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ategory Archives: 神學

基督教=愛(二)

sacrifice-quote約壹4:17-21

神等待我們去使祂對人的愛成為完滿。完滿是否等同完美,要視乎如何定義完美,但可以肯定的是,完滿就是完成。延續上一篇關於愛的教導,約翰進一步說:

由此,愛在我們裏面得以完滿:我們可以在審判的日子坦然無懼,因為基督如何,我們在這世上也如何。 (約壹4:17)

第四,基督的救贖給我們原因及能力去愛,也留下榜樣給我們去學習。我們本來就不懂得愛,以為是愛的行為,卻為對方帶來傷害的例子多不勝數,但基督卻留給我們明確的目標。基督為人犧牲,我們也要為不值得我們愛的人犧牲,這是祂的教導與要求。

在愛裏沒有懼怕;完滿的愛把懼怕驅逐出去,因為懼怕裏含着懲罰,懼怕的人在愛裏尚未得到完滿。 (約壹4:18)

第五,愛裡沒有對懲罰的恐懼,因為愛是犧牲、包容與接納。公義由愛出發,就是面對的刑罰與審判,內裡也有平安,沒有懼怕。擁有愛,就擁有安全感,這點我們從孩子的成長過程早已知道,也有不少心理學家和教育學者認同,但終極的安全感,就是回到創造主的愛中。被基督的愛所充滿,就能坦然無懼面對不義的社會。

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人若說「我愛上帝」,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了;不愛他看得見的弟兄,就不能愛看不見的上帝。愛上帝的,也要愛弟兄;這是我們從上帝所受的命令。 (約壹4:19-21)

第六,也是總結,一句話:看見愛,看見上帝。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8/23 英吋 神學, 約翰書信, 公義, , 教會

 

標籤: , , , ,

基督教=愛(一)

god-is-love-ipad-wallpaper約壹4:7-12

基督教以愛來定義,所有教義、倫理教導、靈命操練都圍繞一個中心﹣﹣愛。

基督教也是以關係為中心的宗教:神與人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物的關係。而這些關係的核心﹣﹣愛。只是,因為罪把這關係破壞了,汚染了,以實利取代了單約的愛。

老約翰說得最清楚明白:

親愛的,我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上帝來的。凡有愛的都是由上帝而生,並且認識上帝。沒有愛的就不認識上帝,因為上帝就是愛。 (約壹4:7-8)

第一,愛的源頭是神,我們自稱為基督徒,與神接近,就是與愛親近,彼此的相處就要以愛來作標記。沒有愛,我們不能說自己是屬祂的人。

上帝差他獨一的兒子到世上來,使我們藉着他得生命;由此,上帝對我們的愛就顯明了。不是我們愛上帝,而是上帝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贖罪祭;這就是愛。 (約壹4:9-10)

第二,所說的愛,不是理論而是實踐,且由基督親自實踐。經文說「顯明」,是主親自來到世界,以具體行動揭示甚麼是愛,就是當我們還是罪人,最不值得愛時,祂以自己的生命來救贖我們。這是神與人關係重建的突破性一步,也是人與人關係出現問題時,必須回到的基礎。

親愛的,既然上帝這樣愛我們,我們也要彼此相愛。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我們若彼此相愛,上帝就住在我們裏面,他的愛在我們裏面得以完滿了。 (約壹4:11-12)

第三,人的回應就是實踐愛,像基督一樣,愛那些不可愛的。回看今日的教會生活、團契生活,我們是否忘了?或是早已把這教導從我們的聖經中撕去? 基督顯明了甚麼是愛,但在這崩壞的世代,不認識神也不去愛的世代,所需要的就是屬神的兒女實踐愛。世人不認識神,但透過愛的標記,因著屬神群體而認識神。神留下這一部份工作,用我們的生命與生活去完成這使命,使神的救世計劃得以完滿。

我們與神的關係,是否已淪為利益輸送的關係?神對我好,我感恩。遇上困難,我埋怨。求而不得,我控訴。禱告的內容,全是申訴與要求,像到餐廳落單一樣,逐樣點神去做。那裡顯示我們是愛神的人?那裡顯示我們的愛的群體?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8/20 英吋 神學, 約翰書信, , 教會

 

標籤: , , ,

是誰欺騙誰?

2013-05-23 04.38.28約壹1:5-10

今日是非黑白已變得模糊,各人容易按自己定義的標準去批判別人,這是上世紀哲學家所描述的後現代文化特徵?不相信絕對真理,我就是標準!

是聲稱擁有絕對真理的是騙子?還是否定絕對真理的在自欺?

基督教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真理,是人只要來到神的面前認罪,便能得到赦免。但世人不是否定罪,便是否定憑信得恩。而關於認罪的經文,我們讀得最多就是約翰一書。這段經文,可以用「神是信實的」作標題。不少譯本定這題目為「神就是光」,其他稍有不同的意思,包括:「活在光中」(NLT)和「行在光中」(Msg)。經文開始時已點題:

上帝就是光,在他毫無黑暗;這是我們從主所聽見,又報給你們的信息。我們若說,我們與上帝有團契,卻仍在黑暗裏行走,就是說謊話,不實行真理了。(1:5-6)

世界有真光也有黑暗,本來就是黑白分明的。神就是光,透過祂、認識祂、相信祂、進入祂,如此,就不會在黑暗裡行。信耶穌,生命已更新,而我們得了選擇的自由,可以捨棄從前的生活,學習做光明的子女。因此,這裡提到第一個不誠實,就是口裡說信主,行為依舊的人,他們不是真心悔改者。

我們若在光明中行走,如同上帝在光明中,就彼此有團契,他兒子耶穌的血就洗淨我們一切的罪。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罪,就是欺騙自己,真理就不在我們裏面了。(1:7-8)

這裡再次提到自欺,就是那些否定罪,不承認自己原來是個罪人的人,因為他們在生活行為上,沒有反映這信仰改變生命的奇蹟。真正在光明中,就是每日靠著主的恩典而活,每日都帶著主的死、祂的血,經歷不斷的更新,這叫活在光明中的團契。

而每日更新,可用這段經常背頌的赦罪禱文來宣告:

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犯過罪,就是把上帝當作說謊的,他的道就不在我們裏面了。(1:8-10)

第三次提到不誠實,是從神的赦罪大能出發。人就算不誠實不可靠,神都是誠實可靠的。祂說過是要赦免那些奉主名求赦免的人,罪就得赦。如果人否定自己有罪,也否定了主耶穌在十架上流血的意義與價值。

這裡,要強調的是,神沒有欺騙人,但人卻在自欺。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8/12 英吋 生命更新, 神學, 約翰書信, 救恩

 

標籤: ,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

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獻祭本質上就是群體認信,確認神與人的關係。

以色列人在曠野中獻祭本質上就是群體認信,確認神與人的關係。

利19:10

基督教強調神應許的實現,最大的應許當然是主的救恩,而救恩就是神與人重新結連,把神人之間的阻隔打破,重新宣告耶和華是我們的神。

可以這樣說,人承認這位創造主並與祂同行,這是神對人的最大期望。神的律法並不是要規管人這樣那樣,神不是一個嚴厲的家長,凡事要人百分百按著祂的計劃行。

利未記全書的重點,是人如何透過獻祭與神結連,讓人的罪不至成為人神間的阻隔。但這一句話:「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在利未記出現共42次,是甚麼意思?以19:10為例:

不可摘盡葡萄園的葡萄,也不可拾取葡萄園中掉落的葡萄,要把它們留給窮人和寄居的。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

我們看到的是規例背後是要人活出神的心意,而神的心意就是要善待他人,讓祂的子民都得享地上的出產,而透過善待他們,讓人認識祂是神。對這位神的認識並不在於認知上,而是關係上的認識。

「 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

這句宣稱,並不叫我們認識神有甚麼能力或屬性,而是關係。而這一關係又不是我個人與神的關係,我們的信仰是群體認信,令日把神私有化得嚴重,但神重來都叫我們在群體生活人認識祂、活出祂的樣式。

單是這一句宣稱,也可叫我們重新思考,我們如何活出所信,以至其他人透過我們的行為認識這一位是「我們」的上帝?我但平日對神的認知,是否只在我個人的需要是否得到回應?較為理性你,是否也只著重於知識上的追求而忽略這位是關係的神?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3/02/12 英吋 神學, 順服, 僕人, 利未記民數記

 

標籤: , ,

曾經拒絕還有得救的機會嗎?

來6:4﹣12

一次得救是否永遠得救的問題,從來都不易回答。問題的根源有二:一是來自希伯來書這段經文,提到曾經嘗過主恩而又離開祂的,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二是我們看到一些人的行為,認為他們已經背棄所信,自然反省到天堂的福樂對這些人是否仍然有效?他們若回轉,還有第二次的機會嗎?

這不是容易回答的問題,自問也不比前輩聰明,可以處理到目前為止仍未獲共識的問題。不過,細讀這段經文,卻又不是茫無頭緒的。

論到那些已經蒙了光照、嘗過天恩的滋味、又於聖靈有份、並嘗過上帝的話的美味,和來世權能的人,若再離棄真道,就不可能使他們重新懊悔了;因為他們親自把上帝的兒子重釘十字架,公然羞辱他。(6:4﹣5)

讀這段經文,第一印象就是這些人放棄信仰,因此救恩對他們來說不再有效。我從信義宗的神學立場出發,救恩與人的行為無關,即人不能因為做了甚麼而得救,也不能因為做了甚麼而不得救。換句話說,得救與否並不是以人的行為來量度。若按這思路討論,上述經文提到那些嘗過天恩的滋味的,聽過、經歴過、又表現過得救的新生,但卻離棄了真道,他們的結局會如何?

NLT這譯本處理這段經文提到:別人不可能把這些曾拒絕基督的引回,要他們重新再次悔改。而MSG版本則演繹出:若由他們繼續現有的境況,他們不可能回轉。意思就是,按這些人目前的意願,他們不會回轉,若沒有別的工作,也許包括聖靈的特別光照(像保羅一樣),他們不可能悔改。這是按人目前的資料可以作出的結論,他們曾經接受但又拒絕了基督,因此,他們也就把基督重釘十字架。

我想,這裡所要表達的是,不是救恩對他們不再有效,而是他們(按目前了解)不會再接受救恩,不可能重新悔改。

這裡沒有處理一次得救是否永遠得救的問題,希伯來書要處理的,是一群正面對逼迫的信徒,如何持守信仰的問題。那些逼迫他們的,基本上是來自猶太教背景的,其中也許有些是曾經接受基督的猶太基督徒,如今因為各種原因,而拒絕了基督。面對這處境,作者勉勵他們要向前看,不要看這些曾經接受如今拒絕基督的人。神自會審判他們。

親愛的,雖然這樣說,我們仍深信你們有更好的情況,更接近救恩。(6:9)

接續前論,(和修版)說希伯來書的讀者更接近救恩,但NLT則指明以上得救與否的討論並不適用於能持守所信的人身上。既是堅守所信,就不需要考慮一次得救是否永遠得救的問題,因為堅守所信者,不會把基督重釘十字架。

我們盼望你們各人都顯出同樣的熱忱,一直到底,好達成所確信的指望。這樣你們才不會懶惰,卻成為效法那些藉着信和忍耐承受應許的人。(6:11﹣12)

作者及收信教會所關心的不是那些已經跌倒的人是否有第二次基會,而是面對逼害者如何堅持到底。一直到底是希伯來書主要處理的問題,放眼在正面的將來才是這段經文的題旨。
是的,沒有正面回應重新得救的問題,因為不論我們如何理解,最重要的是,主權在神手裡。憑信順服便是我們當下就可實踐的信仰生活。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09/28 英吋 神學, 希伯來書, 救恩

 

標籤: , , , ,

學領導先學順服

來1:5﹣14

不懂得跟隨的人不懂得領導。而領導之所以能持續發揮影響力,有效地帶領團隊,是因為深明有一更高的主宰在引導、帶領、監察。

甚麼是至高?當我們說要敬拜獨一的至高神,我們知道自己在講甚麼嗎?不從比較的看度看,我們不會明白甚麼是高,因為高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希伯來書的作者深明此道,因此透過比較來讓讀者明白基督到底有多崇高。

首先是跟天使的比較:

上帝曾對哪一個天使說過:
「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了你」?又說過:「我要作他的父;他要作我的子」呢?(1:5)

這是一關係的分別,從與天父的關係中可以分別出,基督的至高,在於祂的特殊身份。祂不是被造物,也不是「被用物」,而是跟天父有密切關係的一位,神的兒子。

關於使者,他說:
「上帝以風為使者,以火焰為僕役。」

關於子,他卻說:
「上帝啊,你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你國度的權杖是正直的權杖。(1:7﹣8)

基督與天使的分別,在於身份,也在於權柄。而當我們成為基督徒後,敬拜這位獨一真神以及拯救我們的主耶穌時,又有否想到祂的尊貴?我們的詩歌多以基督為我們排難解紛的摯友,但祂的崇高又往哪裡去了?我們常帶著自已的心願來向神求問,得時不得時,又有沒有尊祂的權柄?祂在我們身上的主權?

除了跟天使作對比,也跟被造的大地作對比:

他又說:
「主啊,你起初立了地的根基,天也是你手所造的。
天地都會消滅,你卻長存;
天地都會像衣服漸漸舊了;
你要將天地捲起來,像捲一件外衣,天地像衣服都會改變。
你卻永不改變;你的年數沒有窮盡。」(1:10﹣12)

其實,這是跟時間作對比。大地受時空的限制,基督卻是超越時空的,地的一切都會被改變,唯獨基督卻不會被改變。

這是主權,誰主宰這一切?是獨一的神。

當我們說服侍神,勇於站出來為首的,若忘了神的尊貴與主權,我們只最終只會落得自戀、自大的地步,最後是用了神的名及神的恩賜來建立自己的王國。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09/17 英吋 神學, 順服, 領袖, 僕人, 希伯來書

 

標籤: , ,

一個也不留

申1:34-40

讀申命記經常提醒自己要留意兩個字詞帶來的信息:Remind提醒及Remnant餘民。

申命記是摩西離世前對以色列人的最後忠告,這忠告一則是回顧歷史,看以色列人昔日走過的路,其中特別提醒是曾犯的錯。提醒,多是別人經驗之談,否則這些提醒是欠缺說服力的。

以色列人要在曠野多行三十八年,原因在於不信。摩西重提此事,是要提醒以色列民要成為信忠之民,將進入迦南地之際,要緊記過往的教訓,不要重蹈覆徹。犯錯有大有少,學懂相關的功課便能進入新的體驗。

基督徒的信仰成長也一樣,聽見證就是一種提醒。這些見證幫助我們重新建立信心,記起神是一個怎樣的神。祂的信實與慈愛從沒離開我們,只是我們因為平淡、錯敗、成功、迷失等的日子是忘記祂。

另一個字詞就是餘民。餘民就是救恩的明證,救恩的記號。昔日以色列人亡國被擄,並不是整個民族被逼離開巴勒斯坦,而是有部份人留下來被稱為餘民。這是救恩的觀念,意思縱受到毁滅性的懲罰,但神留有餘地給人重生的機會。用基督教的救恩觀闡釋,就是神願意所有人得救,不願一人沉淪,不斷給人得救的機會,直到最後一刻。

其實在以色列人被罰不得進入迦南時已有餘民的雛型。神大發烈怒,是當時每一個以色列民都當受罰:

這邪惡世代的人,一個也不得看見我起誓要賜給你們列祖的美地;(1:35)

但神留有餘民,是因為他們活出不一樣的信心:

惟有耶孚尼的兒子迦勒必得看見,並且我要將他所踏過的地賜給他和他的子孫,因為他專心跟從我。(1:36)

那侍候你,嫩的兒子約書亞必得進入那地。你要勉勵他,因為他要使以色列承受那地為業。(1:38)

迦勒與約書亞是十二探子中對神的應許堅信不異的信心偉人。他們的行為反映了他們所信,因此得以進入應許之地。神的懲罰說明一個也不留,但卻留下餘民,這顯明的是神的慈愛。

申命記是以摩西的講章形式出現,目的是要新一代的以色列民不要忘記出埃及過程中所經歷的一切。不要忘記神的公義,也不能忽略神的慈愛。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04/02 英吋 申命記, 神學, 公義, 救恩

 

標籤: ,

無限與永恆

詩119:89-96

超越了人的範圍,不論是實體的還是在認知上的,對人來說就是無限與永恆。無限相對於實體的限制而言,而永恆則相對於人生的有限而言。在人的認知範圍中沒有無限與永恆,因為這是人的局限,是被造之物的本質。只是,因為有超越的神介入人間,因此人才有機會接觸無限與永恆。但說到底,人只是嘗試去了解及探索無限與永恆,永遠無法真正體驗及完全理解無限與永恆。

只有因著神的感動,人才可以些微知道無限與永恆是甚麼。

耶和華啊,你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
你的誠實存到萬代;你堅定了地,地就長存。(119:89-90)

詩人提到神的永恆,大地是神的創造,因此才可以長存。今日提到大地何時會毁滅,是因為人的罪性使然,並不是創造本身不完美。罪因一人敗壞了全地,也因此人才與永恆隔絕。但因著神的救贖,並藉著祂的話語,人再次可以跟無限與永恆接觸。

第一段肯定了神話語的永恆性,第二段便把詩人自己跟永恆的神結連。

天地照你的安排存到今日;萬物都是你的僕役。
我若不是喜愛你的律法,早就在苦難中滅絕了!
我永不忘記你的訓詞,因你用這訓詞將我救活了。
我是屬你的,求你救我,因我尋求了你的訓詞。
惡人等待我,要滅絕我,我卻要揣摩你的法度。(119:91-95)

沒有神的話語,人不單止有身體的衰殘,在靈魂上更是絕望。因此,詩人提到是神的話救活了他,對人來說,只有神的話可以與永恆的神結連,因此,深入默想神的話,就是與永恆深入地相交。人可以透過神的話突破限制,超越人在實體及認知上的限制,與無限及永恆的神接觸。

我看萬事盡都有限,惟有你的命令極其寬廣。Even perfection has its limits, but your commands have no limit. (NLT, 119:96)

人眼前的一切都是有限的,唯獨神才是永恆,而永恆的神具體地透過祂的話語向我們呈現。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1/01/29 英吋 神學, 靜思, 詩篇

 

神的家

弗2:19-22

地上只有一個教會,是一個,不是一間。

教會不是一個宗派,不是一間建築物,而是一個由信徒組成的有機體。這有機體包含了不同的種族和不同背景階層的人。

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上帝家裏的人了;(2:19)

與聖徒同國意思就是加入了聖徒的群體,與歷代的眾聖徒成為了一家人。這些家人,原來都是不同的人,因著基督的緣故成為了一家人。既為一家人,就以家人的相處來彼此相待。要知道聖經的傳統是很著重家庭的,而地上的第一個社會組織就是家庭,因此,家庭是地上生活的理想社群。家會一家,就是要在地上建立理想的聖徒社群。

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2:20-21)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不同背景得救的人走在一起的總稱。走在一起的根基,是主基督成為磐石,即是教會的基礎。沒有基督,教會不再是教會。我們都是不同的人,走在一起,磨合需時,因此,我們是漸漸成為主的聖殿。

理想的教會是由不同背景的人組成,漸漸成為主的聖殿,其實引伸了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這也是教會作為有機體的另一特徵,就是不斷成長的群體。以基督的救恩為基礎讓我們可以合,而漸漸成為理想中的教會,是教會內必備不同背景與恩賜的信眾才能造成。原來,教會內有所不同,並不是偶然的錯誤,而是為了使教會完全。

就算是一間建築,也需要不同的部份才能組成,更何況教會的存在是為了見證基督的救恩,這救恩是普及不同的人,因此也需要不同恩賜的人組合,才能為教會帶來更多得救的人數。如此看來,教會內有不同的聲音,不要為此而擔憂,反之而為此而感恩,是神使用這教會的明證。

 
4 則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0/10/05 英吋 監獄書信, 神學, 教會

 

救恩不是回報

2:8-10

人的思維很多時候都是條件性的,意思是,我們想甚麼都傾向相信有條件、有代價。世上沒有白吃白渴、沒有免費午餐!有些人難以接受因信稱義,也是因為這種思維方式──不可能接受無條件的愛,不能想像無條件的付出!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我們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穌裏造成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2:8-10)

在基督裡,就是一切。

救恩來自祂,也由祂成全,並不是人可以做甚麼得到救恩。沒有條件,也不是回報甚麼。

那我們今日在傳甚麼救恩的信息?教會的傳統有沒有為福音的本質加上甚麼條件?我們有沒有為了「取悅」聽眾而多加了甚麼給這簡單的信息?

福音的本質就是神全然的恩典,一切來自祂,靠祂成全,人無法做甚麼來增加或減少福音的甚麼。今日一些教會,就像主耶穌時代的法利賽人一樣,為福音添油加醋,把福音的本質以人的傳統來蒙蔽了。

回到福音、回到全然單純的福音:相信、接受、更新。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0/09/29 英吋 監獄書信, 神學, 救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