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ategory Archives: 羅馬書

認識自己,認識別人

羅12:3-13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甚麼是成功?也許對於美國總統奧巴馬而言,能帶領美國走出經濟衰退便是成功;對於加州州長而言,能順利過渡現時的水荒及財政赤字等的社會問題便是成功。加州的經濟確實引起許多人關注及憂慮,不知對你來說,不為這些憂慮是否可以說是成功?

作為基督徒我們活在世上,所依靠的不是人的聰明、不是人的智慧、不是人的經驗,而是獨一無二,創始成終的真神。

其實,主耶穌教導過祂的門徒怎樣才可以為祂作見證,榮耀祂: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13:34-35)

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你父在我裏面,我在你裏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裏面,叫世人可以信你差了我來。(約17:20-21)

主耶穌看重彼此的關係,是我們彼此關係,以我們如何相處來見證祂、來榮耀祂,不是我們講甚麼和做甚麼,是我們的相處。今日繼續跟大家一起看羅馬書,看看神藉使徒保羅教我們如何具體地透過我們的相處來為神作見證。

如果說羅馬書頭十一章說明了基督教因信稱義的道理,由第十二章開始就是基督徒具體的生活守則。12章第1-2節就是我們生活的總綱,就是要我們不斷在生活中反省,如何活出榮耀神的生活,而今日的經文,就是處理人際關係。

聖經中講關係,是從我們認識自己開始。認識自己:合乎中道:

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各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上帝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12:3)

我覺中文用「中道」來翻譯是非常貼切的,比其他語言的譯本很精簡到位。「中道」使我們想起「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地看自己就是「中道」。這「中道」包括我們認識自己是誰、我自己有甚麼恩賜、有甚麼使命、為甚麼我今日在這裡活著。

我們都是獨特的

首先,我們要明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神的精心傑作,祂造你是與別不同且有獨特使命。我小時候問媽媽我怎樣來這世界?她說:石頭爆你出來!又在得罪她的時候她會說:生舊义燒好過生你!這些都是一時之氣的說話,不是真實的,但小小的心靈從始受到傷害!不,神造我們每一個都是獨特的

我在港的時候參與推動標竿人生的計劃,知道有一位天生四肢殘障的畫家陳冬梅女士的見證,說她因為小時候患病而導致四肢不能像正常人般活動,常懷疑她為何仍留在世上?她的生存意義為何?直到一天她發現不管她現在的狀況怎樣,神也一樣愛她,且要透過她成為別人的幫助。她後來在不同地方舉行畫展,見證她為何積極生活,她的見證讓很多正常健康,但生活消極的人得到鼓勵。

另一位天生是侏儒的黃姊妹,她成為基督後經常問神,為何她會與別不同?為何她生來就是侏儒?有點像來到主耶穌跟前的一個瞎子一樣,別人問主:是他有罪還是他祖先有罪?記得主耶穌怎樣回答嗎?要在他身上顯出神的作為。這位黃姊妹也聽了這段福音不知多少遍,但始終不明白神如何在她身上顯出神的作為。但有一日,就是透過標竿人生的信息,聖靈提醒她,她是獨特的,不論她外型怎樣,神對她的愛並不少於任何一個健全的人,神要用她的身子來榮耀祂。當她明白這點,對自己的生命及生活態度改變後,整個人變得非常喜樂。當我們在台下聽她分享見證時,看到她因為認識自己為神所造而感到喜樂與滿足時,也被她感動。

原來,簡單地,清楚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喜樂度日已經是很大的見證,也會讓人看到神在你身上的作為而歸榮耀給神。黃姊妹教曉我們一樣事實,我們不一定要做甚麼來榮耀神,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怎樣正確地認識自己已經可以榮耀神。

獨特不在於比較,在於配合

「合乎中道」的意思,是不自卑,也不自誇,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這裡經文提醒我們要按上帝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來看自己,不過大,也不過小。而看得「合乎中道」最困難之處,就是與人比較。我比誰更好,或更不好!我比誰更有用或無用等等都是不合宜的。

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裏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12:4-5)

神造人不只造一個,那人獨居不好,除了神的心意是要人在地上建立一男一女的家庭外,還願意看到群體的出現。群體的意思,就是多於一人,彼此配搭。互相聯絡才能發揮效用。我們不是積木,積木是每一塊都一樣的;但我們是拼圖,每一塊好似差不多但又不能胡亂拼合,但能拼合就成為一幅美麗的圖畫。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就好像拼圖一樣,每一塊都是獨特的,缺一不可。試想,神造我好特別,但每一個人都好特別,那這些特別的個體加起來沒有更大作用,甚至不能拼在一起,這群特別的人走在一起,就只有煩惱。

我與你不同,那便各自精彩便好。我們常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但在基督的身體卻不是這樣。

這配合為要發揮更大功用

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12:6-8)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神所給予的恩賜,用於教會造就弟兄姊妹的就是恩賜。你有神賜給你的獨特恩賜,我也有神賜給我的獨特恩賜,為的是要我們活出神的設計,神要我們走在一起發揮我們一個人不能發揮的作用

香港信義會有兩位已返天家的前輩牧者留給後輩最美好的見證,他們就是前信義宗神學院院長蕭克諧牧師及信義會監督吳明節牧師。蕭院長有學位又有學問,他是在神學院事奉,但卻不自恃所擁有的恩賜獨攬大權,他是信義會的副監督。而蕭吳二人多年合作無間,給後輩留下美好的榜樣。我不是在信義宗派的機構事奉,也常聽見別人稱許他們的見證。留意他們不是做了甚麼供獻,讓神學院或教會宗派得到甚麼的成功,而是他們的為人,他們的配搭,他們看自己「合乎中道」!

「合乎中道」地看自己,是要從神出發,以神所賜的恩賜來看自己、來事奉、來建立基督的身體。在與人相處也好,教會事奉也好,不要以為自己很有能力,這些能力都是由神所賜的。不單是由神所賜,重點還是互相配搭。這是恩賜,是與其他人配合才能發揮應有的功效。

與人配合,由愛出發

前面提到要互相聯絡才能發揮效用,但很明顯,我們不是沒有底線,甚麼人做甚麼都可以。要盡力,但是要在神的愛的大前提下盡力和睦。保羅很具體地教導如何事奉才是愛神愛人,第一重點是由愛作為出發點,愛神、愛人。

愛人不可虛假;惡要厭惡,善要親近。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12:9-10)

這裡不單是愛主裡的人,還要愛仇敵(12:14);不單與人共富貴,又要與人共患難(12:15)。總的來說,是要愛神、愛人的前提下,與群體配合。再說,教會是愛的群體,不論你多有能力,教會有多少專業人仕,沒有愛,這也不是屬神的群體。可留意到,不論在哥林多前書或這裡,保羅喜歡把恩賜與愛拼在一起來教導,畢竟,人是軟弱的,越多能力的人越沒有愛。保羅提到恩賜,即可以表現來來造就教會的一些能力,但其中最大的是愛。

做不完一件事,或一件事就得不完美,其實也不是最大問題,而過程中,彼此的相處沒有愛,事工做得怎麼樣也再沒有意義,因為這只會敗壞基督的名聲,而不是見證、榮耀祂。之前香港有一則廣告:「羸了場交,輸了個家」,那又有甚麼用?教會內的相處也是這樣。

總結

我想,我可以停在這裡,一同想想:主要我們彼此相愛,以此來見證祂,榮耀祂。他離世前的禱告,也是為教會的合一禱告。而教會,不是甚麼建築物或團體,而是我們一班奉主耶穌的名聚會,自稱為基督徒的人走在一起,如何回應主的命令及禱告?

作為教會的組成部份,我作為個人怎樣看自己,又怎樣看身邊的弟兄姊妹?我是過於謙卑,甚或自卑而不參與教會的服侍,還是過於自大要以自己的意見為依歸?我們看看身邊的每一位,都是神所造,神所愛的,我如何與他/她配合,一同拼出最美的圖畫?

由神的愛出發,正確地認識自己以及身邊的人,放棄世俗追求成功及成就的觀念,以愛相待,以愛服侍,來榮耀神。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0/04/15 英吋 羅馬書, 講章, 團隊, , 教會

 

亦遠亦近的使命

羅15:14-21

教會在地上的存在目的就是履行使命,而教會是誰?就是你,就是在座的每一位。今日的題目我定為「亦遠亦近的使命」,意思就是要讓你知道,神給你的使命可以是距離很遙遠的宣教使命,但同時也可以是近在咫尺的福音使命。但最重要的,就是透過教會,透過弟兄姊妹一同去履行使命。關於你,透過教會的生活去履行使命,有三方面是需要知道的。

第一,你不用擔心你沒有履行使命的能力與本事,神造你也就給你獨特的身份與能力。就算像羅馬教會這麼多問題,保羅教訓他們後,還說:

弟兄們,我自己也深信你們是滿有良善,充足了諸般的知識,也能彼此勸戒。(羅15:14)

保羅不是隨口說說而已。或許我們稱讚人是基於禮貌,又或者別有動機。以前我經常在這情況下踫壁:人家隨口說說我便當真,因為我怕別人萬一真是認真的那便糟糕。但保羅卻不這樣,他真心稱讚羅馬教會的信徒,我們都知道愛之深,責之切,而且,保羅雖指出了他們的不是,但卻沒有、也不應忽略他們做得好的地方。保羅這裡的稱讚,可理解為表揚羅馬教會為願意遵行主道,又有足夠知識可以彼此教導,已經準備好履行更大的使命。

要知道,世上沒有完美的人,因此,在不完美的人聚在一起的教會也不會完美。不要因為我們存在問題而擱下神給教會的使命。教會人數不多,又沒有同工,那並不代表弟兄姊妹之間不能彼此學習。我們不要讓傳道牧養的工作過渡專業化,以致弟兄姊妹把責任推到全職受訓的同工身上。神給教會的使命,是給教會內每一個成員,我們不要以為聘請一個受訓的、專業的同工回來,把工作都推給他。聘請同工,是聘請一位在牧養工作上帶領我們的同工,而不是請菲庸!

主基督揀選甚麼人?並不是有識之仕,而是漁夫、稅利等平民百姓;祂不選受過專業訓練的文士和法利賽人,祂揀選那些願意相信祂的人。門徒起被連主的教訓也不明白,就算主升天前,在使徒行傳的記載中他們還在問一些很愚昧的問題,他們不算是很精英的人!但在神手裡,沒有完美的人,同樣也沒有全能的人;同樣也沒有無能的人,沒有一無事處的人。如果你話自己一無事處,你好像在說神造了一件無用的東西。我想,你最多只可以說:我仍未發現自己有甚麼恩賜。你不是沒有恩賜,我好肯定講,你有!只是你仍未知是甚麼。

保羅在哥來多前書講恩賜時,他說:肢體都有不一樣的用處,並不是說肢體不都有用處。你身體那哪一個部份是無用的?你最多可以講:我不知道有甚麼用處。那麼,你需要做的,就是發掘恩賜。 我想,保羅這句話也可用在大家身上:

弟兄們,我自己也深信你們是滿有良善,充足了諸般的知識,也能彼此勸戒。(羅15:14)

只要你願意、你相信,你就發現神造你是個有用的、有供獻的人,你有足夠能力參與事奉、參與使命!

第二,既然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恩賜與能力,我們每個人都有獨特角色與使命。

但我稍微放膽寫信給你們,是要提醒你們的記性,特因上帝所給我的恩典,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上帝福音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因著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羅15:15-16)

保羅的獨特使命是為外邦人的使徒,而彼得則是為猶太弟兄的使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對象。最重要的是,你知道你的對象是誰嗎?保羅並沒有要求羅馬教會的信徒都跟他一樣成為外邦的使徒,但就著教會的特色,就是在有各種不同族裔的人聚居,就可以成為他們的祝福。保羅提醒教會他的身份與使命,一方面鼓勵他們支持他與他同工,另一方面也鼓勵他們尋找自己的獨特使命。

福音的使命是給每一個屬主的門徒,你可以選擇街頭佈道或直接與人談道分享信仰;你又可以開放你的家做接待的工作,請未信主的朋友來食飯,然後才分享見證;或者可以透過參與輔助性的工作,讓有恩賜與人談道的可不用花時間管理飯食;或者你有恩賜參與栽培初信者、鼓勵人參與事奉都可以,就算以上所講都不能,你還可以透過禱告來服侍。

各人不同的使命,但合起來就是完美的圖畫。

甚至我從耶路撒冷,直轉到以利哩古,到處傳了基督的福音。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免得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 (15:19-20)

這是保羅的獨特使命,十二使徒都不是參與海外宣教工作的,但保羅沒有批評他們。而保羅很強調不建造在人的根基上並不是要顯出自己獨特,無論如何也要做開荒的工作。他是按照神給他的使命,走神要他走的路。但同時,他也提醒我們,要知道別人在做甚麼。由於我們的不同,我們各自分工以後不是老死不相往來,分工以後還要學懂配合。

在宣教工場上,這尤其重要。有門徒問耶穌有人奉祂的名傳道趕鬼,要不要制止他們呢?門徒以為自己擁有專利,只有他們才可以奉主耶穌的名傳道趕鬼,但耶穌怎樣回答?凡不敵檔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這是尋求合作的態度。我們不要那麼霸道,不跟我們一樣的就是異端,不聽我話的就不屬靈!

09年六月號的《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有一篇關於阿拉伯基督徒的專題報導。當全世界都說要向中東伊斯蘭教世界傳福音,更有人強調「把福音傳回耶路撒冷」的使命要由中國教會來承擔時,他們有沒有想到身在中東的基督徒會怎樣?當前總統布殊攻打伊拉克時,曾錯口說成十字軍東征。當大家知道當年借基督教名義攻打伊斯蘭教世界的十字軍,做了多少姦淫擄掠的行為時,大家又怎會支持他出兵?但最大的問題是,大家都以為自己為神大發熱心,而無知地,又或有意忽略其他同樣在工作的人時,後果會是不堪設想。

據報導,阿拉伯的基督徒人口比例由1914年的26.4%下跌到8.7%,黎巴亂的基督徒人口本來是中東地區唯一以基督徒為主要信仰的國家,如今只有不足四成的人口是基督徒。有許多都是由耶穌時代,一直堅持他們的信仰,世代相傳直到如今的,就是因為列國的不知是無知還是自以為是,把我們的弟兄陷於不義,讓他們受到逼害而離開家園。埃及最近要殺豬,別以為他們真的無知,以為豬流感是直接由豬傳給人,而是埃及有800多萬基督徒,他們會食豬肉,現在廣東話叫「斷米路」,就是打擊他們的生計來達政治及宗教目的。今日中東地區仍有接近400萬基督徒,他們其實才是真正中東地區福音的先鋒,當我們說要履行宣教使命,我們絕對不能無知,好心做壞事。

同樣,當我們事奉神,也不能無知,以為只有自己在事奉神,以為世上只有我自己一個人才是屬靈的。我們要知道我們每一個人在神面前都有獨特的使命。各人不同的使命,合起來就是完美的圖畫。

第三,也是最後一點,就是我們要知道,我們同時重要又不重要。聽清楚,我們同時重要又不重要。對我們來說事奉是重要的,因為藉事奉可以被神造就、活出神的樣式、為祂作見證;不重要是因為我們不是靠自己的能力去事奉或履行使命,我們的供獻其實不重要,只是各人按神所賜的恩賜,各按本份做好自己。

所以論到上帝的事,我在基督耶穌裏有可誇的。除了基督藉我做的那些事,我甚麼都不敢提,只提他藉我言語作為,用神蹟奇事的能力,並聖靈的能力,使外邦人順服;(羅15:17-18)

保羅說:除了基督透過他所做的事,甚麼也不敢提,是甚麼意思?就是我本來就一無事處。但既蒙神的拯救,我不再一樣,不再是一無事處,而是擁有獨特的恩賜,可以活出人生意義與價值。而事奉,就是活出這價值的途徑。

這數月來我一直在這裡重覆這一信息,其實也是羅馬書的重點信息:神在地上設立教會,是要教會作榮耀的器皿,在地上成為基督的代表,為祂作見證,讓世人認識祂。而教會是甚麼呢?是基督的身體,也是你和我。我十多年前曾去過德國參加馬丁路德神學訓練課程,其中有一日去過一個宣教機構,看到一幅畫像,是基督伸開雙手,形狀像一間屋,代表了教會,而祂的身體是甚麼?是人。基督是元首,我們就是教會的組成部份。

我們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看得合乎中道。不要看自己看得太重要,因為我們都只不過是神手中的器皿,祂可以用我,也可以不用我。若祂不用我,我只是一堆泥。但也不要看自己完全不重要,因為我們是基督用重價買贖回來的,我們在地上的使命是要見證祂、榮耀祂。

就如經上所記:未曾聞知他信息的,將要看見;未曾聽過的,將要明白。(15:20)

這句話是保羅引用以賽亞書的,用意就是告訴我們,我們很重要,因為許多人,那些未曾知道神的,要透過我們去認識神。未曾明白救恩的道理的,要透過我們去明白。遠的可以是跨文化宣教使命,近的可以是鄰舍佈道,總之,你一定有份、一定有機會參與。

你的使命在哪裡?甚麼是你的使命?其實也不同問,回到大使命,只要有人傳便有人信,有人教導便有人成為門徒。你有能力、你有角色、你在神心目中是重要的。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9/10/27 英吋 羅馬書, 講章, 宣教

 

奉獻的生命

羅12:1-2

我最近接觸到不少關於成功商人的見證。起初他們都認為賺大錢是成功的定義,他們的前半生都花在努力建立自己的事業。

有一次,一個基督徒CEO的聚會上有一個弟兄分享了一件感恩的事,這件事引起很多的共鳴。他說:感謝主,神賜給我第二位太太非常愛我,與我的相處非常融洽!為他第一次的婚姻成為過去感恩,為他的離婚感恩!這已令我十分驚奇,更奇怪的是,在座中的每一位CEO,不論男女,都有同感!同樣都為自己的第二次婚姻感恩!這是個怎樣的世界?在座中唯一一位未離婚的是他們的顧問,結婚四十五年的他說:我在這裡屬於罕有的少數!

的確,在美國的所謂成功人仕,其實在生活上可以很失敗! 不要以為信了主,拿了永生的入場卷以後便照樣過跟以往一樣的生活,這樣你是浪費了神給你過一個有真正意義與價值人生的機會。我盼望在2009年,不少人都為前路感到憂慮的日子,我們作為主所愛的兒女,藉著神話語的幫助,在沒有盼望的年代活出不一樣的生活,為自己身邊的人活出有盼望又積極的生活模範。

使徒保羅在羅馬書前十一章,講解清楚因信稱義的意義,以及信耶穌與猶太習俗的關係。由第十二章開始,保羅教導羅馬教會的信徒如何把握這由神所賜的救恩,來過不一樣的新生活。羅馬教會有點像我們今日的教會,她是多種族及多元文化的教會。裡面有社會上各階層,包括專業人仕、達官貴人、做生意的,也有奴隸! 十二章一開始便講了一個關於屬靈生活中很重要的大前題,就是要過一個真正奉獻的生活。

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12:1-2)

以榮耀神為我的生活目標

華理克牧師在標杆人生一書中提醒我們,你的人生目標是要榮耀神。這是一個很概括的講法,具體來說,你和我榮耀神的方式都不一樣。有的被召全時間事奉祂,有的被召在所屬的工作崗位榮耀祂。但總的來說,你要活像基督

別人見到你就感到基督的慈愛,那便是榮耀祂。

我們人生活著的意義就是榮耀神,以榮耀神為我每日生活的指導。我今日所想、所言、所行,是在榮耀神還是羞辱神?當我與人爭鬧時,我是在榮耀神還是羞辱神?當我崇拜遲到時,我是在榮耀神還是羞辱神?當我們一面在禱告說:神呀,你是耶和華以勒,供應全備的神,在你的手裡一無所缺。張開眼睛時又在擔心我會否被栽,會否減薪…這些擔憂都很真實,不過,也許天父會問:孩子,你是在懷疑我對你的愛,還是懷疑我的能力?為何一口說我會供應全備,心裡又擔心我不供應你今日及明日的生活需要?

弟兄姊妹,我們都明白,擔憂、掛慮、害怕,好多時候不是由我控制的。就是這個原因,我們經常被眼所見、耳所聞的恐嚇,嚇怕我們,以致我們忘記了所信的神是一位怎樣的神。因此,我們需要時刻彼此提醒:神的旨意是要我們活出榮耀祂的生命,榮耀祂,首要是相信祂。但這世上有太多聲音影響我們的信心,所以保羅提醒我們,「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

上帝的旨意,原文是單數,只有一個心意,就是要我們去榮耀祂。保羅提醒我們要時刻察驗上帝的旨意,因為這世太多似是而非的道理歪理混亂了神的心意。所以要時刻分辨,我在榮耀神還是羞辱神! 而上帝的心意,按保羅的形容,就是「善良、純全、可喜悅」也可翻作:良善的、可接受的、及完美的。簡單來說,就是對你最好的選擇。不要忘記,我們時刻都不要忘記,我們一生是為了榮耀神而活,而這是對你和你身邊的人最好的生活態度,而這目標並非不可能的。 定下榮耀神的生活目標是我們活出有意義人生的第一步,而這一步也就是踏出我們奉獻的生命的第一步。

以全人奉獻為我的生活態度

奉獻的生命是甚麼意思?就是以奉獻的心態來活出每一天。我們不要被金錢奉獻規限我們對奉獻的理解。你以為神,或者教會這狹隘的嗎?要金錢作資源推動教會事工,如果教會的主人是我們供應全備的神,祂的事工,祂必負責。你的奉獻只是表達你願意參與神國事工,分享當中的喜悅。

但奉獻的意義不止於此,資源,神有很多,但有一樣資源是祂甘願因為愛的原故,把祂的使用權放下,就是你的心。

你是屬於神的,神擁有了你,但他不會在未經你同意下使用你,神要我們甘心樂意為祂所用。這就好像比家用一樣,要開聲就無意思!要自動自覺,兼甘心樂意,勉強就無幸福!因此,保羅勸勉及鼓勵我們,心甘樂意地,「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

保羅這句話對猶太信徒來說是很嚇人的,因為祭物全是死的,沒有活的祭物。如今要他們成為祭物,難道要他們死?不是的,神要的是活祭。獻祭的目的,是要討神喜悅,與神重建那因為犯罪而被破壞了的關係。古代的獻祭,一次算一次。意思是,犯一次罪獻一次祭;又或者,感恩一次獻一次祭。古代以色列人以為,獻祭的活動是討神喜悅的方式,但神卻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祝!祂看的是我們的內心,獻祭的態度。活動不是沒有意義,只是你的心態不正確,再多的獻祭活動也枉然。死的祭物,用完即棄,沒多大意義。

活祭就是持續不斷,以你的生活行事為人來作獻祭的內容。你要知道神對祭物的要求是聖潔無瑕疵的,要最好的。而獻祭的態度,就是:謹慎、認真、聖潔。「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我喜歡食榴槤,明知你不喜歡都把榴槤當禮物送給你,這是甚麼意思嗎?愛你尊敬你嗎?肯定不是!送禮是要討對方喜悅,不是自己開心。

活祭,就是過討神喜悅的生活,我們講奉獻的生命,不是你拿甚麼出來給神,而是你怎樣活出有使命的人生,怎樣活出榮耀神的生活。活出使命人生,不是做甚麼項目、學甚麼課程、拿甚麼學位,而是切切實實在生活中,或吃或喝,以每一日的每一刻作為榮耀神的目標。 保羅告訴我們,「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這裡事奉的原意,是「屬靈的敬拜」,即是說,我們認真地過討神喜悅的生活,是合情合理的屬靈敬拜。敬拜就是榮耀神的行動,在我們生活中,做好基督徒的本份就是在敬拜神,榮耀神。

你在這一刻,活得怎樣?你在榮耀神嗎?

以不斷心意更新為我的生活方法

活出有意義與價值的人生,首要是是以榮耀神為我人生目標,而過程中又認真地把自己全人獻上作為生活態度,過討神喜悅的生活。問題是,如何討神喜悅?

昨天是情人節,你如何討你的情人喜悅?是否送花,請食大餐就可以?我是在履行責任,人人都這樣做我才這樣做?是我的心理需要還真的是為討對方喜悅?如果你話:今日係情人節,我今日聽晒你話就是最好的禮物,那其餘364日?

要討神喜悅,我們的態度是每一日的每一刻都活出神的心意,那就是要每日不斷心意更新為我的生活方法。保羅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意思是,你們的心思要不斷地被更新改變。我們活在一個不斷在變化的世界中,變化本來沒有甚麼不好,會帶來社會進步,可是,有些變化會帶來我們價值觀的衝擊。前面提過一班基督徒CEO,他們就認為結婚與離婚是很平常的事,而神是容許及賜福給他們的。這是歪理!

在中國大陸,離婚好似食即食麵一樣的快:2008年有155.3萬對以上的夫婦辦理離婚手續,除以365日,再除每日1440分鐘,即每分鐘有三對離婚! 我們好多時候以為人人都這樣說,人人都這樣做便是合理的。這也是歪理!

正因為這個世界充滿歪理,所以我們更要積極地,時刻謹守警醒,免得被這世界同化、汚染。方法是,不斷反省,不斷改變。不要說:我是這樣的,我改不了!小心,我們的神是無所不能的神,你這樣說不是少看神便是羞辱神。心意更新而變化這句話,保羅是用命令式的口吻對我們說,因此,這不是一個建議請你考慮考慮,做到就做,就不到也罷,不,一定要做,一定要追求心意更新!不斷改變是我們活出新生樣式的必然現象。

近來跟弟兄姊妹的分享中,總離不開奧巴馬總統的救市方案。我不是經濟專家,我不知道支持與反對的聲音誰對誰錯,但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神在掌管!環境不論怎樣改變,神的要求就是我們踏實的過每一日。緊記神每一日都與我們同在跟我們同行,謹記祂要求我們以榮耀祂為我們人生目的。

還記得那群CEO?他們都是基督徒,但若他們早早以追求榮耀神為他們生活的目標,也許他們不一定要經歷離婚姻的破碎。因為當我們追求榮耀神,在我們的生活中便會更依靠祂,事事反省,察驗神的心意,教我應該怎樣作決定。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9/10/11 英吋 生命更新, 羅馬書, 講章

 

你的主人是誰?

羅14:1-12

我們常以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靠自己去解決問題、去為自己的前途打算、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人真的可以為自己負責?還是,我們有點誤會?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以為自己可以憑理性與科學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怎料,世界的環境越來越差!2009年美國總統簽署法令可以研究肧胎在醫學上的用途,有人認為這是為人的未來帶來盼望,但也有認為會為人帶來更多問題與困擾。

人不是自己的主人,今日讀這段經文的標題是:不論斷弟兄,怎樣可做到不斷人?這斷經文的重點,是我們要認識主人是誰?如果是你的主人,你要向我負責,我可以批評你、指示你;如果我是自己的主人,我也可以為自己的一切行為向自己負責。但事實卻是,我們沒有能力,完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們很多時候擔當不了我們行為的結果。

因此,我們需要救恩。我們犯罪以後,罪成為我們的主人,就是主耶穌基督用祂的寶血買贖回來,讓我們換個主人,由罪的奴僕成為義的奴僕,讓神成為我們生命的主人。

保羅在這段經文提醒羅馬教會如何處理教會內的人事問題,重點不在於甚麼可行,甚麼不可行;甚麼可吃,其麼不可吃,而是要大家清楚,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同的習慣,而我們都是主的僕人,你和我都平等──意思是,我們都有同一個主人,向這個主人負責,祂也負責我們的生活與行為。在這大前題下,我們有三方面要留意:

彼此接納

基督徒的生活態度,除了作見證、榮耀神外,還有跟教會弟兄姊妹間的相處問題。很實在的問題,就是人事的問題,尤其對犯了過錯,或跟信心軟弱者相處的問題。愛心包容與紀律規範之間如何取捨或平衡並不容易。但保羅怎樣教導?

信心軟弱的,你們要接納,不同的意見,不要爭論。(14:1修訂和合本)

原來這教會有猶太信徒,又有外邦信徒,他們在生活習慣上有很多不同,包括對應否食曾經祭祀偶像的食物有很大的分岐;又對應否把一些日子視為特別節期,去做一些特別的事。用今日的說話,就是教會內有些人不食祭過偶像的食物,有些人認為聖誕節是羅馬人原本用來敬拜太陽神的日子,因此不慶祝聖誕節等等。而因為對這些問題有不同看法,教會內出現分岐、爭論,甚至到了分裂的地步。保羅怎樣教導?

有人信百物都可喫;但那軟弱的,只喫蔬菜。喫的人不可輕看不喫的人;不喫的人不可論斷喫的人;因為上帝已經收納他了。(14:2-3)

要彼此接納,不可論斷批評,主要原因只有一個:上帝是他的主人、上帝愛他、上帝接納他。無論他吃甚麼,過甚麼節日,他的主人話無問題就無問題。

你是誰,竟論斷別人的僕人呢?他或站住,或跌倒,自有他的主人在;而且他也必要站住,因為主能使他站住。(14:4)

保羅說得好,你是誰?主人家還沒說話,你自以為是主人,還是當他的主人死了?當我們看到身邊弟兄姊妹不順眼,你應先要為他禱告,也為自己禱告,求主幫助我們學會分辨、學會接納。他就算是軟弱,他的主、他的人也會照顧他。你的責任是關心與聆聽!

容我再強調,保羅在這段經文所針對的,是來自不同背景的弟兄姊妹相處的問題。與我們今日多元化教會,有來自香港、台灣、中國大陸及本土的信徒,又有不同年齡學識等背景的情況有點相似。教會是接納的群體,並不是批評的群體。我們對社會上一些事務可以發出我們的看法,如對同性婚姻、胚胎研究等等的看法,但我們彼此之間是以互相接納為大前題。

不過,我剛才說分辨,意思是分辨這只是行為習慣,還是犯罪與否的問題。身邊的弟兄姊妹若是犯罪,聖經另有教導,就是以愛心說誠實話把他挽回過來,而是先是個別的勸導而不是公開的批評,更不是趁當事人不在場的時候說三道四。

首要的是接納,接納信心軟弱,並不是接納罪。表現出來的分別,前者並不是刻意犯罪,並有改變的心;後者是顛倒是非,不知悔改。除了行為外,還要接納不同的意見,這意見當然不是對真理的扭曲那種。實際生活與相處上,我們常有不同意見,那些意見有時來自不同立場、有時來自不同習慣、有時來自不同角度的演繹。

為神而活

至於第二方面,我們在主裡的弟兄姊妹,都不應再自私、不應再為自己而活。羅馬書12:1-2提醒我們要不斷心意更新與改變,為的是要以我們的一生來榮耀神,放棄從前,即信主以前只為自己而活的生活態度。這裡,保羅再強調:

我們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死。我們若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所以,我們或活或死總是主的人。(14:7-8)

彼此接納,因為我們都是屬於主的人,都為主,以及為那些由主放在我身邊的人而活。保羅在羅14:6-9不斷重複強調不論我做甚麼或不做甚麼,都是為主而做,或者為主而不做。這是我們每個屬主的人都要追求的生活態度,我每一個判斷,都先想想:主怎樣看?

你批評弟兄姊妹是為主而批評他嗎?你想清楚才回答這問題。論斷,是按自己的想法與標準去判一個人的死罪。如果我是要為主而活,我就要想想,當要講這番話時,是否真的為主而講?還是為了一己的怒氣?

我們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是神家裡的人,是彼此有關係的人,要互相守望。但保羅在這裡所強調,我們都是屬主的人。生命主權在祂手裡,既說主權在祂手裡,那便不為自己而活,不為自己的意見偏執。既為主要活,便以祂的標準與心腸彼此相待。如果不這樣行,就是輕看我們的主:

因此基督死了又活了,為要作死人並活人的主。(14:9)

基督為我們死,又為我們活,為的是要成就救恩,把我們從罪的奴僕中贖回,讓祂成為我們的主人。你不是我的主人,我不需向你交待;我也不是你的主人,也不需向你交待。但同時,我們的主人都是神,我們要五相扶持,因為我們要向神交待。另一個角度看,我們身邊的弟兄姊妹,也是為主而活的人。他們的行為不是由你來作最後審判,而是神。

向神交待

因此,第三方面,就是我們要一起認清,我們都是要向神交待的。到那日,來到主的審判台前,神要算我們的帳。保羅這樣說:

你這個人,為甚麼論斷弟兄呢?又為甚麼輕看弟兄呢?因我們都要站在上帝的臺前。經上寫著:主說:我憑著我的永生起誓:萬膝必向我跪拜;萬口必向我承認。這樣看來,我們各人必要將自己的事在上帝面前說明。(14:10-12)

我們唱詩:祂是神,會唱到這一句:萬膝必跪拜,萬口必承認,祂是神。這態度就是要清楚講明,我們相信有一日會來到神的面前,聽候發落。

試想想:有人請你食飯,主人家拿菜拿肉出來,你身邊的其中一個客人指指點點,評論另一人只吃菜不吃肉是不對的。主人家其實無所謂的,隨便客人吃甚麼,只要高興便可以了,你會怎樣看這指指點點的客人?似乎過份了吧!同樣,賜下百物的是神,我生活上的一切都來自神,我食與不食,做甚麼與不做甚麼,是向神交待,不是向另一位,同樣作客人的交待。由主人說我合宜不合宜、禮貌不禮貌,並不是另一位客人。但另一位客人可以輕輕的提醒,但不是指罵批評!

弟兄姊妹,我們要一方面學習向神交待;另方面要學習放手。有些事,神交託給我們代管,但祂才是最高的負責人。我們代管,要盡力,但到了一個我們管不了的地步,神自會出手。在我們中國人的文化中,我們要負責、負擔太多了,以致我們都很累。

我父母不會這樣說,但我睇電視卻聽很多:你怎對得起你的列祖列宗!我小時候父母還未信主,家中有祖先的神主牌,上面寫著「呂門堂上歷代祖宗」,你知道這個牌有多沉重?按我們中國人孝義的文化,你的行為要向誰交待?列祖列宗,有多少個?用這思維邏輯,我的孩子要向他們的父母二位負責、又要向四位祖父母負責、八位曾祖父母。對上十代就有2046個人及靈魂!20代就超過二百萬、50代就超過2,250萬億!我計30年一代,由第一個姓呂的開始算最少3000年,即100代,真的,怎向列祖列宗交代!

我們的文化真的給我們很重的包袱,但感謝主,信耶穌之後,只需向一位,就是我們的主我們的神。我們需要學習放手,作長輩的要放過後輩,將他們交給神,有需要時便提醒,多為他們禱告。我們彼此之間也要學習放手,我們彼此支持與鼓勵,只作有限度的問責,其餘的,憑信心交給神。

我們自己也要放手,不要還以為自己是自己的主人,只有神是我們的主人,祂會負責我們的一切,我們也只需要向祂負責。身邊的弟兄姊妹,是神賜給我們學習彼此相愛,互相支持及鼓勵的。讓我們的教會成為愛的群體而不是論斷與指罵的群體,讓週圍的朋友來到教會,看到的是一群實踐基督犧牲的愛,不為自己而活的一群屬靈人。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9/10/01 英吋 羅馬書, 講章, , 教會

 

多元化的教會

羅16:1-16

以往我讀到這裡都會放下,沒有期望這些人名有甚麼意義,不過,再想深一層,聖經中沒有多餘的文字,保羅的問安也應有一定的意義。

這裡,他作出了一個推薦,二十六個人的問候。

這是保羅的牧養方法之一,把該教會所認識的人都一一列出。對教會弟兄姊妹來說是何等重要!名牧保羅在遙遠的地方仍記念我!I’m not nobody, but somebody!!

另外,保羅的問候不單提名,還加多一兩句說話,即是說,保羅不是在抄名單,而是真的記下這些信徒的名字,和他們是誰、有甚麼需要等等。了不起的以人為本的服侍。

另外,有學者從這些被問候的人名中看到他們的身份,包括猶太人、外邦人、當官的、作奴隸的、希律家的後人、男女都有。還記得保羅在信中提到猶太人的習俗,提到外邦人與猶太人的相處等等的問題,可見羅馬教會是一多元性的教會,甚麼背景的人都有。這也不難理解,作為當時的大國首都,有來自各地各階層的人是很自然的是。

因此,當我們今日說教會要服侍某某群體,這是目標,是不錯的,但同時也不能放下其他群體。雖不一定有資源放在他們身上,但至少也要保證他們得到牧養。香港教會有本土的香港人、新移民、外庸、外國專才等,而北美教會除了移民外,還有ABC,可以怎樣向羅馬教會學習?最要不得的就是由一些家庭為主幹的教會,事事以自己人的需要出發,這不是合乎主心意的教會。

最後還得一提,John Stott認為保羅在字裡行間表達了教會合一的重要。保羅在這一章經文用了四次「在基督裡」,五次「在主裡」,又多次用「可親愛的」來形容他們,又加上「一同受苦」與「同工」等的形容,可見保羅不斷表達教會內的合一。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9/02/21 英吋 羅馬書, 領袖, 教會, 新約人物

 

個人接觸

羅15:22-33

雄辯滔滔的保羅,也是個很友善,很容易跟人接觸與相處的人,說理性的人難相處,也不能一概而論。

我因多次被攔阻,總不得到你們那裏去。但如今,在這裏再沒有可傳的地方,而且這好幾年,我切心想望到士班雅去的時候,可以到你們那裏,盼望從你們那裏經過,得見你們,先與你們彼此交往,心裏稍微滿足,然後蒙你們送行。(5:22-24)

可見到保羅真的很想去羅馬,不單想去,還仔細交待了想做甚麼。如果保羅從未去過羅馬,理論上他跟教會應該不會很熟,但從他的筆觸,他又跟這班人似乎很接近,一點也不生疏。其中的原因,應是保羅與這教會的人在別的地方有所認識,而且還頗多溝通,以至他也很坦然分享心裡所想。

另一方面,有效的教導必先有近距離的接觸,保羅也願意開放自己,把自己的想法跟對方分享,我曾提過保羅是真空領袖,願意開放自己與別人拉近距離。

弟兄們,我藉著我們主耶穌基督,又藉著聖靈的愛,勸你們與我一同竭力,為我祈求上帝,叫我脫離在猶太不順從的人,也叫我為耶路撒冷所辦的捐項可蒙聖徒悅納,並叫我順著上帝的旨意,歡歡喜喜地到你們那裏,與你們同得安息。(15:30-32)

保羅特別分享他掛心的事工,還提出他到訪羅馬前後的計劃,請對方為他代禱。而保羅多次提到羅馬教會,提到要與他們一起的期待。這是很重要的個人接觸,就是有了這種關係,他才有效地牧養千里之外的信徒。

我們常說中國人重視關係,甚至太講關係。然而,作為領袖,作為事奉的人,與神與人都要有好關係。而我們太受「做project」影響而忘了個人接觸,私人接觸的重要。這種接觸不單是為了事工,更重要是合作過程中人性的交流。作為牧者的保羅,他也不是一味的要求自己付出,也要求教會為他禱告,要求教會在禱告上參與他的事工。這是我們很需要學習的。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9/02/20 英吋 羅馬書, 領袖, 新約人物

 

我不屬於這裡,但對你們有負擔

羅15:14-21

人是善忘的,因此需要把一些資料不斷重複才會牢牢記住。

但我稍微放膽寫信給你們,是要提醒你們的記性,特因上帝所給我的恩典,使我為外邦人作基督耶穌的僕役,作上帝福音的祭司,叫所獻上的外邦人,因著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15:15-16)

為甚麼保羅要重新提起他的身份與使命?一方面,作為領袖需要不斷提醒自己為甚麼在這裡,在做甚麼;另一方面,要提醒受眾自己的使命是甚麼。正因為人是善忘的,有時會因為眼前的成功而忘記原來的使命;有時對領袖也會有不合理的期望,認為他應該為我們做些應做的事,但那只是從我個人立場出發,沒有從神呼召這領袖的心意出發。

再者,保羅重提舊事,就是要與羅馬教會的信徒,重新連繫在一起。他們也許因為保羅的教導與責備,忘了原來對保羅的認識。有效的教導必定來自對教導者的認識,包括他的使命、專長、為人等等,因此,在給羅馬教會的書信中提及許多的教理及具體生活的指導,還不可缺的就是保羅這些教師是誰。若沒有保羅的身份,這些教導只是一般的資料,跟教會沒有關係。基於教會對保羅的認識,他的教導便增加了個人感情的份量。

我立了志向,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免得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15:20)

保羅的呼召是開荒佈道宣教。他重提這一點,一則在後面會提出他的代禱需要;二則也許是給羅馬教會清楚,羅馬教會不是保羅的終站,他基於感情或需要去探訪羅馬,但他個人期望的下一站是西班牙。如果教會內有些人怕保羅來這裡奪去他們的領導地位,他們大可放心。同時,保羅這樣表達,也能避免魔鬼有機可乘,挑釁教會領袖不接納保羅。

今日教會需要對領袖有合宜的看法與定位。神呼召每個僕人都有祂的心意與計劃,教會往往因為自己的需要要扭曲對同工的期望,最後事奉的不得力,教會也不得造就。保羅不屬於羅馬教會,也沒有甚麼權位,但他的教導卻十分有力及到位。這是作為領袖與教會雙向溝通,時刻彼此提醒的結果。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9/02/19 英吋 羅馬書, 領袖, 新約人物

 

外向的生命

羅15:1-6

保羅仍在討論人際關係的問題,焦點由自己轉到他人身上。保羅提醒我們,我們不是為自己而活。前面提到我們沒有權力去批評其他弟兄姊妹的行為,如果他們不是犯罪,而只是在做事作風上與我們不同,我們要學習彼此接納。而在這裡,保羅更要求我們要向外望,不要只望自己的需要,看別人的需要。

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15:1)

我們有堅固的時候,也有軟弱的時候,只要從對方的角度想一想,有誰軟弱不想得到扶持呢?因此,第一要緊的,是當我們信心堅定時,要為別人分擔,擔當他的軟弱,伸出我們的手去幫助他。而不只是坐著動也不動,更不應指手劃腳,在別人軟弱時只顧批評論斷。第二,就是從別人的角度出法來看他的需要,這是不求自己喜悅的意思。

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15:2)

第三,我們要為別人帶來喜悅的生活,為別人得到被建立而活。這裡不是一味討人歡喜而沒有自己立場的意思,這裡是要以建立人為目標。有些與別人相處的事我們可以選擇做與不做,但這裡提供我們一個標準,就是自己出手與否,並不由我的方便出發,而是對方的需要。這是徹底的「利他主義」!

從前所寫的聖經都是為教訓我們寫的,叫我們因聖經所生的忍耐和安慰可以得著盼望。(15:4)

第四,是神的話語為一切的指標。保羅更明言聖經是為我們寫的,不單是一本神聖的宗教經典,而是切實地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如何過合乎主心意的生活。

第五,就是效法基督。保羅在這裡三次提到要學習基督的榜樣(15:3, 5, 6),要我們學習祂徹底放下自己,成為肉身救贖我們的榜樣,倒空自己,為別人犧牲。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9/02/18 英吋 羅馬書, 教會

 

教會內的人事管理(三)

羅14:19-23

信徒之間的相處,要努力追求公義、和平和聖靈裡的喜樂,這都不是一個人可以做到的,而是在群體內發生,與弟兄姊妹之間彼此相處的成果。

所以,我們務要追求和睦的事與彼此建立德行的事。(14:19)

不單一石二鳥,還是一舉三得,第三得就是要彼此建立,彼此造就。這是再進深一層去講人際關係相處的原則,不是被動是不做這不做那,不應做的事太多了,如果我們每日都活在那些「不」上面,那我們便沒有自由。反而,我們想想,「要」做甚麼?

這裡說是「建立德行」,還要是「彼此」的。而這彼此建立的工夫,又是與追求和睦相關的。意思就是多說造就人的說話,多彼此相助,互相鼓勵,不是單單批評。或許我們會說: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在華人的文化影響下,多指出錯處是不斷改進的表現。不過,聖經的原則是凌駕於我們的文化。而且,這裡所講的,是教會內弟兄姊妹之間的相處,不是教養兒女,不要把二者混為一談,他們是弟兄姊妹,不是你的兒女。

你有信心,就當在上帝面前守著。人在自己以為可行的事上能不自責,就有福了。若有疑心而喫的,就必有罪,因為他喫不是出於信心。凡不出於信心的都是罪。(14:22-23)

處理人際關係的事上,保羅還是回到我們個人的修為上,就是好好地活出我們的信心。與其按自己的標準與想法去評斷別人,不如看看自己的信心如何。同一個行為,對與錯是在乎當時的想法。這裡針對的,也許是猶太人視為不潔的食物,在外邦信徒生活習慣中早已習慣吃的食物。對我們來說,也許就是祭祖的食物。這裡當然不能應用到其他明顯為犯罪或者與罪相關的行為。不能說憑信心食白粉,或憑信心去賭博,這是濫用這經文。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9/02/17 英吋 羅馬書, 教會

 

教會內的人事管理(二)

羅14:13-18

在一些在英語版本的聖經中,羅馬書十四章沒有分段。但中文版本通常分為兩段,前斷是不可評斷弟兄,這段是不可使弟兄跌倒。這不一定反映中國人重視關係,但至少可以看到人際關係的兩大考慮,先由評論別人的心態開始作出改變,繼而,也是相關的檢討自己對別人行為的標準與看法。後者是再深入一層去看人際間的相處。

所以,我們不可再彼此論斷,寧可定意誰也不給弟兄放下絆腳跌人之物。(14:13)

不要成為別人的絆腳石是大前題,是原則。但具體來說,我們會如何成為別人的絆腳石?保羅延續他們因對食物的不同看法引起的紛爭來解釋。

你若因食物叫弟兄憂愁,就不是按著愛人的道理行。基督已經替他死,你不可因你的食物叫他敗壞。不可叫你的善被人毀謗;因為上帝的國不在乎喫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14:15-17)

這裡提出另一個重要與人相處的原則,就是以上帝國度的價值觀看今日的生活。神看重的,要我們努力實踐的是公義、和平和聖靈裡的喜樂,並不是甚麼傳統、甚麼可吃不可吃、可做不可做的事。在這大前題下,其他的都可商量,按實際處境去調整做法。而所做的一切,都回到這前題下,我們在公義、和平和聖靈裡的喜樂上有何長進?

在這幾樣上服事基督的,就為上帝所喜悅,又為人所稱許。(14:18)

另一個與人相處的原則,就是在生活行為上追求公義、和平和聖靈裡的喜樂,就是服事基督。意思是,好好建立自己和別人,就是服事神!好好管理自己與人的關係,建立公義、和平和聖靈裡的喜樂的生活是一石二鳥之舉!既討神喜悅,又能得別人稱讚!

這裡不涉及甚麼事工計劃,只是好好管理自己與人的相處,這不是對今日教會籌辦許多的活動一個提醒嗎?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09/02/16 英吋 羅馬書, 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