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ategory Archives: 新約

父啊!赦免他們

父啊,赦免他們.jpeg

路廿三33-43 (2019年基督君王日)

今日是基督君王日,是的,今日的主題是基督作王!這個王,並不是世人月眼中政治上的君王,以愛與憐憫來管治的大君王。

在耶穌上方有一個牌子寫著:「這是猶太人的王。(路廿三38

宗教上的罪行,是用石頭打死的,要誣告耶穌的人似乎要對耶穌施是最殘酷的刑罰,殺一警百,要對其他反對這權貴集團(撒都該人所組成的祭司群、部份法利賽人組成的宗教學術派系、猶太教權力核心的公會,以及跟羅馬政府有共同利益的政商要人)的趕盡殺絕。宗教罪行不夠,要政治罪行才能滿足他們。

這政治罪行是甚麼?背叛羅馬帝國,要獨立,要自封為王。你可能說,耶穌只是一個出道三年的猶太拉比,他到處講道教訓人,行神蹟醫治人,所做的都很宗教的,就算跟政治拉上關係,都只是討論到交稅問題,很少直接挑戰羅馬政權,距離「猶獨」好遠!

謊言與誣捏都有人信?不過,近月我們深深明白,假消息的確有不少人相信。

而當時一個流行的觀點:彌賽亞是政治上的君王,有一個黨派叫奮銳黨,算是耶穌時代的激進派,以武力爭取成立猶大國,要趕走所有非猶太人。另一稱呼為「匕首黨」,可能是奮銳黨其中一個分支,成員隨身帶備小刀,隨時準備刺殺羅馬官員。就如今日的伊斯蘭國,是宗教與政治結合的排外組織,是羅馬時代的極端恐怖份子。他們久不久宣告彌賽亞已來,發動武力革命。最著名的是公元66年的起義,直接導至了羅馬軍隊在公元70年毁滅耶路撒冷。當耶穌承認自己是彌賽亞時,民眾對祂有政治上的期望也不足為奇。以此來控告祂,也是有根據的。

拉丁語中的「匕首黨」可譯做「暴徒」。今日不同陣營的人都稱對方為「暴徒」。而耶穌的門徒中,就有一個「暴徒」,就是奮銳黨的西門,和修版改為「激進黨」。

留意,到了使徒行傳(徒一13),作者仍稱他為「激進黨」的西門。他可能沒有退黨,也可能因為彼得原名是西門,為了分別兩個西門,又或習慣了這樣稱呼他所以沒有改。無論如何,耶穌接納「暴徒」做祂的門徒。其實彼得比這位「恐怖分子」更暴力,因為耶穌被捉拿時,在客西馬尼園拿刀削去大祭司僕人耳朵的是彼得,而不是這位西門(約十八10)。

耶穌接納不同政見的人做祂的門徒,包括恐怖分子,目的是要改變他。而代價,就是提供更多「証據」,証明耶穌的政治罪行,被當權者「老屈」。

耶穌的罪名:猶太人的王

表面証據:祂承認自己是「彌賽亞」,門徒中有一位「暴徒」

實際原因:當權的宗教領袖想除去這傳講真理的「眼中釘」

這時,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 (路廿三34)

主耶穌的十架七言,句句震撼人心。這一句:父啊,赦免他們,講出口,真的不易。我們今日講赦免,對一些人來說,很難聽。我們由腦到心都被仇恨及仇恨的言論影響。

不過,這一句,「赦免」,正是愛的終極實踐。今日講赦免那些沒有直接得罪我的人都好難,更何況主說赦免那些人?那些誣告祂、侮辱祂、傷害祂的人,到底是甚麼人?

他們分別是:曾受過祂的恩惠、曾受教於祂、曾高呼祂為王、曾與祂爭論的人。當中,也有曾信誓旦旦說跟隨主,不會出賣主的門徒。

主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知道」,不知道甚麼?

百姓站在那裏觀看。(路廿三35上)

百姓在觀看,他們是誰?旁觀者?今日稱為「花生友」?跟主流的人?被利用的人?在看甚麼?熱鬧?權鬥的結局篇?這一位不是自稱為求主的人嗎?又說祂是神的兒子,且看看他會怎樣!

時局就像電視劇情一樣,與你無關便不去關心、不去求真,人云亦云?古希臘時代稱這種人為「白痴」(idiots),今日本地稱作「港豬」。

百姓無知,是因為他們冷眼旁觀,不去求真。

官長也嘲笑他,說:「他救了別人,他若是基督,是上帝所揀選的,救救他自己吧!」(路廿三35下)

官長(原文是眾數)不是對著耶穌講,是彼此之間的高談闊論。他們視這位在十字架上的人只是一個談論的物件(object),並沒有看為一個活人。

當這個人不再是人,只是你討論的話題,在你心目中,這個人便成為物件,不再有價值,也不是你需要關心的人。你可以用極大的暴力對待,我們見到有人破壞死物,也看到有視人為死物般毒打至重傷!

若你不喜歡某些人到一個地步,不視他們為人,他們的生死與你無關。可怕的是,我聽到(曾是?)基督徒的人看到有人被毒打,說:抵死!大多數人都沒有參與直接的暴力,但是言語的暴力、對人生命的冷漠是把人「物化」的第一步。

原來愛仇敵之前,先要看人為人,是有價值的人,是神所造的人。

官長的無知,是因為他們對生命的冷漠。

士兵也戲弄他,上前拿醋送給他喝,說:「你若是猶太人的王,救救你自己吧!」(路廿三36-37

與官長們不同,士兵是對著耶穌講這番話的。其他福音書描述到是因為耶穌說「渴了」,於是士兵拿這種算是平價的酒給耶穌「濕下個口」。同時,與其他人的說話不同,官長同囚犯都說:你若是基督,就救自己吧。

而士兵的看法是我不信你是猶太人的王,因你自身難保。若你真是猶太人的王,你不會弄到如此下場。他們對彌賽亞的理解,與大眾一樣,全錯,但對這些士兵其實都沒有要求,因為他們本應只是執行任務的。他們本來可以選擇沉默,但卻做多了,因為他們一開始便只看或理解即時、現場官長及群眾所呼喊的口號。

他們談論的是「基督」的功能,而且是人眼中的成就。能解難才是神!他真的可以救人嗎?救一次自己來看看?在人眼中,要避開苦難,有痛苦就代表失敗。但真正的彌賽亞是必須走上苦路,苦難是成就救恩的必經之路。人以自己有限的知識與經驗來「理解」無限的神,當然會錯。

士兵的無知,因為他們跟大隊,沒有獨立思考。

同釘的犯人中有一個譏笑他,說:「你不是基督嗎?救救你自己和我們吧!」(路廿三39

這死期快到的犯人(今日的黑社會?),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講甚麼,同樣講若是基督,救自己吧!不過,還加上「我們」。他在想甚麼?他可能只是人云亦云,不知甚麼是基督。你救自己,順便救我?或許不是「順便」,而是你與我一樣,你救到自己,也可救我吧,他所講的話反映他死不悔改。他認為自己與身旁這位耶穌,眾人眼中的拉比,是一樣的。他不知道或不相信這位是義人,沒有犯罪記錄,被誣告,是冤獄,與自己作奸犯科是不同的。

這犯人的無知,因為沒有自知之明。

似乎,為官的、為兵的、犯罪的,水平都一樣,一樣的無知。

還有那些隱藏在北後的始作俑者:祭司、文士和法利賽人,路加沒有記載他們,但馬太有,他們與身旁這囚犯一樣嘲笑耶穌。這班擁有崇高社會地位,平時很清高,追求絕對潔淨的宗教領袖,與這沒有自知之明的強盗的思考能力與道德水平其實一樣,是可笑還是可悲?

雖然如此,在主耶穌眼中還是一樣,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

「知道」也可解作「看見」。這裡的意思便是「無知」、「看不見」、「不明白」。

百姓無知,是因為他們冷眼旁觀,不去求真。

官長的無知,是因為他們對生命的冷漠。

士兵的無知,是因為他們跟大隊,沒有獨立思考。

犯人的無知,是因為沒有自知之明。

當我們讀到這幾種人時,我想到自己都有不同程度的問題?如果你仍只想到其他人的無知,沒有想到自己;又或者你認為別人無知,感恩自己沒有犯他們的錯,可能是真的,你沒有犯他們的錯,但會否更像他們中一些人?

然而,今日的福音是,主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

這些現場目擊者不明白,人子耶穌必須受苦才能徹底除罪的道理,他們還在期待一位,在政治上解救他們,透過戰爭奪權的一位彌賽亞。

有期望,因此失望。但他們的期望,完全朝向相反的方向,與主的心意背道而馳。因此在早一個星期還在高呼和撒拿的人,這一日,一起與謀害者一齊高呼釘祂十字架。

主耶穌從我們的角度思考、體會、包容與接納。因為愛,祂接納人的無知,還為他們求情,求天父赦免他們。

另一個被釘的囚犯有何不同?

另一個就應聲責備他,說:「你是一樣受刑的,還不怕上帝嗎?」(路廿三40)

他敬畏神。是的,敬畏神的人也會犯罪,或者,他犯罪後才知道要敬畏神。甚麼都不怕的人會自以為神,視自己為一切的標準,不受約制可以無法無天。害怕,便使你停一停,想一想,是否應該繼續?繼續會否有問題?會從另一角度思想同一件事,甚至能理解事件背後的真相。

「我們是應得的,因為我們是自作自受,但這個人沒有做過一件不對的事。」(路廿三41)

他知罪。他承認「自作自受」,同時,他知道耶穌無罪。這是明辨是非,沒有人云亦云,沒有跟大隊,也不是冷眼旁觀,他的同情心便在此時表現出來。不知這囚犯是否早已聽過耶穌,但至少他願意「講人話」,與群眾主流意見不同的「人話」。他認真了解過耶穌這個人,知道他是被誣告的義人。

他對耶穌說:「耶穌啊,你進入你國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路廿三42)

他渴求改變。因他知罪,縱然他不明白耶穌所講的天國是個怎樣的國,但他懂得說:「耶穌啊,你進入你國的時候,求你記念我。」不論這個是甚麼國,他知道跟耶穌,即另一個死囚,最後會有好結果。在痛苦的路上,人渴求出路、渴求改變。在痛苦路上仍不思改變的話,這痛苦是白捱的。

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廿三43)

耶穌說,結果就在今日發生,不是未來。今日,這囚犯仍在十字架上,他仍然要受苦、仍然要死。明顯地,耶穌所講的「樂園」,不是身體免去受苦。這看似矛盾,今日仍在受苦,但主卻說今日就在樂園。

這樂園是心靈的。人最大的囚室,是心靈的囚室,被無知所囚禁。真正認識這位受苦的彌賽亞,真正認識改變人心的主,要如何用愛去改變我們,我們便進入天國。

心靈的釋放,帶來行為的改變。不再無知,我們對罪會更敏感,會更懂分辨真相,不隨波逐流。同樣身處亂世,我們不怕、我們不亂,因我們知道主的標準如何。因為基督已在我們的心靈掌權,祂是真正的王,是真正的自由。

父啊,赦免他們(我們),因為他們(我們)被無知所囚禁,以致犯下愚蠢的罪而不自知,還在自得其樂。這些無知的人被自己的無知的瞞騙,他們(我們)也需要被主的真道釋放,求主憐憫。

願人明白主你已掌權,是真正的王。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9/11/23 英吋 生命更新, 苦難, 講章, 路加福音, 公義,

 

標籤: , , ,

宿命與使命

位於以色列,該撒利亞的羅馬劇場

位於以色列,該撒利亞的羅馬劇場

徒21:7-14

預言,確實吸引。透過預言能知道未來,及早預備,多好啊!我想這是很多人的心聲。不過,說預言的人是否準確?如何驗證事件發生與這預言有關?所謂的預言是來自神的啟示?人的推測?人的願望?這些都是很自然會出現的問題。作為基督徒很多時候都會看聖經的預言,並以一種宿命的心態來對待,或等待所說的事成就。

其實預這除了「預知」未來所發生的事以外,還有「警告」與「應許」的作用。舊約先知的預言,多警告當時違背律法而招致的惡果,但同時也應許將來的救恩。

讀到使徒保羅面對準確預言的反應,也許給我們啟示如何看預言。使徒行傳21章提到保羅完成第三次宣教旅程,從歐洲回到亞洲,剛進入以色列地,在凱撒利亞就遇上先知亞迦布:

他到了我們這裏,就拿保羅的腰帶,捆上自己的手腳,說:「聖靈這樣說:『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綁這腰帶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裏。』」(徒21:11)

相信當時無人喜歡聽這預言,但教會中人卻深信不疑。於是,按人的想法,可避則避。就算明知這若是來自神的啟示,也不會明知有陷阱都會去,這是人之常情。但教會與保羅的反應卻有所不同:

我們聽見這些話,就跟當地的人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於是保羅回答:「你們為甚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徒21:12-13)

明顯地,保羅沒有趨吉避凶的想法,也沒有說這是宿命,無奈地接受。使命大於宿命,被捆綁受審判,保羅不是沒有經驗,只是他知道為何落得如此下場,也知道是否值得。這就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態度。

今日我們是否太信權威的「預言」而變得被動、無奈,甚至怨恨心灰?不論當前的政治與社會民生問題,或是地球資源與環保問題,甚至一間公司機構、教會社企所面對的問題,按專家分析,可能都很負面,沒有出路。若所有「專家」都告訴你,堅持原則與理想,只會失敗,你會如何面對?

若你沒有個人使命,只是人云亦云,犯不著付上代價跟別人的心意走。但若你有清楚的目標則作別論。另外,也得一提保羅的團隊,其實是了不起的團隊:

既然保羅不聽勸,我們就住了口,只說:「願主的旨意成就。」(徒21:14)

本來與保羅持不同意見,但最終接納異議,並願意共同承擔,這正是我們今日所缺乏的團隊。不聽勸的人,若他們願意承擔後果而不是推卸責任,而所堅持的又不違反真理,我們是否可以考慮像路加這批教會同工一樣,尊重對方的選擇?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5/10/10 英吋 苦難, 順服, 宣教, 使徒行傳

 

標籤: , , ,

守法?

迦伯農的猶太會堂遺址

迦伯農的猶太會堂遺址


太12:9-14

如果要數聖經中不守法的人,主耶穌肯定榜上有名,甚至位列三甲。

我得聲明,我不是鼓吹犯法或不守法,先不要非此即彼的兩極思考,這是一種疆化的,甚至可以說是懶惰不用腦的羊群心態。

耶穌如何不守法?

耶穌離開那地方,進了猶太人的會堂;那裏有個一隻手萎縮了的人。有人為了要控告耶穌,就問他:「安息日治病合不合法?」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中間誰有一隻羊在安息日掉在坑裏,不抓住牠,把牠拉上來呢?人比羊貴重得多了!所以,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合法的。」於是對那人說:「伸出手來!」他把手一伸,手就復原了,和另一隻一樣。法利賽人出去,商議怎樣除掉耶穌。(太12:9-14)

祂公然不守安息日,這是神創世秩序的一部份,聲稱是神的兒子,卻不守十誡中,愛神最高表現的一誡,這不是罪大惡極嗎?守護法制傳統的法利賽人理直氣壯的要除掉耶穌。

另一邊廂,支持耶穌的跟隨者,可以很快便得出結論,說這些法利賽人死守疆化教條,擁抱維穏思維,容不下一個以人的需要先行的耶穌。

安息日是神造大地一切之後所定的休息日,此日甚麼工都不可作,法利賽人甚至把條文立法,定下眾多關於安息日不可作的守則,要求以遵守這些規則為敬虔,安息日的規條變得神聖不可侵犯。漸漸,規條傳統取代了立法原意,執行規條者成為律法的代言人,也變得神聖不可侵犯,即成了神。

本來的制度是幫助人放下俗務,專心注目於創造的主。但當制度成為傳統,也成了建制與領導權威的一部份時,守法便成了他們口中必需堅持的行為。

如果守法是我們要遵守的最高道德法則,結果會怎樣?主耶穌親自打破這規條,在安息日治病,又問他們法大,還是善事大。其實,祂在其他地方也提過:「安息日是為人設立的,人不是為安息日設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可2:27-28)

而當耶穌在安息日行神蹟把人醫好時,身在建制,只想如何維護建制的只看到一個不守法的人,而看不到神蹟,更看不到患病者,甚至被壓迫者的需要得到滿足。他們看到的是現實,看不到的是超越現實的神。神蹟對他們來說是挑戰傳統、建制、權威的「把戲」。

於是,「安息日治病合不合法」的問題便出現,安息日原本為神及為人設立的目的不見了,「合法」與否成為唯一的目的。

看看自己,是否長久在同一位置,漸漸也成了建制的一部份而不自知,是否也成了只懂維護傳統是失去人性而不察?傳統與制度,有需要保留,也必需要保留。不過,當我們眼中只有守規矩、守傳統而看不見神,看不見神放在我們眼前的人,那便是警號了。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5/02/06 英吋 領袖, 馬太福音, 公義

 

標籤: , , ,

「行道」的細節

阿貝爾山鳥瞰加利利

阿貝爾山鳥瞰加利利

太9:35-38

主耶穌在登山寶訓教導完畢,以「行道」作為整篇講論的總結。第8-9章就是祂具體地在加利利一帶,尤以迦伯農為祂的事工中心,行出所講論的道理,走遍各城各鄉醫治及教導人。9章總結的段落,強調的是主的憐憫,祂以愛來行出所講所信。進入第10章就是祂差遺門徒去「行道」。

這總結的段落,突出了「行道」的具體細節:

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他們的會堂裏教導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一大群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無助,如同羊沒有牧人一樣。於是他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要求莊稼的主差遣做工的人出去收他的莊稼。」( 太9:35-38)

馬太強調主耶穌就是猶太人所期待的彌賽亞,這段記錄了祂在加利利一帶猶太人的會堂中服侍,當然,祂沒有忽略邦人的需要(太8:5-13、28-34)。相對今日不少教會強調先處理好自家需要才做外展或支持宣教,主耶穌沒有那麼介懷哪個族群先、哪個群體後的問題。

若看這段經文的動詞,我們看到主耶穌的工作包括:教導、宣講及醫治。祂進入人群,教導同時也是糾正,期望帶來由思想到行為的改變。正因為在會堂為主,聽眾都對猶太傳統略懂一二,因此,糾正他們對律法及神的心意的理解佔了會堂服侍的大部份。從這角度看,今日教會的教導職事又如何?若教導是糾正,那宣講天國的福音,就是傳遞較新的信息,要求聽眾聆聽及接受。叫人悔改的道理,不是隔靴搔癢,而不到肉不講,這也正是今日在教會參與宣講職事者的反思,我們講的,是否聽了有益,但不聽也無損的道理?至於醫治,直接的理解是肉體的病,但引伸之義可以是社會的病,我們可以理解為救濟、社會服務,甚至爭取社會公義,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工。

原來總結主耶穌所行的道,包括教導、宣講及醫治,而動機卻是因為憐憫,即愛。沒有愛,一切的行動,都算不上服侍,不算事奉,不算見證。

而最後,當主耶穌看到這麼多人的需要時,向門徒發出呼喊,「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要求莊稼的主差遣做工的人出去收他的莊稼。」有點奇怪,門徒的主,不就正在向他們說話嗎?原來參與事奉者也許對主的呼喊有所同感,但不是埋怨,而是繼續向主求更多工人來參與我們的服侍。我們已投身在服侍中,按道理較其他旁觀者更清楚使命與需要,更容易分享主的感動。因此,求主多打發工入,是門徒的職責。

從這角度看,為所負責的工作,尋打更多同路人及接班人,是事奉者理所當然的責任。我們需要忠心的僕人,但若忠心的僕人只埋首自己做好自己「份工」,那仍未算完全忠於主所托。

「行道」是不分種族,並以教導、宣講及醫治為己任,在靈魂、精神與肉體上全面地幫助有需要的人。並且要忠心完成使命,並不是做好自己份工,還需要吸引同行者,建立接班人!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4/12/31 英吋 領袖, 馬太福音, 僕人, 宣教, 事奉

 

標籤: , , ,

信仰的根基:行道

2014-08-15 17.57.39
太7:24-29

一口氣讀完登山寶訓(太5-7),你可能會感到好多很高很高的道德要求。是的,作為主的門徒、天國公民,拿了身份証就要履行公民義務。因此主耶穌也坦白告訴我們這些口裡說願意跟隨祂的人,我們要進窄門(太7:13-14)。

不錯,一次過讀到這些「唯心」的要求,我們的心需要大幅改變,才能成為合神心意的人。由心發出的改變,之後便是行為上的改變。這一切,不是叫我們聽了一些很偉大的理論便停下來,而是要行出來。

主耶穌在這段落的總結:

「所以,凡聽了我這些話又去做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風吹,雨打,水沖,撞擊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了我這些話而不去做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風吹,雨打,水沖,撞擊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厲害。」(太7:24-27)

聽了神的話又去做的,就是建立良好根基。有趣的是,聽了而不去做的是甚麼人?或在甚麼狀況?不是置若罔聞,便是只作理論探討,聽了、深入討論了便以為滿足了神的心意。可是,在主眼中,這才是無知!

信仰的根基,不是建立在偉大人物、偉大理論,也不是在善行或功德,而是領受了真理,以行為活出真理。「聽見又去做」是真實的自然反應。真信心,不單是內在的信念,也在於外顯的行為,如何讓人看出你的信心?

登山寶訓的意義,並不在於這些理論比猶太傳統更優勝,而在於深度。這深度表達了對行為改變的要求及其影響,試想,愛仇敵、不弄虛作假、不為明天憂慮、不胡亂批評別人,並且擁有天國的公義標準,關心被社會岐視與忽略的階層,社會會變得怎樣?實踐所信,並不止於個人感覺良好,因此,其他人聽到主的教訓,無不驚訝:

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眾人對他的教導都感到驚奇,因為他教導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太7:28-29)

驚奇,並不是因為主耶穌的教導只屬於獨到見解,我相信更重要的是祂要求人行道的深度。今日的教導者只甘於教導知識,學道者也只流於聽聽道理,說到行道,認為要求太高,望而生畏,也許這是教導真理的惡性循環。

不庸之惡,就是甘於只談談道理,對信眾沒有要求,他們便只是信眾而不是甘願付代價的門徒。真正改變,只有從行為表現才看出,這也是比只講理論更寶貴,但更困難的教導。

 
1 則留言

發文者為 於 2014/12/29 英吋 馬太福音

 

標籤: , ,

又到聖誕,再思以馬內利

OLYMPUS DIGITAL CAMERA

太1:23

又到聖誕,又是時候反思以馬內利的意思。

「Immanuel,神與你同在……」這詩歌流行廿載,也許我們被這歌詞「倒灌」我們的思想,影響我們對經文原意的了解。

「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

首先,主耶穌雖為你和我降生,但以馬內利不單是指神與我個人同在,是「我們」。這「我們」包括了所有人。當日在猶太曠野地的牧羊人、山地與平原的農夫、海邊的漁夫、山寨的革命份子、城鎮中的貧窮與患病的、大城市的宗教領袖與高官,還有到處都有的小孩、婦女。主降生的意義,是普世性的,並不是「我」可以私有化的。

站在猶太人期望彌賽亞降臨的期望看,以馬內利是神應許的實現,就是那位為人帶來盼望的主,降生在人間,與祂的子民同在。這是盼望的信息,就是終日所望所想的來臨--雖然最終這位彌賽亞並不是他們所想的那位政治君王--但祂是真正的釋放者。祂選擇與所有人同在,並且徹底改革人類的命運,而不是猶太人復國的期望。這改革是人心徹底的改革,就是根治罪的綑綁,在十字架上成就永遠的救恩。

雖然天國要實現在人心,但祂沒有無視社會上的不公義。祂沒有選擇直接的軍事革命,但卻改變人心對公義的標準,提升他們以天國的倫理價值看世上的公平、公義、愛、饒恕。這位與人同在的神,不止同在,也同行,也帶領,也改變。

以馬內利,是天國實現在人間的第一步。以後的責任,便交給宣稱以馬內利的認信群體,即教會。我們今日如何真正把以馬內利的信息帶出?

個人層面,慎防把信仰私有化,把基督只收進我們內心,成為私人的空間,無視他人的需要。

社群層面,慎防把信徒群體私人會所化,只用我們自己的語言化文與世隔絕,無視主同樣與罪人同在。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4/12/22 英吋 馬太福音, 公義

 

標籤: , ,

以民為本

八福山的日出,提醒我們天國公民的身份及使命。以天國公民的價值觀,看今日社會的需要。

八福山的日出,提醒我們天國公民的身份及使命。以天國公民的價值觀,看今日社會的需要。

民11:4-29、雅5:13-20

這是兩年前國家主日的講章,講理想從來不難,堅持實踐,在臨近絕望之時仍不放棄,真難……
把當日處境的例子除去,以此文原則互勉。

今日講愛好難。以前講愛國,那個國家是以君主為代表,愛就等如完全順服。

今日講愛國就複雜多。稍為有腦的都知道,愛國不等如愛黨。那愛國等如甚麼?較理想的政治制度,是全民可以參與選舉帶領者。我們選出來的,我們可以下次不選他,這種監察與替換,是基於愛這個政權下的人民,這人民是誰?就是你和我所認識和不認識的鄰舍。所以當我連鄰舍也不愛,愛甚麼人民、愛甚麼國?

教會不是指導你政治立場的地方,教會是講述天國的群體,我們看到的是主耶穌對天國價值的堅持,以天國價值來面對社會及生活,並以此來鼓勵或評論時人的言行。

從民數記記載關於摩西如何帶領以色列民的數個片段,我們看到的是一個以民為本的領導原則。換句話說,體現天國價值觀,應用在對國家或政治領袖的期望,就是一個以民為本的領導。這也是孟子的民本治國理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領袖需要積極面對民眾

跟隨者的反應,有時是很「討厭」的(民11:4-6),反反覆覆,好難服侍。作為領袖的摩西,也向耶和華「呻」(民11:10-15)。其中,更這樣表達:

我不能獨自帶領這眾百姓,這對我太沉重了。如果你這樣待我,倒不如立刻把我殺了吧!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讓我再受這樣的苦。(民11:14-15)

面對群眾,真的很難。摩西雖然想放棄,也發出怨言,但神一方面沒有否定他摩西的說話,另方面也沒有支持他放棄。其實,一群有限的人,或說一群罪人走在一起,有好事發生確實值得慶賀!人群的本質就是敗壞,作帶領的,你假設了有問題有困難會好過一些,因為這是必然的。

作為領袖,以民為本就要先預算不會一帆風順;作為領由,就是要以僕人心態,去服侍這些不可理喻,顛三倒四的人。作領袖真的不容易,不論是國家領導、特區首長,甚至一間小小機構、公司、教會,甚至小組的領導,面對光怪陸離的人,不易應付。

耶穌說:凡使這些信我的小子中的一個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扔在海裏。(可9:42)

雅各說:我的弟兄們,你們中間若有人迷失了真理而有人使他回轉,這人該知道,使一個罪人從迷途中回轉,會從死亡中把他的靈魂救回來,而且遮蓋許多的罪。(雅5:19-20)

這裡教導我們甚麼?不要絆倒人、不要傷害人。不管你有甚麼政治立場,教會只會按聖經真理發聲,高舉以民為本、尊重生命與自由的價值,來量度、監察政府施政。

不要絆倒人,不要傷害人。以民為本,就是以人民的最大需要為大前提。人的需要,最大的當然是靈魂的歸宿,因此,教會首要的任務就是福音。其次,就是就是天國倫理實的實踐,包括追求社會公義,社會公義就是其中保障及防範罪透過社會制度蔓延。

以民為本的領導,就是在面對民眾不同需要,仍積極地堅持愛他們、用僕人的心態服侍他們,不會因為他們在守秩序下表達不同意見時開坦克車輾過他們。

建立團隊協作

第二方面,以民為本的領導,是不會建立個人王國,也不會唯我獨專,反而是建立團隊協作的領導。當摩西面對沮喪,想放棄時,神如何回應?不是你獨自一人去面對,選立團隊一齊去面對:

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要從以色列的長老中為我召集七十個人,就是你所認識,作百姓的長老和官長的,領他們到會幕,使他們和你一同站在那裏。我要在那裏降臨,與你說話,把降給你的靈分給他們。他們就和你分擔帶領百姓的擔子,免得你獨自承擔。(民11:16-17)

面對壓力,不能一人獨自承擔,需要團隊。神不願人獨自承擔,包括你平日面對的工作、家庭、朋友間的問題,神必與你同在,同時神又有其他人在你身邊幫助你。只是你有沒有留意,有沒有回應。那七十長老不是當天才出生,神一早已預備他們,只是摩西沒有留意有七十毎可用的人,可這樣參與的人。

有人因為面子、自我形象、驕傲等原因而不接受幫助。也有人因為自卑而不接受其他人幫助。但也許,這提供幫助的人,是神回應你的禱告,來幫助你的天使。除了團隊可以幫助領袖外,還可以互相監督,互相保護。特別在今日的社會,別以為很有魅力的領袖就可以矇騙跟隨者,使他們成你謀取私利的工具,縱或有人甘於成為權與利的奴隸,民主制度就是把這一類的人掃走!

作領導面對的困難,很容易令人沮喪、氣餒,也因此容易軟弱,面對強權會屈服、面對利誘會跌倒。他需要幫助者,也需要諫友,彼此支持、彼此提醒和保護。以民為本的領導是一個樂意建立團隊,與人分憂的領袖。

胸襟廣闊的領袖

第三方面,以民為本的領袖,不濫權,願意凡事以民為先,以有效服侍民眾的方法為最優先,甚至到一個地步是願意放下個人利益。

當聖靈降臨到摩西那些幫手時,有兩在不在營中的長老也同樣受感說話,約書亞不以為然,想禁止他們,但摩西卻說:

摩西對他(約書亞)說:「你為我的緣故嫉妒嗎?惟願耶和華的百姓都是先知,願耶和華把他的靈降在他們身上!」(民11:29)

胸襟廣闊就是以民為本的領袖所具備的特徵。他不為私利,不為自已的名聲,因此也樂與人分享權力。前南非總統曼德拉,當選總統後在國會留下一些議席給白人,不逼害白人,不報復。得到權力後他提出:饒恕與復和,成為了今日南非的政治金句。

給跟隨者的忠告:胸懷普世的禱告

你們中間若有人受苦,他該禱告;有人喜樂,他該歌頌。你們中間若有人病了,他該請教會的長老們來為他禱告,奉主的名為他抹油。出於信心的祈禱必能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5:13-18)

教會不是獨立於社會及世界的,我們要進入世界、服侍世界,見證基督。郭乃宏牧師曾說:教會沒有自己的使命,只有上主的使命。

你若認為自己甚麼也不能做,禱告你一定能。

今日是沒有權威的年代,人人都可以是專家,是時事評論員,似是而非的歪理隨處可見,要慎思明辨。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論我在中國跑過多少個城市,我所見的都只是一角,不能代表全局。不論看到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只是一角,不是全部,不能以偏盖全。

今日是國家主日,提醒我們作為地上的公民,神給我們生於斯長於斯,要承擔此時此地的公民責任。這責任並不是甚麼,而是愛我們此時此地的鄰舍。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4/09/08 英吋 雅各書, 領袖, 講章, 公義, 利未記民數記

 

標籤: , , , , , , ,

這是甚麼組合

 

washing-feet-jesus太10:1-4(可3:13-19;路6:12-16)

道不同不相為謀,你認同嗎?當然,不同很難合作。

我認識兩個弟兄,一個快,一個慢;一個有紀律,一個從來都無計劃;一個cool,一個對人熱情熱誠;一個說五分鐘就到目的地,另一個講就五分鐘實際就半個鐘。這樣的兩個人,如何合作?你可能說,南轅北轍,好難合作。

如果這兩位,是一對夫婦又如何?我們會看為火星撞地球,還是一個凹一個凸?不同是好是壞,在乎你怎看,在乎你是否愛對方。

從主耶穌揀選門徒,看看神組合的事奉隊伍,有何特別之處。

神揀選了不太聰明的人

主耶穌在世上揀選了一支特別的隊伍,一支神奇隊伍。第一個特點,祂所選的人不像美軍的海軍陸戰隊,精英中的精英,一樣大隻、一樣髮型、一樣精明。不,他們都是不太聰明醒目的人。

奇怪?主耶穌呼召門徒有沒有考試?問心事?修學分?名牌神學院?碩士為最低要求?一定要性格開朗?十年經驗?

沒有。祂如何揀選門徒?

「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太10:1)

「在那些日子,耶穌出去,上山祈禱,整夜向上帝禱告。到了天亮,他叫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路6:12-13)

沒有特別說明原因,路加說耶穌上山通宵祈禱後按著神的心意來說的,不是能力、學歷或經歷。按福音書的記載,主耶穌對門徒要求只有兩個:忠心及計算代價。這都不是能力、學歷或經歷的要求。

「耶穌上了山,把自己所要的人召來」(可3:13)

這些主耶穌所要的人,其實都不甚聰明。耶穌講道之後,不明白祂話語的,都是這十二個被召的人。使徒行傳第一章又提到門徒的提問,顯然他們仍未明白主的心意。

看看他們的性格:衝動的彼得、暴躁的約翰、死不悔改的猶大、懷疑論者多馬,沒有一個可以被稱得上是出類拔萃的人。

今日,同樣,神揀選我們,都不一定是出類拔萃的人,以為自己有甚麼本事的人,他們是表現自己的本事,而不是被神所用。教會,或者任何一個團隊,各人都以為自己最有本事,就越難合作,更不要說合一。要知道,神凡事都能,祂用不著有本事的人,祂召你和我,召這些門徒,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給我們機會服侍祂,參與祂已開始的工作,讓我們有機會去活出人生目的,去榮耀祂。

我們會留心要做這要做哪,但可能要多問一個問題:為甚麼是我?祂要我學甚麼?保羅說:

弟兄們哪,想一想你們的蒙召,按着人的觀點,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地位的也不多。但是,上帝揀選了世上愚拙的,為了使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為了使強壯的羞愧。(林前1:26-27)

我不是說神不揀選有能力的人,但祂不會使用那些自以為有能力的人,那是驕傲的人。保羅反過來,那些看自己有所限制的人,保羅說視自己為軟弱的人,神會大大使用,因此:

他對我說:「我的恩典是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耀自己的軟弱,好使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12:9)

被召的人,是甘心服侍上的人,因此,也理應樂見主的名顯為大,而不是自己。我們也許沒甚麼本事,但他日見主面時,祂會問我們用了祂給我們的恩賜做甚麼,如何對待祂賜給我們一起同工的人。

神揀選了不同的人

事實上,神所揀選的人,有時我們以為只揀選有能力的一個人,但其實很多時候都不止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他們不但是不太聰明的人,也是各有不同的人。除了漁夫彼得和他的兄弟外,還有:

腓力和巴多羅買(約翰),多馬和稅吏馬太,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 達太,激進黨的西門,還有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太10:3-4)

不同背景的人,可以組成一個奇妙的組合。有多奇妙?稅吏馬太就是今日的建制派,在政府內工作;激進黨或𡚒銳黨就是今日的激進派,反政府的,但主耶穌卻能使他們同枱食飯,一起履行使命。

因為不同, 我們容易有衝突 ,也因為不同,所以需要協調。如果說,一個理想的團隊是沒有衝突的,這是謊話。在教會生活也一樣,神組合我們這些不同的人,就是要建立基督的身體,不同的人做不同的服侍,教會才能面對廣大不同的受眾。

耶穌呼召十二使徒,他們是第一批領袖,他們的不同主要不在於能力上的不同,主要還是告訴我們,神用不同的人。下午我們會討論保羅給教會的書信,他的信不是只給領袖、教牧看,還有家長、老闆、工人。

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除了看自己過大,另一原因就是我們的不同。再進一步說,我們期望別人就算不與自己一樣,也與自己心裡面的模樣/期望相似。你看到一個人奇異的行為,若在你的預計之內,總比意料之外來得舒服。

合一,是在原則、遠象、方向,而不是方法、做法、習慣。做事方法: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你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別人跟你不一樣的方法可能更好。

神教導這些人彼此相愛

要知道衝突的出現,很多時候,是不接受別人的一套,堅持自己的一套。最大的難題,是沒有愛。而基督教與別不同的地方,或基督教之所以是基督教,是愛。

福音書強調的是主耶穌道成肉身走上十字架的愛,保羅書信強調教會以愛建立,又要彼此相愛。約翰書信更重點提出愛是教會的標記。

由於人犯了罪,把愛埋葬,因此主耶穌親自來到人間,示範何謂愛。因此主揀選門徒不是接受特種部隊的訓練,而是透過與他們同在同住,讓他們經驗愛。

「於是他設立十二個人,又稱他們為使徒,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可3:14)

為甚麼?同吃同喝同生活,會有甚麼事發生?夫妻生活也許是最明顯的例子,經過若干年的「摔交」才能活得和諧。主耶穌揀選門徒,不是請他們到班房一齊上課,也不是個別指導,而是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吵鬧與被鬧、爭論誰為大,然後示範為門徒洗腳–當時只有僕人為主人洗腳,沒有老師為學生洗腳。主示範後,要他們彼此洗腳。

建制派(稅吏馬太)與激進派(𡚒銳黨猶大)一起,彼此洗腳是何等美的見證!主耶穌示範了,教導了,祂的門徒實行了,我們又怎樣?

你可能會問,為何他們可以做到切實彼此相愛?這樣的一個組合,並不是為了自我感覺良好。當我們沒有目標時,當然彼此挑剔,有了目標,就能為了目標與使命,而彼此相愛。

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給他們權柄,能驅趕污靈和醫治各樣的疾病。(太10:1)

於是他設立十二個人,又稱他們為使徒,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可3:14-15)

也許今日我們要想想,教會內的紛爭,工作上的人事問題,是否因為我們太內聚,沒有目楆與使命感所致?

 

標籤: , , , , ,

信徒群體的紀律問題(三之三)

3944_13623171419Be0加6:6-10  

保羅教我們積極地面對紀律問題。一些研究結論認為人與人之間出現了衝突,是很難彌補彼此已破損的關係,最好理想的做法是教育。出了問題,能達到針峰相對已是相當大的成就,復和,全是恩典。而保羅在討論紀律問題時,提到每個人必須承擔自己的擔子(加6:5),之後也強調教育的作用:

在真道上受教的,要把一切美好的東西與施教的人分享。(加6:6)

與其處處防範,不如正面傳遞信息。不是漠視問題的存在,現實是磨人鬥志的,接連的挫敗叫人氣餒。處理人的紀律問題,涉及許多非理性因素,即人的感受、自我形象、過去痛苦經歷等,因此,不是講講道理,分析分析就可以幫助人改變,若真的是理性的活道可以改變人的行為,這世界早已變得很美好。因此保羅教導要把好的東西與人分享,並且要堅持到底: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因為若不灰心,到了適當的時候就有收成。所以,一有機會就要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要這樣。(加6:9-10)

我們成為弟兄姊妹的守望者,在善事上彼此鼓勵,有犯錯的就是勸勉甚至行使紀律。而執行紀律並不是出於苦毒怨恨,而是挽回。這的確是困難的工作,因此保羅強調要堅持,然而,那底線就是,各人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沒有人承擔你自己親身犯下錯誤的後果:

不要自欺;上帝是輕慢不得的,因為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順著肉體撒種的,必從肉體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加6:7-8)

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你和我今日的行為,反映出我們跟神的關係。我們不是完美的人,會犯錯,但神仍給予機會我們學習,回頭再來堅固弟兄姊妹。但若執意不正面面對自己的過失,諉過於人,問題的根本,是你跟神的關係出了問題,你順著肉體收敗壞。

作領袖的,要好好時刻警惕自己,因為敵人先打擊為首的,好叫跟隨你的人看著你跌倒而散去!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4/03/24 英吋 領袖, 加拉太書, 團隊

 

標籤: , , , , , , ,

信徒群體的紀律問題(三之二)

conflicts-talk-to-the-hand加6:2-5 

處理紀律問題,在信徒群體中要講求愛心又要行公義,很容易進退失據。所謂「順得哥情失嫂意」兩面不討好,因此,保羅繼續提醒:

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這樣就會成全基督的律法。人若沒有甚麼了不起,還自以為了不起的,就是自欺。(加6:2-3)

一則這是信徒群體應要做的是,是責任,不能因為難而逃避。「成全」基督的律法,原意是指在和好的職事,是基督的要求,最大的誡命就是愛人如己,山上寶訓說要愛仇敵。但「成全」一詞在原文,也帶著應許實現的意思,在太13:14就譯作「應驗」。因此,這挽回犯罪者的責任,是不能逃避的、又大又難的責任。

第三節提到自欺的人,到底這裡針對誰?是誰以為自己了不起?NLT的翻譯,指出是那些以為自己有能力可以幫助人的人,錯誤地認為是靠一己之力可以把人挽回,這是非常愚昧的。

換句話說,挽回軟弱者是我們的責任,但卻又不能靠自己的能力來完成,怎麼辦?

各人要省察自己的行為;這樣,他所誇口的只在自己,而不在別人。因為人人必須擔當自己的擔子。(加6:4-5)

一個完美的群體,不是沒有犯罪者,而是各人都知道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要把責任推給別人。保羅所針對的,是整個加拉太教會裡的每一個人,而不只是犯錯的,或行使紀律的。因一人犯罪也影響了整個群體。 審判犯罪者並不是唯一處理他/她的方向。他/她不願意接受幫助、不承認責任,他/她要「擔當自己的擔子」。挽回他/她是群體的責任,但可以做的都做了,責任便完成。

處理紀律問題,很難。但若拖延不處理,後果更大,要處理便更難。人會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拖延太久,把自己認為合理的行為加添義正詞嚴的理由,結果成為牢不可破的「死穴」,到時便到了無法挽回的地步。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4/03/23 英吋 領袖, 加拉太書, 團隊

 

標籤: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