓練計劃,這計劃的每一部份都是實際有用的。

第三方面,就是早知老師會離開,領袖的接班預備工作便早早開始。

因此,若要從主耶穌身上學習領袖的建立與傳承,便要由自己離開這群體作出發點。祂讓門徒經歷所需的成與敗,探刻地學習與體會那必需的原則與信領,也給予空間去實踐所學的。到了離開的時候,也給予使命、方向與目標,好叫他們知道應作甚麼。

門徒看到主的受死與活復後,仍未「自動」地提昇他們事奉的方向與動力。就算多次顯現,他們仍不知應有甚麼可作,這才出現在約翰福音他們回去打魚這一幕。直到主吩咐他們履行大使命,他們才如重生一樣,直奔工場。因此,具體目標與方向,是領袖傳承的必要條件。

今日不論教會或機構,都嚴重地忽略領袖傳承的預備,我們真的要好好從主的身上學習。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8/09/30 英吋 領袖, 馬可福音

 

大驚奇

可16:1-13

讀到關於主耶穌復活的敘述,過去只會從敘事的內容來理解,但John Maxwell提醒我們可以從當時見證人的角度來感受這事件。他以驚奇來描述他的的反應,這是很合理又合宜的。

作為目擊者應該感到驚奇,因為他們沒有預計祂所講的三日復活真的會發生:

過了安息日,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並撒羅米,買了香膏要去膏耶穌的身體。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陽的時候,他們來到墳墓那裏,彼此說:「誰給我們把石頭從墓門滾開呢?」(可16:1-3)

這些婦女沒有想到主會/已離開墳墓,因此為到石頭移開感到驚奇。他們不單驚奇,馬可還用「驚恐」來描述他們:

他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袍,就甚驚恐。(可16:5)

他們沒有預算主不在那裡,其他福音書還記載他們詢問少年人主的屍身被移到甚麼地方。當少年人說主已經復活,他們的反應是非常害怕:

他們就出來,從墳墓那裏逃跑,又發抖又驚奇,甚麼也不告訴人,因為他們害怕。(16:8)

顯然,他們仍未完全接受這少年人所講的,因為仍害怕得不敢告訴人家他們所見所聞。然而,其他的人也是一樣:

他們就去告訴其餘的門徒;其餘的門徒也是不信。(16:13)

他們驚奇,因為沒有想到主真的會復活,以自己的經驗、理性來限制我們的信心。

我們的信仰有時是否變得太平淡?這平淡是否因為缺乏對主的應許完全的信靠?生命需要經歷、驚險與驚奇。經歷神,又面對事奉與試探的驚險,再加上看到主行大奇事帶來的驚奇,這才是精彩的人生。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8/09/29 英吋 馬可福音

 

經歷失敗

可14:27-41

經歷失敗應該是領袖訓練的課程範圍之一,經過失敗的考驗才能成為真正的領袖。主耶穌把這寶貴一課,留到建立門徒的課程中最後一課。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跌倒了,因為經上記著說:『我要擊打牧人,羊就分散了。』」(可14:27)

這是不爭的事實,是真理的一部份。越是偉大的領袖,越要深刻地經歷挫敗帶來的教訓。也許因為這個原因,當門徒聽到主這樣說的時候,都紛紛表示效忠。作為領袖中的領袖,彼得當然講得最大聲,看他們的對話:

彼得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
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夜裏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
彼得卻極力的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
眾門徒都是這樣說。(14:29-31)

多麼大義澟然。

不過,轉過頭來便被罵了,接著便是馬可筆下,主耶穌第四次帶著彼得、雅各與約翰同去。這次要求他們儆醒禱告,但是他們卻敵不過睡魔。說到可以為主而死,但卻連為主儆醒也做不到。

當然,我們知道每一個人的成長是一個過程,今天彼得他們連儆醒也做不到,但日後他們卻能為主殉道。因此我們要學會一方面不能把人看偏,他/她今日未成大器,誰知他日不會成龍成鳳!另一方面我們也應以這角度看自己和失敗。主能點石成金,我們也會成為主可以重用的器皿。

不要輕看失敗,失敗的功課可以助我們成才。這也是主四次特別選召這三位入室弟子跟祂去禱告的原因。我相信此時此刻,所有門徒都沒有例外,會跟這三位「師兄」一同打瞌睡,但我們沒有忘記,這是體驗式訓練的一部份。主不單只講理論,還要他們在聲大大之後,親嘗自己肉體的軟弱。

還記得,主第一次召他們三人讓他們在《閉門訓練》中經歷生與死的主權在祂手中。第二次,我在《入室弟子》中提及他們要在不明白的情況下仍要順服,見證了他們不明白的登山變像一幕後,他們這在客西馬尼園,在主離去之前再上一課,認識未來這使命的真實處境,就是面對逆境,人會軟弱與跌倒。

主沒有片面地美化這使命,沒有浪漫化地描述他們將要走的路,這也許是我們想進入全時間事奉裝備前,必需坐下來計算清楚的代價。我們必需透過失敗來成長。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8/09/24 英吋 領袖, 馬可福音, 訓練

 

終極使命

可13:27

主耶穌降世為要成就救恩,十字架的道路是祂在地上終極的使命。祂如何傳遞這異象?就是透過跟門徒一起生活、工作,確保他們從心底裡全面認清主的使命。這是祂培育門徒的重點,其他的相對來說並不是最重要。

祂首先在呼召門徒以後,藉法利賽人的質難,借提發揮便提到祂有離開的一日:

耶穌對他們說:「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陪伴之人豈能禁食呢?新郎還同在,他們不能禁食。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那日他們就要禁食。」(可2:19-20)

經過一輪的教導,以及讓門徒親身參與傳福音的經驗後,主確認門徒對祂基督身份的認知(8:27-30)。之後,便第一次正面預言自己的未來(8:31-9:1)。預言之後便隨即帶同彼得、雅各和約翰,讓他們第一次經驗主登山變像(9:2-8),確認他們知道這位真是神的兒子,不只是聽祂講,現在是看見奇異的顯現。

隨即,主便再次預言自己的受苦(9:30-32),雖說是第二次,門徒卻仍不明白祂所講的到底是甚麼意思。很快,主第三次預言自己的受苦(10:32-34)。這之,部份門徒開始明白,也有所準備(參《繼續爭大細》)。當主光榮地進城,進入祂人生的最後一週在耶路撒冷的使命,祂便不斷重複表達同樣領域的信息:

以色列被審判:無花果樹(11:12-14, 20-26)、潔淨聖殿(11:15-19)、惡園戶的比喻(12:1-12)、聖殿被毁(13:1-8)
祂必受苦:被質問(11:27-33)、惡園戶的比喻(12:1-12)
末日徵兆:迫害(13:9-13)、大災難(13:14-23)、主再來(13:24-27)

這些可算是祂教導的最高峰,也是祂教導重點中的重點。培育未來教會的領袖,主就是要清楚而明確地讓他們知道這重點,因此,越接近那日,祂便越集中,且處處引用不同的比喻及事例來闡明這道理。這道理一方面不容易明白,另一方面也不好講。但主教導方法的精彩處,就是重點明確。祂講了這些末後的預言後,只以三隻字來總結:

「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也是對眾人說:要儆醒!」(13:27)

作為領袖,要傳遞異象與使命,不單是要重複,而且要知慧地從不同的角度、事件,以不同的方法,逐層深入闡釋異象。不單要重複表達,更要精簡的總結!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8/09/23 英吋 領袖, 馬可福音, 訓練

 

個案討論

可12:41-44

主耶穌的教導方式真的很多元化,也許祂是針對個別不同門徒的學習方式與認知水平,而選擇宣講、比喻、故事、實習及個案討論等。今日我們所講的甚麼學習風格等,其實主早已留意到。

這次,祂走到聖殿的銀庫前:

耶穌對銀庫坐著,看眾人怎樣投錢入庫。有好些財主往裏投了若干的錢。有一個窮寡婦來,往裏投了兩個小錢,就是一個大錢。(可12:41-42)

祂不是途經,還在做別的事情遇然看到這現象。主是特別要看看財主與窮寡婦的奉獻方式。我們今日叫這做個案研究,祂研究的課題是「財富與奉獻心態的關係」。祂做這研究,為要教導門徒奉獻的道理:

耶穌叫門徒來,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窮寡婦投入庫裏的,比眾人所投的更多。因為,他們都是自己有餘,拿出來投在裏頭;但這寡婦是自己不足,把他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可12:43-44)

祂不是光講理論,主從實際生活中找出例子,讓門徒看,然後分析。有時口講,或講太多理論,只會把顯淺的道理講得更複雜,但是透過眼所見耳所聞的事例,學生便更明白老師所講的道理是甚麼。

看到窮寡婦把兩個養生的小錢也拿出來投到殿裡去,在場的人也會被她的敬虔感動,這時卻是最好的教學時機。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8/09/22 英吋 馬可福音, 訓練

 

耶穌政治

可12:13-17

過去有些機會讀過有關耶穌政治等的問題,近年我發現,應用另一角度去思考這課題。直接一點說,我們太受西方自洛克開始以基督教觀點去支持自由主義的角度影響,而以這角度去解釋聖經。但耶穌到底怎樣看當時的羅馬政府?如果祂是反羅馬政權,祂的門徒中,應不止一個奮銳黨人,但若祂完全不涉政治,除了避諱不收奮銳黨人外,還不應批評希律為狐狸!

祂的想法到底是怎樣?法利賽人給祂帶來了難題,這也是好時機去了解祂的立場:

他們來了就對他說:「夫子,我們知道你是誠實的,甚麼人你都不徇情面。因為你不看人的外貌,乃是誠誠實實傳上帝的道,納稅給該撒可以不可以?」(12:14)

這是兩難的問題,按當時巴勒斯坦的國情就像今日一樣複雜,答可以便得罪猶太民族主義者;答不可以,官方便拉人封舖。這不獨是納稅的問題,是民族大義的問題,這也給主耶穌一個闡明原則的機會:

耶穌說:「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12:17a)

馬丁路德由此而演釋了「兩個國度」的教義,認為基督徒在世是地上的公民要盡公民責任,同時也是天上的國民要以天國的道德律來生活。我認同這觀點。

不過,聖經表達對政權的看法有一定的時代性與處境性,而不是一個通則應用在所有處境。羅馬皇帝有好也有壞,因此有保羅教導順服掌權者,也有約翰痛斥政權。而主耶穌在這裡所突出的,是盡本份。

作為地上的公民,擁有該撒肖像的錢幣,在一定程度上已認同或接受了羅馬政權的管治,這要盡公民的責任納稅。另一方面,發出這問題的法利賽人,作為宗教領袖,有沒有盡上應盡的本份?主在別的場合罵他們獻上祭物卻沒有把心獻上,沒有在公義仁愛等方面成為榜樣,一味拉攏政要,貪圖政治上的權利。因此,主說: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

這也解釋,主沒有特別選奮銳黨或排斥他們成為門徒,因為這不是祂的重點。祂的重點是宗教性的,是關乎人的永恒生命問題。政治等事,是短暫性的,並不是祂主要的議題。雖說不是主要,但也有提及,因為這是避不了的。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8/09/21 英吋 馬可福音

 

從無花果樹學甚麼?

可11:12-14, 20-26

主耶穌看到一棵無花果樹只有葉子沒有果子,便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11:14a)祂為何這樣說?難得的是,門徒也記起祂所講過的這句話:

早晨,他們從那裏經過,看見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了。彼得想起耶穌的話來,就對他說:「拉比,請看!你所咒詛的無花果樹已經枯乾了。」(11:20-21)

到底祂要門徒學甚麼功課?

我們留意到,這不是結無花果的季節(11:13),因此,主的要求顯得不合常理。不過,若我們明白無花果樹其實是以色列民族的象徵,那便多一點提示給我們。就是以色列人拒絕基督的結果,就如無花果樹的下場一樣,祂稍後便提到聖殿被毁(13:1-8)的問題。而對彼得提問的回應,祂卻教他們信心功課:

「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你挪開此地投在海裏!』他若心裏不疑惑,只信他所說的必成,就必給他成了。」(11:23)

那到底祂是否要門徒學習信心的功課,以至能改變大自然的規律?我們也知道,以色列人對耶和華的認識是多元的。其中一方面,就是認為祂是大能的神,就如一座山一樣的穩固,為以色例人提供保護。如果說要移山,那就不是改變大自然的問題,而是把安全感轉移的問題。那不是說,信心要大到一個地步,神的保護也不用,而是突破傳統的信念與依靠。因為門徒將要面對的,是空前的大事,就是他們眼前的主將要被害,他們再無地上的依靠,他們要全新經驗信心的功課,求主的保謢遠超一座山的形象。

換句話說,無花果代表以色列民,而山就代表過往以色列人對耶和華保謢的認知。當這一切都失去時,便進入一個新時代、新領域。人要從新學習真正的信,不是傳統、不是有形的,更不只是神某一方面的屬性,而是全然的依靠。那便是真正的信。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8/09/20 英吋 馬可福音, 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