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Category Archives: 創世記

信心的眼睛


創48:9﹣11

祈禱需要信心,主耶穌說信心像芥菜種,能移山。如此,我們大部分的基督徒,信心都很少,很細。否則,整個世界只會更好──更多愛神又遵行神心意的人,世界肯定會更美。

作為受到時、空、知識限制的人,我們的判斷來自經驗與感受,試問我們又如何能確定自己的判斷正確?唯有相信這是目前受各樣限制下較好的判斷,而不是完美的決定。

只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這種謙卑,不是真心相信自己的判斷最好,便是為了面子而「死撐」。「死撐」與堅持是不同的,前者是明知有問題卻不肯面對,後者卻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也許是固執,但卻真心相信自己的目標是正確的。

雅各的一生,就只活在自己的視線中,憑自己的知識、經驗來作所有判斷。經歴了缺乏與豐盛,但受了眾多教訓後,依然未學會憑信心的眼睛看未來。

以色列對約瑟說:「我沒有想到能夠見你的面。看哪,神還讓我看見你的兒子。」(創48:11)

當約瑟把自己在埃及出生的兒子帶到雅各面前,他回看自己的前半生,想到曾經失去最愛的兒子,沒想到如今所見的場境,就是看到最愛的兒子連同孫兒。沒有想過的結果,還得加上意外驚喜,這不是雅各一生經歴無數次的恩典嗎?他逃離大哥的追捕後,沒想到最後得到妻妾兒女成群;重回舊地滿以為必死無疑,沒料到以掃卻既往不咎!如此種種經歴,還對未來毫無盼望?

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雅各的影子,不管過去有多少經歴,還是對未來毫無信心,但神卻一次又一次給我們驚喜,一次又一次的意外收穫。

也許要窮我們一生才學會運用信心的眼睛看未來,學會了,喜樂無憂的人生便開始!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7/23 英吋 生命更新, 創世記, 信心

 

標籤: , ,

是苦還是甜?


創47:7-10

你看你的生活是苦還是甜?視乎你拿甚麼標準,以甚麼態度來面對自己的過去與未來。雅各活到130歲,最疼愛的兒子已成為當時超級大國的宰相,且兒孫滿堂,但他如何評價自己?

雅各對法老說:「我在世寄居的年日是一百三十年,我一生的歲月又短又苦,比不上我祖先在世寄居的年日。」(創47:9)

130歲算是足享長壽吧!還算短?兒孫滿堂兼生活豐足,家人相處和諧,算是苦?

這類思考其實今日不算陌生:有車有樓的在呻沒錢去歐遊,有工作的在呻生活苦悶無意義。家長著眼於孩子未得到的成績,而不是已達的成就,不斷地催谷孩子而做成緊張的親子關係,還在怨孩子不努力,配偶不配合等等。物質生活永不能滿足人心靈的需要,但同時不懂感恩的人,只看到無窮未達成的夢並時刻在埋怨。這樣過活,生活不苦才奇怪呢!

而這裡的雅各,看自己生平的不快,原來在於比較。生命的苦或甜,原來不在於環境的好與壞,也不在於際遇如何,而在於態度。若我們清楚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往哪裡去,今日為何而活,著眼於今日已擁有的而不去比較,人生何苦之有?

比較、比較、比較….活水江河也會變死水溝渠!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7/15 英吋 苦難, 創世記

 

標籤: ,

問題總不在我?


創42:25﹣38

始祖犯罪後,逃避責任似乎是人之常情。男人推給女人,女人推給蛇,就是始祖犯罪後第一個面對神的反應。到他們的兒子相殘,該隠也如此回應他殺弟的罪行:「我不知道!我豈是看守我弟弟的嗎?」(創4:9)

到了約瑟的哥哥也離不了逃避責任的「自然」傾向。他們多年前謀害約瑟,從此心裡的罪疚與不安從未離開,但表面看到的是他們如常生活,好像甚麼也沒有發生一樣。但內裡的不安使他們失去了安全感,事實上,沒有經過真正的饒恕,沒有認真處理以往的過錯,對是非與責任的判斷實在難言正確。

當他們到訪當時權傾埃及王朝的約瑟時,還未知識這位昔日被自己加害的弟弟真正身份時,他們被約瑟試驗。

約瑟吩咐人把他們的器皿裝滿糧食,把各人的銀子退還在各人的袋裏,又給他們路上需用的食物。人就為他們這樣做了。他們把糧食馱在驢上,離開那裏去了。到了住宿的地方,有一個人打開袋子,要拿飼料餵驢,就看見自己的銀子,看哪,仍在袋口上。他對兄弟們說:「我的銀子退回來了,看哪,還在我袋子裏!」他們戰戰兢兢,心都快跳出來了,彼此說:「上帝向我們做的是甚麼呢?」(創42:25-28)

他們害怕,但第一個問題卻是:回來了,看哪,還在我袋子裏!」他們戰戰兢兢,心都快跳出來了,彼此說:「上帝向我們做的是甚麼呢?」

不懂反躬自問就是不懂自我反省。雖說這一問,就如許多人會說:天呀,我前世做錯了甚麼,為何頭頭踫著黑!這類反應一樣,不問自己只問別人,沒有別人可以怪罪便責怪天責怪地責怪神,問題總不在自己身上。

就算暫時未發現問題是否真的不在自己身上,也可以問:到底出了甚麼問題,我有甚麼功課要學?

約瑟的兄長加害約瑟後,當然不知道多年後的今日要面對的,就是自己昔日所犯的結果。從人的角度看,他們應受罰,或說「報應」,但神的心意就是要他們經過這功課後與弟弟復和,獲得真正的饒恕與釋放。

問題不一定在我身上,懂得自省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人,他們比別人可快一步學會新功課甚至真自由,活得更輕省與快樂!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6/25 英吋 苦難, 靜思, 創世記

 

標籤: , , ,

一人一國的呼召

創12:1-4a

我們的信仰,既是個人的也是族群的。

我們理解呼召,很多時都很個人化、內在化。其實呼召是甚麼?就是提醒一個人的存在並不是為個人,而是活出使命造福社群。前者是個成邁向成熟的必走之路,後者卻是包括直接及間接傳福音的使命。 Chris Wright在他的鉅著The Mission of God(IVP: 2006)中重新定義神給人的使命,包括治理大地及活出神的形象等,範圍遠遠超出傳福音及建立教會。因此,神給人的呼召,有直接傳福音叫人悔改得生的,也有在全地上維護神的創造等。

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12:1-4a)

神給亞伯蘭的呼召,本質上就是一人一國的呼召。一個人代表了一個國族,他個人領受的福氣並不是為個人,而是整個民族。再進一步看,神透過這以色列民族,賜福給全地所有人。神要讓亞伯蘭成為大國,就是把他的境界擴張到個人難以想像與計劃的地步,這個又大又可能的遠象,就是異象。

我們看呼召,是否都只看自己的需要?但神又如何看我們?

神給我們的使命是超呼想像的。神不是不看我們個人的需要,事實上,神比我們更清楚我們自己的真實需要。活著卻活得沒有意義與價值,人與禽獸的分別不會太大。活出使命人生,比起只為餬口營營役役來得更有意義。神給予亞伯蘭的就是活著的意義,並且是跨越不同世代的。

我們今日對這國族的理解卻又不是地上的國家民族,而是天國子民。 神最後是透過亞伯拉罕這個人影響近東一些民族,最後更是藉這個民族來祝福普世所有民族。他當日不會太明白神到底在說甚麼,但可以肯定的是,亞伯蘭回禮給神的,就是順服。今天,我又領受了甚麼呼召,又以甚麼作回禮?

當然,神最後是透過這個民族來祝福普世所有民族,這是無限光榮的宣教使命。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6/11 英吋 舊約人物, 順服, 創世記, 宣教

 

標籤: , , ,

誰要為誰負責任?


創4:8-12

推卸責任是人的天性?還是罪性?亞當、夏娃立了壞榜樣,該隠照學。

該隱與他弟弟亞伯說話 。 二人正在田間時,該隱起來攻擊他弟弟亞伯,把他殺了。耶和華對該隱說:「你弟弟亞伯在哪裏?」他說:「我不知道!我豈是看守我弟弟的嗎?」(創4:8-9)

耶和華我們的神向犯罪者問責,但該隠卻否定他的責任。行兇者認為自己可以逍遙法外,是因為他/她當神無到,認為自己的惡行沒有人知道,就算知道也不能對我怎樣,因為我擁有某些權力是能保護自己的安全。

不論行兇的動機怎樣,行兇就是行兇,兇手就是兇手,這是不容否定的事實。

耶和華說:「你做了甚麼事呢?你弟弟血的聲音從地裏向我哀號。現在你必從這地受詛咒,這地開了口,從你手裏接受你弟弟的血。你耕種土地,它不再給你效力;你必流離飄蕩在地上。」(創4:10-12)

該隠一句:「我不知道!我豈是看守我弟弟的嗎?」以為可以把責任推掉,神也沒有回應他這推卸責任的反問,神直接說出聽到他弟弟,即受害者的呼喊,要追究責任。

中國古語云:「舉頭三尺有神明」、「看天修你」等,也許就是一種洞悉惡人終有惡報,沒有隠藏的罪不被追究的渴求。要知道耶和華給該隠的懲罰,雖生尤死,所過的每一天都是充滿勞苦與恐懼,死了倒比活著還好。但這都是罪的結果。

是的,歷來的人都不願為自己的惡行負責。坦然承認是自己的問題需要莫大的勇氣,這勇氣從何來?事實上,基督教強調的因信稱義,就是要人承認自己不行,沒有改變現實的能力。認罪的勇氣也是承認責任的勇氣,同時也是通向新生的勇氣。

耶和華給予該隠認罪的機會,可是他沒有把握。歷代也不少人沒有把握改變的機會,最後活在長期的痛苦之中。及早回頭,放下罪的包袱做個真正的自由人,也就是智者的所為。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6/04 英吋 公義, 創世記, 救恩

 

標籤: , ,

再思人的墮落

創3:1-7;約壹2:16

早前《盛女大作戰》這節目引起了一時的話題,原因不外乎鏡頭中所展現的臉相與人生觀,有人共鳴,但更多人反感。從製作到評論,「盛女」這節目所反映的價值觀正正就是老約翰眼中人罪性的反照。

因為凡世界上的東西,好比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傲,都不是從父來的,而是從世界來的。(約壹2:16)

不是嗎?追求肉體的滿足,或透過肉體來吸引異性;追求外表的美,儀容與儀態為主要的著眼點;所謂的自我形象,不也就是在別人讚許下建立起來的虛榮!審美的標準,若共建基於外在而忽略內在的品格行為,所謂美便只流於表面。

今日我們看到,在這城市視為美與成功的標準,似乎與基督教的信仰不相乎,甚至相反。這其實也不是甚麼新的觀點,因為這是人罪性的反映,早在創世的故事,人的墮落早已反映這肉體的情慾、 眼目的情慾和今生的驕傲。

蛇對女人的引誘之所以有威力,是因為蛇所提的也是女人心中所想的。女人欠了行動的決心,蛇的花言巧語,是引誘,引誘就是引出一些人原有的素質或特質。

於是女人見那棵樹好作食物,又悅人的眼目,那樹令人喜愛,能使人有智慧,她就摘下果子吃了,又給了與她一起的丈夫,他也吃了。(創3:6)

女人見到這棵樹應已有一段時間,此時看的其實跟過往的一樣,是同一棵分別善惡樹。分別不在這棵樹而在於看這棵樹的人跟從前不再一樣。從前所看的是神的吩咐,聽命而又順服。經蛇的引誘後,由想法變成行動,由可能性變成事實。

好作食物就是肉體的情慾。園中所有果子他們都可以作食物,為何選了這一棵明言不可吃的?這是由懷疑神的話語開始,把神的標準放下,便以肉體的需要作唯一的標準作判斷。

今日我們所作的決定,有多少來自肉體的情慾,即以自我,尤其身體的需要作出發點,而不是以神的標準作出發點?

悅人的眼目,就是愛美,即眼目的情慾。事實上,愛美不是罪,神所造的世界也很美,而作為神的祭司,在衣著與獻祭的程序上都力求華美,而末後的新天新地更是滿佈黄金與碧玉。但是,為了悅己眼目而無視神,這就是罪。追求美,追過了頭就是罪。

能使人有智慧,甚至像神一樣有智慧,這樣的追求本來並不是一種虛榮,但追求的方法不對便是罪。若懂得「神是神」,祂有的是人所沒有的,以謙卑恭敬的心來的心來到神的面前,順服神的帶領便不會被今生的驕傲成功進關。今生的驕傲是因為人想成為神,而不是只想追求神的智慧。學像神本來就是神的命令,在追求的過程中以自己的方法,加上不良的動機便是罪。

看今日人對物質、美及自我表現的追求到了一個地步自視為神,就是這世代的敗壞。

太複雜?不要自視過高便是了。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2/05/28 英吋 約翰書信, 創世記

 

標籤: , , ,

古今一樣的試探

相信主耶穌就在這位於耶利哥的山上接受魔鬼的試探。

原來主耶穌面對的試探,早在創世記已出現,而後來老約翰也有相同的教導。我相信,我們今日面對的試探也一樣。

主耶穌投入三年全時間傳道之前,先到曠野禁食,又面對魔鬼的試探。耶穌面對試探的地方位於今日的耶利哥,屬巴勒斯坦人管轄的地區。地點其實並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試探的內容,也就是主耶穌先示範自已靠甚麼來克勝試探。同時,祂所面對的試探也是我們面對的試探種類。

我們面對試探時,要知道主曾經歷,望向祂,從而得著出路。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分別都記載了主面對試探的情況,但次序有所不同。但得注意的是,這裡提到主曾面對三種試探,先後次序並不是重點。同時,各福音書的作者著墨有所不同,只有路加說是經過詳細考察,並按次序而寫的(路1:1)。因此,若要看次序,則按路加的次序會較為合理。

按路加的記載,主耶穌在出來傳道之前,受洗後來到曠野禁食,當祂感到肚餓時,魔鬼來試探祂:

魔鬼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叫這塊石頭變成食物吧。」(路4:3)

試探出現的場景,就是你感到有需要時。這試探明顯是針對肉體的需要,人在禁食期感到肚餓,還有甚麼比食物更吸引?食物只是身體需要的一種,其他的需要還可包括情慾、情緒等其他跟肉體相關的慾念,是律法或社會上共識不該做的事。約翰總結為「肉體的情慾」(約一2:16)。

同一個試探,魔鬼早在人類的始祖已開始了,當蛇引誘女人食樹上的果子時,「女人見那棵樹好作食物」(創3:6),便聽從了蛇的引誘,食了不可食的分辨善惡樹的果子。夏娃有沒有別的選擇?有!園中所有的果子都可以食,但她卻選擇了唯一不可吃的果子!

食物本不叫人跌倒,反而是神造人時賜給人生存可享用的資源。只是,一則當時主在禁食,二則,魔鬼同時在挑戰祂的權柄。試探的吸引力在於你有撰擇與機會,機會越少,試探的吸引力越少,我們如何控制肉體的情慾,也就是如何管理迎面而來的機會。

主耶穌面對的第二種試探,就是人世間的繁華:

魔鬼又領他上了高山,霎時間把天下萬國都指給他看, 對他說:「這一切權柄和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這原是交給我的,我願意給誰就給誰。 你若在我面前下拜,這一切都歸你。」(路4:5-7)

路加提到是「霎時間」,就是很短時間內,天下的繁華都出現在眼前。與創世紀中「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開了」(創3:5)一樣,是「眼目的情慾」(約一2:16)。
地上一切的榮華,主要是針對物質的吸引,神沒有給始祖「明亮」眼前,看不到物質世界有何吸引,眼目仍是單單仰望創造主,但看到了物質世界的吸引,不但「悅人眼目」,心更因此而隨著悅目的世界奔走了,最後更為了眼目的享受否定創造的主。

眼目的情慾是因為人心只追求眼前的美與利益,而忘記背後創造這美的主。

第三種試探,就是世俗的虛榮;

魔鬼又領他到耶路撒冷去,叫他站在聖殿頂上,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從這裏跳下去!因為經上記着:『主要為你命令他的使者保護你;他們要用手托住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路4:9-11)

在殿頂跳下其實沒甚麼特別,但魔鬼的試探是要主耶穌在人流眾多的聖城範圍躍下,那又怎樣?就是在人前演出一幕「天使擁抱彌賽亞」,讓基督不需受苦而透過顯露身手來蠃得世人掌聲。

蠃取世人掌聲,夏娃的方法是偷食禁果來得到像神一樣的智慧,約翰的用詞是「今生的驕傲」。

這三種試探都在挑戰人的自我:肉慾、物慾與虛榮。主耶穌面對的方式,就是厶神的話語來回應:

耶穌回答:「經上記着:『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路4:4)

如果當日夏娃謹記神的話,不去懷疑也不去挑戰神所言非虛的屬性,她就會順服而不聽從蛇的建議。試探既來自敵人,回到神的話語,即深入認識、樂意順服便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近來多討論領袖的誠信問題,特首選舉反映了這些領袖個人品格的問題,我們只有從公眾認可的道德標準來吅評他們。但回到教會圈及信徒圈子,我們的要求就更高,以聖經作為我們唯一及最高的標準。面對引誘,還原根本,就是聽從還是不聽從,以及如何選擇的問題。外國有教牧也有感情缺失,面對引誘(不一定是對方引誘,也有自己立心犯罪的),一念之間選了跟從肉體的要求,忘卻來自聖靈的提醒及過去所積存的道德人格,一失足便成了一世的悔恨。

其實,最基本的教導在約翰一書已明言:

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東西,若有人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裏面了。(約一2:15)

不過,當我跟女兒分享這幾段經文時,她的反應跟許多做了多年基督徒一樣,認為又是回到同一方法,就是熟讀神的話語來面對試探,彷彿像一些說了等如沒說的話一樣。我說:的確這樣,我也不會改變這說法,因為我個人由少年時期開始讀經,經過多年不間斷地讀經,漸漸地,被神的話語及標準充滿了我的心思意念,成為了我的價值觀。不單是我,歷來不少基督徒也有同樣的見證,跟隨神的話語,的確是面對試探最有效的唯一方法。

 
1 則留言

發文者為 於 2012/03/09 英吋 約翰書信, 順服, 領袖, 路加福音, 創世記, 救恩

 

標籤: , , , ,

恩怨情仇一朝了

創50:15-26

創世記一開始記載了神的創造,地上第一個社會單元就是家庭。而地上第一單罪案,也就是兄弟相殘。沒有人能忽視家庭的重要,由出生到返天家,家庭就是人一生的唯一連繫。

今日的家庭有許多問題,每一個人都在不同程度受到家庭的影響,同時也在影響著家中的其他成員。創世記的大部份篇章都跟家庭有關,尤其跟其中一個家庭──亞伯拉罕家族有關。對猶太人來說,這個家族的故事當然重要;但對我們來說,這也是每個家庭的縮影當中的爭吵、爭寵之類,都在這裡看見。

而最後一章,可以說是家庭問題的底線,最後還得向約瑟學習,人際間的恩怨情仇如何一朝了?只有一招:恕!

約瑟的哥哥們見父親死了,就說:「或者約瑟懷恨我們,照著我們從前待他一切的惡足足地報復我們。」
他們就打發人去見約瑟,說:「你父親未死以先吩咐說:『你們要對約瑟這樣說:從前你哥哥們惡待你,求你饒恕他們的過犯和罪惡。』如今求你饒恕你父親神之僕人的過犯。」
他們對約瑟說這話,約瑟就哭了。
他的哥哥們又來俯伏在他面前,說:「我們是你的僕人。」(50:15-18)

也許約瑟的哥哥們以小人之心來看約瑟,也許他們看到有仇必報的因果關係,也許他們帶著內疚渡日,無法坦然面對以德報怨的約瑟。其實,哥哥們的心理需要,是給約瑟一個真誠的悔改道歉。約瑟早已得到神的安慰,對哥哥們的仇怨早已消除,只是犯錯者的內疚仍未消除。

通常犯錯者的包袱比受害者的包袱更重更大,只是受害者只會看自己被受傷害的片段而不理解。

約瑟對他們說:「不要害怕,我豈能代替上帝呢?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上帝的意思原是好的,要保全許多人的性命,成就今日的光景。現在你們不要害怕,我必養活你們和你們的婦人孩子。」於是約瑟用親愛的話安慰他們。(50:19-21)

我們許多曾被家庭成員傷害的「受害者」,需要學習約瑟看苦難的角度。他是雅各家族唯一全心全身仰望上帝的人,也許因為苦難,他更靠近神,以神的心意來解讀身上的遭遇───從神的心意來看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自人犯罪以後,以德報怨已不是人本性可以自然流露的部份,需要加點努力、付點代價,人才能愛仇敵。以仇敵來形容家人的關係並不誇張,今日不少人,最不能饒恕的就是家人。但聖經也清楚明示,人不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便不能管理神的家。

家庭是人的基本生活圈子,出現問題就要面對和解決,而過程中不一定是公平與理性,因為愛(和愛仇敵)就是超越公平、不合邏輯和非理性的。作為基督徒,在談論為基督做甚麼以先,先看看自己的家,是否能實踐真正的愛。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0/09/24 英吋 管理, 創世記, 家庭,

 

標籤:

一個問題家庭

創45:21-28

今日到處都是問題家庭,意思是有問題的家庭到處可見。既然很多家庭都有問題,那正常家庭存在嗎?或是問題家庭才是正常家庭?

是的,歷來的家庭都有不同問題,若要認清問題所在,引以為鑑,免得自己也犯同樣的錯,應問:有甚麼問題?嚴重的程度如何?

當約瑟與兄弟相認後,他們便按約瑟的說話,分好禮物後便回到迦南接老父雅各到埃及,既避旱災又一家團聚。雅各深明他的兄弟本性,他們離去前千叮萬囑:

於是約瑟打發他弟兄們回去,又對他們說:「你們不要在路上相爭。」(45:24)

顯然,這班兄弟見到約瑟,獲得禮物後仍有彼此爭論。也許是爭禮物、也許是爭認錯、也許是其他的不同意見。總之,兄弟之間的關係並不那麼和諧。不過,換個角度看,今日又有沒有家庭是從不爭論?到底為甚麼爭論其實並不重要,因為爭論的事件本質上並非重點,而是各人的關係與品性。是否願意與人分享所有?彼此接納與信任?不拘小節?其實,問題應是如何面對爭論,或爭論後如何繼續和洽相處。

他們從埃及上去,來到迦南地、他們的父親雅各那裏,告訴他說:「約瑟還在,並且作埃及全地的宰相。」雅各心裏冰涼,因為不信他們。他們便將約瑟對他們說的一切話都告訴了他。他們父親雅各又看見約瑟打發來接他的車輛,心就甦醒了。以色列說:「罷了!罷了!我的兒子約瑟還在,趁我未死以先,我要去見他一面。」(45:25-28)

除了兄弟間的不和諧外,父子之間也有不信任。對雅各來說,兒子們所講關於約瑟的事,可以說是天方夜譚,直到他看到接他的車才願意相信。不信任是結果,原因有許多,並且不是一次獨立的事件可以做成不信任,應是連串的行為顯出對方的誠信問題。

從創世記中的記載,雅各的兒子們當然問題多多,但這個做父親的也從來沒有好好教導兒子。如今他不相信兒子,也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家庭成員的不信任如何補救?我想,除了不再計較以往的傷痕外,還得為未來儲備「信任資本」。信任並非突然間從天掉下來的禮物,而是人與人之間經年累月所賺回來的。今日所講所做的,是在增加「信任資本」還是減少?也許有人會認為,在家中一個人的表現是最自然的,事事計算,那便活得很辛苦,也不真誠,很苦呢!不過,我卻會用另一角度看:家庭關係,是要用心經營的。

今日的問題家庭既是無可避免地存在,我們也無法避免地身處其中,唯有積極面對,先做好自己、顧及別人的感受、堅持到底不放棄。

 
發表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0/09/21 英吋 創世記, 家庭

 

標籤:

把問題拖到最後……

創43:1-14

這不一定是男性的特徵,不過,在不少男性身上卻發現得到。我們過往的印象,男人大多數是決斷型,這或多或少受到戰爭英雄畫面的影響-──男人就是大將軍的型格才合理,做事要光明磊落,決斷要英明,行事要爽快。我們也以此來期望領袖,好領袖總不會是那些優柔寡斷、娘娘腔、朝令夕改等等。

性格的類型與領導風格、跟一家之主的形象固然有所關係,但卻不是唯一的標準可以量度領袖的成功或父親的形象是否合格。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作為領袖或一家之主,作決定時不應把問題拖到最後。

當雅各的眾子從埃及回來,說要把便雅憫帶到埃及才能把西緬帶回,雅各沒有回應,就算直到從埃及地帶回的糧食用盡,他仍不願面對現實:

那地的饑荒甚大。他們從埃及帶來的糧食喫盡了,他們的父親就對他們說:「你們再去給我糴些糧來。」猶大對他說:「那人諄諄地告誡我們說:『你們的兄弟若不與你們同來,你們就不得見我的面。』你若打發我們的兄弟與我們同去,我們就下去給你糴糧;你若不打發他去,我們就不下去,因為那人對我們說:『你們的兄弟若不與你們同來,你們就不得見我的面。』」(43:1-5)

猶大只是重覆他們帶回來的口信,作為一家之主,一族之長,雅各愛子心切,但卻沒有理會其他成員的需要與感受,並把問題一拖再拖。我們都知道,雅各最後也無奈地接受要把幼子送去埃及。

我們當然不能因為知道結果是好的,才說雅各拖延有何不對。只是,當我們細心想想,不必要的拖延是否可以把事情處理得更好,還是更壞?期間出現其他選擇的機會有多大?反正都要面對,早些處理,不安的情緒是否會短暫些?

不是每一件事都不可拖延,但作為領導,每一個決定都不止影響個人,也要為其他受影響的人設想。這不單是領導的成功或效益問題,更是為人之道。

 
3 則迴響

發文者為 於 2010/09/17 英吋 男性, 領袖, 創世記, 家庭

 

標籤: