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ategory Archives: 生與死

為誰而哭?

以色列花園塚的圓石門,耶穌時代墳墓是設立在山洞內,圓石就是墓穴的門。

以色列花園塚的圓石門,耶穌時代墳墓是設立在山洞內,圓石就是墓穴的門。

耶穌對她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你若信就必看見上帝的榮耀嗎?」於是他們把石頭挪開。耶穌舉目望天,說:「父啊,我感謝你,因為你已經聽了我。我知道你常常聽我,但我說這話是為了周圍站着的眾人,要使他們信是你差了我來的。」(約11:40-42)

約11:35提到耶穌哭了,但到底耶穌為誰而哭?一般,或者最穏妥的看法是耶穌為了他的好朋友拉撒路去世而哭,因為第36節提到在旁的猶太人因此評價耶穌對拉撒路的愛何等的深。

但是,耶穌既知道拉撒路會復活,祂理應帶著高興與期待重遇這好友,也讓他的姊姊,即馬大和馬利亞重捨歡樂。

我曾聽過有這樣的解釋:耶穌是為了這群小信的人而哭。因為祂是大能的神,這群人,包括馬大和馬利亞一家應該相信這位能行神蹟的聖子,能呼風喚雨,又能起死回生。耶穌是他們的不信而哭。

再讀下去,在主耶穌的禱告中我們看到,祂所行的,是要人相信祂。起死回生並非隨機或發,而是別有目的﹣﹣讓人看到祂的榮耀從而相信祂真是神的兒子。馬大一家也好,門徒也好,旁觀者也好,看到這神蹟而更深地認識神。

神蹟並不是表演,而是認識神的途徑。生命在神手裡,我們生活多久固然重要。但我們既响往屬天的家,地上生活是短暫但有意義的。這意義要回到創造和拯救我們的主的角度看﹣﹣祂要人在地上榮耀祂。不管生命的長短,能榮耀祂就是有意義的生命。而榮耀祂的方式,可以是透過特別的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老病死之間。

我們攪不懂耶穌的生與死的意義,我們在世生活的目的,不明也不信祂,也許就是耶穌哭的原因。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12/10 英吋 生與死, 生命更新, 約翰福音, 救恩

 

生命的凱歌

撒下23:2-7

不是每個人都可預知、預備自己人生盡頭的時刻。但是,若我們時刻回想、回望神過去不長也不短的日子如何幫助、施恩的片段,也許能幫助我們組織思緒,回顧神恩。

大衛年老時候看到的,是神的公義:

以色列的上帝、以色列的磐石曉諭我說:那以公義治理人民的,敬畏上帝執掌權柄,他必像日出的晨光,如無雲的清晨,雨後的晴光,使地發生嫩草。(23:3-4)

大衛一生經歷神的保守,他雖有犯罪但真心悔罪。他不是個完美的人,但神的看顧沒有因為他的不完美而減少。神的公義在於祂的信實,祂承諾的永不更改。而大衛也看到他擁有的權柄都是來自神的,神是他王權的最有力監督,因此,他不得不敬畏神。作為領袖,必需看到神的公義。

第二,大衛也看到神是細心的神:

我家在上帝面前並非如此;上帝卻與我立永遠的約。這約凡事堅穩,關乎我的一切救恩和我一切所想望的,他豈不為我成就嗎?(23:5)

Is it not my family God has chosen?
Yes, he has made an everlasting covenant with me.
His agreement is arranged and guaranteed in every detail.
He will ensure my safety and success.(NLT)

New Living Translation的版本更清楚,神在細節上也看顧與保證,讓我們可以平安渡日。還記得有不少片斷,不論是在大衛生平還是我們自己,在小節上忠心與犯罪只一線之差,但後果可以相當嚴重。罪從小節中開始,但蔓延開卻可毁掉我們的一生。因為,神在小節上保守是先份愛的保護。

在我們人生的旅途中,要看大事如神的公義,也要看小節中的保守。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9/08/28 英吋 生與死, 舊約人物, 領袖, 公義, 撒母耳記

 

朝向未來的生活態度

撒下12:16-23

這是一種甚麼樣的態度?可接受嗎?當大衛犯錯,孩子將要死時大衛禁食禱告,但當孩子去世後他便回復正常,好像從來沒有事情發生一樣。太無情了吧!

大衛見臣僕彼此低聲說話,就知道孩子死了,問臣僕說:「孩子死了嗎?」他們說:「死了。」大衛就從地上起來,沐浴,抹膏,換了衣裳,進耶和華的殿敬拜;然後回宮,吩咐人擺飯,他便喫了。(12:19-20)

近年我面對親友戰友的患病與離世倒也不少,也常常有一個疑問,我當如何處理自己的感受,要哀傷到何時?當然,人的感受不是按制便可改變,但有些時候意志的決定有助走出情緒的低谷。哀傷期太短有像有點無情,太長則影響還活著的人的需要。

但大衛也太過即時,因此他的隨從也不禁要問:

臣僕問他說:「你所行的是甚麼意思?孩子活著的時候,你禁食哭泣;孩子死了,你倒起來喫飯。」大衛說:「孩子還活著,我禁食哭泣;因為我想,或者耶和華憐恤我,使孩子不死也未可知。孩子死了,我何必禁食,我豈能使他返回呢?我必往他那裏去,他卻不能回我這裏來。」(12:21-23)

從大衛的回應我們看到他對生、死與哀傷的態度。

首先,只有一絲希望,他不放棄祈求。雖說神已定意他的孩子會因為他的罪而離世,但孩子在生的每一刻,他都不放棄,他相信神有改變心意的可能。這是我們學習禱告的態度,反正未來要發生的一切都只是可能性,除了神已定下的計劃,其他一切都有改變的可能,包括神對人的懲罰。

另外,大衛也很清楚生命的主權誰屬。他知道世人必有一死,他也終必回到列祖那裡。既是無法挽回,他便回到現實,繼續他的生活。看到大衛做每件事都全心全意投入,為孩子禱告如是,回到君王身份工作也如是。

大衛面對生與死的態度是很現實的,從實際的角度出發解決實際的問題。但我們從詩篇又看到大衛是個很感性的人,也許平衡於理性與感性之間不容易做到,但卻是我們的生活態度。不是硬要從理性中逼自己感性,也不是逼自己從感性中變得理性,兩者都要盡性盡性,總的來說是要朝向未來進發。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9/08/20 英吋 生與死, 禱告, 撒母耳記

 

臨別贈言

書23:14-16

這是年老約書亞的臨別贈言。

「我現在要走世人必走的路。你們是一心一意地知道,耶和華你們上帝所應許賜福與你們的話沒有一句落空,都應驗在你們身上了。耶和華你們上帝所應許的一切福氣怎樣臨到你們身上,耶和華也必照樣使各樣禍患臨到你們身上,直到把你們從耶和華你們上帝所賜的這美地上除滅。你們若違背耶和華你們上帝吩咐你們所守的約,去事奉別神,叩拜他,耶和華的怒氣必向你們發作,使你們在他所賜的美地上速速滅亡。」(23:14-16)

與摩西對以色人的臨別贈言相似的地方,就是把生死禍福都陳明(申30:15-20),並一再重覆最重要的,就是遵行神的律法。另外,就是兩者都強調禍多於福,更多重述不遵行律法的結果。

一個人知道自己甚麼時候死,又能把自己的體會囑咐後輩其實是美得無比的是。如此離世便不會帶著未了之志、帶著鬱結離開。摩西與約書亞都可算死得好,終其一生完成要完成的目標,也能接受神的預備,有些不屬他們的範圍,他們不去免強。

離開了領導的崗位就要放手,一旦離開便不再回頭,因為後輩要走的路與前輩是不一樣的。只有原則需要留下,方法、策略、目標可以完全不同。在工作上上位、落台、進升、退任,其實與生死一樣,都是世人要走的路。生與死,只是由一個舞台進入另一個舞台,由一套劇集的主角,轉而為另一套劇集擔綱,因此,把最重要的原則留下便已足夠了。

摩西為以色列民留下了耶和華的律法,約書亞為以色列民實現了耶和華的應許,我們也要想想,有生之年,在有限事奉的歲月中,為下一代、我們的教會、我們的民族留下甚麼?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9/05/18 英吋 生與死, 約書亞記, 舊約人物, 領袖

 

新天新地在那裡?

賽65:17-25

聖經中除了以賽亞書外,就是啟示錄中提到「新天新地」,我們很多時候會從我們對啟示錄的理解來解釋「新天新地」是死後才會到的地方,就是天堂。

我不敢否定這個看法,也相信死後生命、相信神會最終審判世人,並為義人設下「新天新地」,可以過無憂快樂的生活。但我也相信,神不會只把好東西留到最後而容讓我們在地上過苦日子,我信今生也會得享天家的福樂。

讀先知書,最明顯的信息不是對未來的預言,而是神應許的話。先知首先警告犯罪的要悔改回轉,神必按公義審判列國,也按祂的慈愛施恩給那些回轉的、受苦的百姓。當前面提到犯罪者得懲罰,跟著便應提到給等候耶和華的可得的獎賞。

看哪!我造新天新地;從前的事不再被記念,也不再追想。(65:17)

這裡可以說: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一切都更新,就是受苦的日子成為過去,我們再不會、也不能停留或活在過去。如果我們理解苦難是我們對外在環境回應的心態時,環境不改變,但心態改變,苦難也不再是苦難。若從這角度看,「新天新地」會否也因為我們的心意思念被主更新而在今日出現?

其中必沒有數日夭亡的嬰孩,也沒有壽數不滿的老者;因為百歲死的仍算孩童,有百歲死的罪人算被咒詛。(65:20)

我相信這裡所講的,是長壽的祝福。天堂不再會有死亡,因此也不會出現「百歲死的孩童」,但是快樂與長壽是人性普遍的追求,因此,神也應許給人擁有這樣的福氣。

他們要建造房屋,自己居住;栽種葡萄園,喫其中的果子。(65:21)

自亞當犯罪開始,人便要自食其力,這不是咒詛而是理所當然的結果。在伊甸園中享受的是恩典,犯罪後,這額外的恩典不再,人進入另一生命的場境,就是盡力活出神所造、神所賜的能力,去為自己及身邊人打拼。可是,因為罪的幅員所及,人努力不一定可享受應得的成果。於是,神再出手撥亂反正。這也不會是天堂的景象,我想天堂應該是回復伊甸園那種境況,而不是地上生活,不勞碌沒有飯食的那情況。

他們必不徒然勞碌,所生產的,也不遭災害,因為都是蒙耶和華賜福的後裔;他們的子孫也是如此。他們尚未求告,我就應允;正說話的時候,我就垂聽。(65:23-24)

子子孫孫同享從神而來的福樂,這是在地上可以實現的福氣。而主耶穌也教我們禱告不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也就意味著在世生活是有困難的,但神的保守卻不會離開。甚至尚未求告,神已應允,就是活在神眷顧下的生活。

這裡顯然是地上生活的圖畫,但到底地上的「新天新地」是單純內心的還現物質世界中會呈現的仍可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但至少不用等到死了才可進入「新天新地」,這是有生之年的盼望。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9/04/28 英吋 生與死, 以賽亞書

 

珍惜生命˙把握光陰(二)

傳9:7-12

今日的生活,除工作外,還要享受生活,享受工作的成果,享受這些神所賜的,可以為永恆生命預備的辛勞。

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上帝已經悅納你的作為。(9:7)

神悅納我們的辛勞,意思也可以是神看到我們快樂,祂也滿足。因此享受生活是我們今生存在的主要價值之一。

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就是上帝賜你在日光之下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因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上所得的分。(9:9)

虛空的意思,是在日光之下沒有獨特意義的日子,這生活是會成為過去的,但這到底也是由神所賜,也可使我們得到滿足。其中最大的快慰,就是享受家庭之樂。這是第二重價值。

凡你手所當作的事要盡力去作;因為在你所必去的陰間沒有工作,沒有謀算,沒有知識,也沒有智慧。(9:10)

第三重價值就是工作本身,因為工作是今生獨有的。死後不論往哪裡去,都不再有可享受成果、實現自我、服侍他人的工作。

享受生活、享受家庭、享受工作是我們人生的三大價值。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8/10/21 英吋 生與死, 傳道書

 

珍惜生命˙把握光陰(一)

傳9:1-6

生命長短既不在我們手中,生的意義與價值又如何?生命既隨時會離我而去,我們盼望又在永恆的國度裡,我活著的這數十年,意義何在?

凡臨到眾人的事都是一樣:義人和惡人都遭遇一樣的事;好人,潔淨人和不潔淨人,獻祭的與不獻祭的,也是一樣。好人如何,罪人也如何;起誓的如何,怕起誓的也如何。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有一件禍患,就是眾人所遭遇的、都是一樣,並且世人的心充滿了惡;活著的時候心裏狂妄,後來就歸死人那裏去了。(9:2-3)

傳道者只是提醒我們,所有人的結局都一樣,他並沒有叫我們消極地等待來世。我們固然需要放下今生的執著,因為這一切都不會永存,但今生的日子仍有它的意義。

與一切活人相連的,那人還有指望,因為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9:4)

活著就有指望,不論一個人一生的名譽與成就怎樣,他死了便進入了另一個領域,於此時此刻在地上仍活著的,他始終成為了過去。這不是說死了,一切便變得完全沒有意義,不過,這些意義不在今生計算,而在永恆的國度裡算帳吧了!

他們的愛,他們的恨,他們的嫉妒,早都消滅了。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一切事上,他們永不再有分了。(9:6)

容我再重覆,這「沒有意義」只對仍在世人生活的人而言是對的,因為他們都活在「日光之下」。但死了的人已不再活於「日光之下」了,已進入了永恆的國度,那裡仍會計算我們今生所做的是否有永恆的意義和價值。

因此,現存的生活是有雙重意義,一是為今生,二是為永恆。今生雖然短暫,但其中可以經驗與體現造物之美、之奇;永恆雖感覺不實在,但今日所做的一切都會算到那盤帳上去。

不過,今日的生活又不止是在工作,及享受工作的成果,那還有甚麼?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8/10/20 英吋 生與死, 傳道書

 

面對生與死的態度

傳7:1-4

傳道者放開生與死的懷抱。

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7:1)

為甚麼人死的日子更好?這裡似乎看重名譽,讓人在好的名聲中離世,給後人留下美好的回憶與榜樣,那不是更好?當然,這裡所講的名譽,並不是沽名釣譽的那一種,而是真真實實,活出一個好榜樣的那一種。Eugene Peterson的翻譯更到肉:

Your death date tells more than your birth date.

你死的日子更能告訴別人你是誰,就是中國人說的蓋棺論定。這樣,我開始明白主為何容許熱心愛主的「英年早逝」,因為「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當他們在地上的生活能彰顯神的榮耀,那時他們可以無憾地離開,帶著美好的名聲回到父家。強如所羅門,他一生的年日極盡風光,可惜「衰收尾」,在晚年的時候背棄主道,當他洞悉人生意義所在時,為時已晚,他離世的時候並沒有很好的名聲,難怪在傳道書最後一章勸免少年人要珍惜光陰,努力愛主事主。

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7:4)

智者明白生與死的真正價值,看重未來多於現在,未來的盼望緊扣今日的生活形態,因此在心「遭喪之家」,即明白蓋棺之時才是唯一的結論,從這出發去看及判斷現時應做甚麼,不應做甚麼,那才是真智慧。反之,若只看重今生的快樂,那是短視!

洞悉生與死的真諦,享受勞碌後的成果,積極為未來生活,到離世返家之時,便無憾於天地,這才是大智慧。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8/10/16 英吋 生與死, 傳道書

 

摩西死得最好?

申34:1-8

死得好的條件,我們一般的想法是長壽、富足,在地上無所牽掛。中國人離世時頭髮斑白,兒孫滿堂,年過八旬,我們便叫「笑喪」。這應該在全世界大部份文化都一樣。

摩西死的時候年一百二十歲;眼目沒有昏花,精神沒有衰敗。(申34:7)

像摩西這樣,算很好了吧!

不過,除了年紀外,像摩西一樣可以早早為自己預備及安排後事,卻是甚為數不多。主要的原因還是人能否接受自己要死亡這事實。有人早知自己大概甚麼時候離開,而大部份人都只知道自己終有一日要走,只是不知道時間與方式。兩者確實有很大分別,有機會容後再談。

有關摩西的遺憾,我在《You are fired!》一文中稍有提及,摩西終其一生看到自己的甚麼成就?神沒有應允摩西進入迦南地的禱告,只給他看一眼。他站在尼波山,就在死海的北面:www.keyway.ca/htm2001/20011015.htm

在他眼前就是神應許之地,就是他走了四十年的路,在他不情願下接受的使命,目的地就在眼前。他不能進去是否一個很大的遺憾?我們不會比他自己更清楚:

我要宣告耶和華的名,你們要將大德歸與我們的上帝。他是磐石,他的作為完全;他所行的無不公平;是誠實無偽的上帝,又公義、又正直。(申32:3-4)

如果我們認為在地上了無牽掛便走得安樂,我想摩西走得非常安樂。他接受自己的人生使命到此為止,認定了神是「又公義、又正直」的,祂沒有不公平地對待任何一個人。因此,他接受最後入迦南這一棒應由約書亞接手。


摩西死得好,因為他在事業的高峰中離去。

每當我想到這裡,我會為那些主內熱心愛主,但在風華正茂之年被主接去,我會為他們感恩,因為在一定程度上他們與摩西一樣,盡得世人稱許,在他們身上看見神作為之時離去。當然,他們心裡是否這樣想,現於天父面前,只有他們才知道。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8/10/03 英吋 生與死, 舊約人物, 出埃及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